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详情.pdf
25页志一老师谈辅行诀志一老师谈辅行诀 一、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这本书 1、来源 这本书是民国时期得自于敦煌石窟, 张大昌先生的祖父从王道士 手中购得,原件书于绫(绸缎)上,也称为帛书,原件长 4 米左右, 宽 30 多厘米,卷首绘有三皇象,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 显见是一部道家著作,题为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 张大昌先生于 1974 年赠给中医科学院的赠本,原件文革中在被毁 本书据鉴定成书于梁后宋前之间,也就是公元 502-960 年之间,可能 就是成于梁代时期,关于作者从书的卷首所提及书中所称“隐居曰” 是陶弘景传,并不是陶弘景所著,为陶弘景弟子集录陶说 《辅行诀》既然是道家的著作,读者对象为学道之人,从本书开 篇“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可得出这个结论本书的目的为 “欲求永年,先须祛疾”,这是他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和《伤寒论》 的“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有很大的不同,这点我们在学习时 应该知道 本书的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辅行诀》,是这本书的 主书名,《脏腑用药法要》为副标题本书为修道者而作,不是专业 的医学专著,所以有“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把有 关医学方面的必要的知识作为修道的辅助,是修道者的选修课,因此 称为《辅行诀》,所修内容为《脏腑用药法要》 2、编排 现行的版本和原著出入不大, 本版本是张先生依据记忆复录下来 的从篇首“隐居曰:庶几识别无误焉”,相当于绪论,对本书的基 本内容做了总的介绍篇中“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 药录》医道毕矣”,是整部书的核心,放在篇中不是很贴切,这段话 放在篇末更适当一些 因为这段话有一句“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 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句话是对全篇而言,我们所见到的版本 实际载方 60 首 3、构成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陶弘景的见解(隐居曰),第二 部分为引用的《素问》语录(可在素问中找到出处),第三部分摘取 的汤液经法的诸方最珍贵的是汤液经法的诸方条文,采用原文照录 的方式,保存了久已失传的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窥见汤液经 法的行文样式,为研究伤寒学派学术渊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也 就是经方的渊源 从《辅行诀》当中诸方条文以及《伤寒论》的经方条文的行文可 看出,《汤液经法》的行文和《伤寒论》比较类似,基本上是一方一 条,由方名主治方药煎服法几部分组成,由此可以反正《伤寒论》博 采众方博采汤液经法也主要是原文照录。
《辅行诀》最宝贵的是汤液经法图,陶弘景称之为“尽要之妙”, 其在制方理论中的地位犹如六经辨证在临床理论中的地位, 可谓株连 双臂千百年来,中医在内经基础理论和伤寒临床理论异彩纷呈,由 于缺少了制方理论,使中医方剂难免带有了较多的经验成分,对方剂 的评判也更多地依赖于疗效,很少能揭示出组方原理的所以然,这里 我们不论时方,很少见到对经方的组成原理说得很透彻常常说经方 很好,达到了最佳化的组合,但是不能了解组合怎么来的,依据的是 什么,显而易见这个所以然很重要由于缺少了制方理论,所以中医 时常偏离主航道而不自知,以致中医有渐渐衰微之意,现在研究他的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希望大家对此多作思考,也就是我们学 习中医学习经典,也要尽可能的探究其所以然 4、理论体系 中医里存在不同理论体系,《后汉书艺文志》分得很清楚,黄帝 外经,黄帝内经,经方派,养生,祝由等,本书属于经方这一派系, 并不是说他和《内经》学术体系没有联系,否认经方和内经紧密联系 的观点在日本很流行,认为伤寒论源出于经方体系,和内经没多大关 系,国内胡希恕的弟子冯世伦也持此看法,老师认为经方理论和内经 理论紧密联系,辅行诀和伤寒论同属于经方体系的。
《辅行诀》 理论体系和 《伤寒论》 的六经辨证体系有显著的不同, 和《中藏经》比较接近,以脏腑虚实为辨证枢机《中藏经》这本书 来历不明,倾向认为是后世托名华佗所做,通过比较《中藏经》《伤 寒论》《辅行诀》这三本书所引用的经方就是汤液经法中的方,老师 认为《中藏经》不是伪书,可能不出于华佗之手,是华佗学术思想直 接或间接的记录 因为《辅行诀》为学道者而作,论述比较简单,仅仅论及五脏, 《中藏经》是职业医生华佗的理论实践汇集,不仅论及六腑而且涉及 病种比较广泛《辅行诀》“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他从汤液经法中 选取的方剂不多,《中藏经》确认的伤寒论中也有的方剂大概 10-20 首, 更多的方剂是华佗创制或总结得药房, 因为我们已经无法见到 《汤 液经》这本书,从那三本书所记方剂来看,《中藏经》有他们没有的 《汤液经法》的方剂这样说还是有依据的就是“汉晋以还,诸名医 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 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 灵三者同出于《汤液经法》,各自进行了理论加工和升华 《伤寒论》博采众方,勤求古训,总结发展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而《辅行诀》和《中藏经》则采用了脏腑虚实辨证。
因为他们各自的 出发点不同, 目标不同, 研究方法有异, 所以这三本书各有特色 《辅 行诀》的理论体系相对于《伤寒论》要俭朴的多,具有道家医学的特 色《中藏经》更强调具体实用,对理论的探究不如《伤寒论》,在 理论水准上《伤寒论》要高于《辅行诀》和《中藏经》 马继兴:敦煌医药文献辑校 上面谈到的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药》这本书所涉及的一些问 题,可理解为我们学习这本书的导论 二、五脏病证的总论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 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 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 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 损证, 则生死转侧耳 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 庶几识别无误焉 陶弘景说: 凡进修内视之道的人, 想健康长寿, 必须先去掉疾病 治病是学道的基础,准备工作不管是慢性病,还是时令病急性病, 按照五脏补泻法令用药,达到脏器平和就可以了,因为《辅行诀》面 对的对象是学道之人,这些人的疾病不会复杂,不会多,因而所采用 的理论方法也相对地简单,就是脏腑虚实。
