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贴进心灵 走进学生 创新教学.docx
2页贴进心灵 走进学生 创新教学 贴进心灵 走进学生 创新教学 摘 要:贴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是我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创新教学的根底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才能更顺利得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教学走进学生,贴进孩子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们的教育就有可能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贴进;走进;心灵;创新 特别是作为中专学校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站在讲台上讲授45分钟自己教案上早已经准备好的内容,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是说不仅要教课,还要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要做到以上这一点就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师生关系局限于长者与晚辈、师傅与徒弟之间,而新时代的师生关系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关系之外,教师还应是学生的朋友、知己这就要求老师们除了课堂45分钟的讲授,还要在课余时间、自习时间走近学生们的生活,多与学生在一起,多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关爱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结下忘年之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我们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努力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如果师生之间没有任何感情,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个老师所讲的课毫无兴趣,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了只有多与学生在一起,多与学生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更多情况,才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帮助我们的学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以朋友的身份引导我们的学生,给他们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帮助他们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学生才会有意识地为目标而奋斗 走进学生,多一点时间和学生在一起,给予他们关心和关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有问题、有困难就会主动找老师贴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把我们当知己,才会把他们内心最真诚的秘密讲给我们听走进学生只要我们不辞辛苦多花时间就可以了,可是怎么才能贴进学生的心灵,赢得他们的信赖呢?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平等――是贴进学生心灵的前提 以前我总认为:我是老师,我的言行都是为学生好,学生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接受,可是实践证明,老师良好的意图未必能到达良好的效果。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见正处于思想活泼时期的青少年,而不是单纯接受命令的机器于是我们应该放下架子对待他们,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 第二:学习――是教师贴进学生心灵的根底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俗语道:“学高为师〞,要能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要有一桶水,只有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上游刃有余才能灵活处理和协调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创造出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现代科学技术开展迅猛,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学生中的一些问题,才有足够的能力让学生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和培养也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地贴进学生的心灵 第三:爱心――是贴进学生心灵的保证 爱是通往人的心灵的最好途径特别是孩子的心灵,是脆弱柔软的,更需要老师用爱去呵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尤其是正在开展和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离开了爱,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就如正在生长的幼苗离不开阳光和雨露一样,孩子们离不开爱作为教师只有向学生倾注所有的爱,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教师应把爱的春雨滋润到每个学生的心田,“优秀生〞和“后进生〞应一视同仁地去爱,否那么会使一些“宠儿〞变得任性骄傲,会使一些“失落者〞丧失前进的热情和信心。
要赢得学生的信赖,首先我们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与学生去交流、去结交朋友信赖是建立在真诚的根底之上的,如果没有诚心做基石就不可能筑起信赖的高楼其次我们要为学生做典范、做模范,俗语说“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好比方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早退,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再如,要求学生上课时间不能使用 ,同样作为教师我们也不应该将 带进课堂当然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些小事做起,为学生做好典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有了贴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的根底,我们才能更好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创新教学 总之,我们要多一点时间走进学生,真诚地贴进学生的心灵,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恰当地运用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定会能使我们的职教工作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丽荣,如何走进学生心灵[OL], ://wwxbdschool /n628c24.aspx 【2】陈世清,丑小鸭变了[OL],中国教师研修网 【3】周国山,浅谈怎样提高中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OL] ://wwynwsw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