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应避免模仿效应.docx
2页媒体报道应避免模仿效应200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校园枪击血案后,著名犯罪小说家莱昂内尔•西里 瓦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现在还不知道凶手的姓名和其它细节,我希望这个杀人犯的姓名永远 不要被披露,他想扬名,他想通过杀戮释放自己的精神负担,我们绝不满足他,让他的负担 嵌进他自己的骨头里,让他的怨恨永远只被他自己咀嚼 这类杀人犯中的大部分,他们 用无差别屠杀的方式,寻求的不仅是注意,他们寻求理解,而理解是我们永远不能和不应该 给予的我曾经旁听过一个杀死多人、并奸杀初中女生的罪犯的庭审,这个杀人犯在法庭上镇定 自若,时时微笑,而旁听席上受害者亲属泪流满面第二天我买了份当地报纸,报纸花了整 版描写罪犯“外表斯文、保持微笑”,叙述他人生历经的种种磨难,以及他宣布捐献器官的 事例等等至于受害者家属的悲痛,只有几行字读完这种报道,你很容易产生错觉:杀人是情有可原的,是社会的错,而被杀者,只是 将杀人者的人生悲剧演绎得更加深刻的配角西方社会学中有个概念叫“copycat effect”,也即模仿效应模仿效应指因为新闻报 道或者小说电影中描述的事件,而导致的一连串类似事件模仿效应最普遍出现在连续自杀 事件中。
1962年玛丽莲•梦露自杀,之后一个月内洛杉矶地区自杀率上升了 40%模仿效应 的另一个突出领域是模仿犯罪,1972年库布里克取消他的描述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电影《发 条橙》在英国的发行,因为电影上映后出现了一系列模仿片中暴力场景的青少年犯罪同样, 奥利弗•斯通宣扬暴力的电影《天生杀手》上映至今,美国出现了十多起宣称《天生杀手》 是其灵感的杀人案件西方犯罪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媒体的报道描述和模仿犯罪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人们不 会因为媒体的报道和描写就犯罪,也并非大规模的罪案报道之后一定会有多起类似案件发生,但是犯罪学家认为,媒体对罪案的报道描述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得某些已有犯罪倾 向的人,更加确认犯罪的正当性或有效性也许这是西里瓦拒绝给予校园杀人犯同情理解的原因,杀人犯选择无差别屠杀的方式来 解决人生问题,同情他理解他,即承认他选择这种方式是正确的,这对于某些有犯罪倾向的 人,是一种鼓励社会学家对于减少模仿效应的发生,有如下建议:报道自杀案件的时候,在如实报道案 件的同时,也要提供可以替代自杀来解决人生问题的方式,比如心理热线号码,或心理咨询 网站等;如果犯罪手段的描写对于报道事实并非一定必要,不要对犯罪手段或实施细节进行 过多过详尽的描写,以免被潜在罪犯模仿;对于以出名或扩大影响为目的的罪犯,低调处理 报道,让后来者意识到选择犯罪,并不能有效达到目的。
犯罪学上有个概念叫“情境预防犯 罪”,“情境预防犯罪”就是一要增加罪犯接近他所针对目标的难度;二要最小化罪犯通过 犯罪获得的收益但在不给予杀人者以同情和理解之外,我们仍然要了解这些罪犯,思考犯罪的深层次社 会原因,校园杀人者将杀害弱者和无辜者作为精神压力的出口,在研究此类罪犯的共同之处 后,或许我们能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画面一一社会的哪个地方出了问题,这些罪犯是否属于 在同一压力下崩溃的群体,以及怎样给这个群体的压力找到释放的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