如果不能使脏气平和,则五脏之精气不能协调运转,元阴元阳 不能守住一,六气(脏气)不能和化,不能进入真正的内视之道对 修道的人来说,服药祛病,虽然是小事,也是初学要越过的阶段 各种杂病,服药汗吐下后,病虽然没有了,但是精气被夺,修道 要守真一入真景,所以道家对精比中医对精更重视导致五脏虚疲, 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假如精气被夺,五脏虚疲的状况不能扭 转恢复有可能转变为损证,这里对虚证和损证进行了区分,虚证指五 脏的疲惫,损证指脏气虚损到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有可能 生死转侧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这是五脏病证的总论,通过这个总论我们对陶弘景思想方法,这 个医学著作的目的对象,以及中医生理的基本理论,临床辨证的基本 方法大体了解了 三、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 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 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节善瘛,节 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 瘛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 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辅行诀》的标题和《伤寒论》的标题类似,有病证方,可对应 《伤寒论》 的病证治,这里没有脉,它很少提到脉法。
为什么称为“病 证文”,这个文是有来源的 肝虚则恐,实则怒对肝脏病分为虚实,以虚实辨证,脏虚脏实 会出现很多病证, 《辅行诀》强调了脏之志,肝虚则恐,恐为肾之志, 为什么肝虚则恐,水生木,肝虚肾气不得运化,所以肝虚则恐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 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 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 与“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 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 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节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 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类似 陶云:肝德(肝脏的功能特点)在散故经(内经)云:以辛补 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为藏气法时论的话),适其 性而衰之也(为陶弘景的原话) 四、对肝脏病证《辅行诀》的表述方式: 1、进行简明的概括和判定(肝虚则恐,实则怒) 2、肝病病证表现及治法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也为 总括, 比“肝虚则恐, 实则怒”层次低范围小 接下来为虚实, 虚则···肝 实称为邪在肝,对邪在肝论述了病证和针刺方法。
3、对用药方法的论述,也分为两部分:概括(肝德在散);用 药物调节方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这是论述五脏病证的基本体例 再下面是五脏虚实的补泻汤, 这些方仍然是 《汤液经法》 中的方, 根据行文组方煎煮法等判定的 肝病分虚实,治疗肝病虚实的方就有泻汤和补汤,泻汤补汤都有 大小,泻汤有泻汤的法度,补汤有补汤的法度,关于《辅行诀》的方 剂组成的原理以后结合《汤液经法图》做详细介绍凡是小泻汤都是 三味,大泻汤都是六味,小补汤都是四味,大补汤都是七味,也就是 说经方对药味有一规之定,药量也有一定之规,煎药的溶剂的量也有 一定的数,煎取多少,服用多少都有定数,也就是说经方的配制制方 原理都合于数《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 术数” 六、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发图》是《辅行诀》中比较核心的内容,目前还不能断 定《汤液经法图》是出自汤液经法还是陶弘景,《汤液经法图》所包 含的思想肯定存在于《汤液经法》中的,这样说的依据是:“汉晋以 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 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 造福含灵”既然这些名医都“咸师式此汤液经法”,他们所师式的必 定有一个理论体系,《汤液经法》的理论思想集中地表现在《汤液经 法图》中。
《汤液经法图》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就是一个五行图,但 所包含的思想就不那么简单了 《汤液经法图》含有三个基本思想,他是在五行理论指导下的理 论思想就不需要说了,三种基本理论思想是:一者五行互含的;二者 五味变化;三者补泻的理论思想这样的说法如果不加说明的话,容 易被人认为是想当然的贴标签 1、五行互含 关于“五行互含”在《辅行诀》提到一次“经云:在天成象,在地 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 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虽然《辅行诀》只提 到一次,但是“五行互含”的思想是《辅行诀》或者《汤液经法》中制 方立论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看一看《辅行诀》中对五味的分类,就 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 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 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 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 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 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这就是五行互含,关于五行互含的理论及应用非常重要,目前只 能从 《辅行决》 中见到, 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 才有了经方,对比后世制方理论,我们就可以看出经方的治方理论与 后世的治方理论有很大差别, 其一就表现在经方是应用五行互含的思 想对药味进行分类认识和应用五行互含理论来源于五行理论,五行 理论在中医中有三种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