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与黑》人物心理活动探析修改.doc
3页《红与黑》人物心理活动探析摘要:《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从叙事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去深入分析《红与黑》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归纳出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在视角选择上具有创新意义,从表层的外部描写深入到心灵描绘;第二,独白手法的运用,将人物内心的剧烈冲突展现出来;第三,深入探究人物的心理,从更深层次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关键字:《红与黑》;司汤达;心理分析;特色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是将人的心理、情感和思想等各种内在的因素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左拉称司汤达是一位心理学家《红与黑》这部作品对人物内心的描写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作者以其独有的艺术手法,将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灵活现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其心理描写有什么特点一、 寓情于景,情在境中用心灵化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外部形象,是《红与黑》最为重要的特点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有意识将读者的注意力像人物的内心描写来集中,对于人物的外部特征或者客观世界的描写他都尽量缩减,实在无法避免了,就采用心灵化的手法去描写。
我们先来分析客观世界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描写在《红与黑》中本来就特别少,偶尔的几次出现,还是为了表达人物心境或者代替人物展现内心世界的,这是典型的心灵化例如在描写于连决定与市长夫人握手的时候,用黝黑的一夜、没有星光月亮,天空中乌云翻滚,暴雨即将到来的天气描写来表达于连的心境这些景象都是于连眼中所看见的,其实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非常简单的景物描写,就将于连那种动荡不安的心情描绘得惟妙惟肖烘托出了那种焦躁不安的气氛,也表达了主任公的心境,情与景在此交融,极具艺术魅力我们再看人物外部形象的描写在《红与黑》中,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等外部形象,其实是为了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玛蒂尔德小姐和市长夫人严重的所见来描写于连的外部形象;又通过于连的印象和感受来描写这两位女士如描写于连第一次出现在市长夫人的视线中的形象:市长夫人于连那乌黑的大眼睛、充满英气的头发和英俊的脸庞所吸引,深深地沉迷其中,愉快地陶醉着这种描写方式是一箭双雕,不仅将于连的外形特征描写出来,还把于连在德瑞夫人心中的印象也表达了出来于连认为,市长夫人的眼睛和玛蒂尔德小姐的眼睛虽然都很漂亮,但是玛蒂尔德小姐的眼睛暗藏锋芒,而市长夫人的眼睛则充满热情。
这种外部形象描写不是单纯地为了刻画外貌而作,而是要通过眼中的印象来表达看人者的内心世界通过于连眼中的玛蒂尔德小姐的眼睛,不仅可以体现于连心中的感受,还有利于后面描写玛蒂尔德小姐那种冷漠孤傲,不近人情的性格在二十世纪的文坛,内聚焦视角成为小说描写的主流方式,尤其是意识流小说,将这种方式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红与黑》已经基本接近现代小说的形式司汤达的小说在当时不能为社会所接受,也不为读者所理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小说本身的现代性国内学者韦邀宇也认为:“一般西方人都认为福楼拜是新小说的起源,但是我却认为应该追溯到司汤达,而司汤达也当得起这个说法二、 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着重描写人物内心剧烈的冲突是《红与黑》心理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大思想家黑格尔认为,精神分裂式的内心冲突是悲剧作品的最高境界司汤达在作品中充分地展现了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是于连悲剧形象得以展现的重要原因司汤达运用独白的手法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那种剧烈的冲突在整部作品中,独白手法被广泛运用,而能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变幻的内心冲突的独白表现得尤为突出下文将着重分析这部作品独白的特点:1、 具有鲜明层次性和逻辑性的独白 表面看来,《红与黑》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多变性,但是司汤达通过理性的方式将这些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梳理得井井有条,使之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让人感觉更真实,更自然。
作者在书中具体并深入地揭示了于连在受到玛蒂尔德小姐的求爱信后的心理活动玛蒂尔德小姐在信中让于连在半夜用梯子爬进她的房间,于连对此深表怀疑,觉得这不可能是真的,只是那些豪门子弟为了戏弄于他而设下的骗局,是为了害他的,于连的内心感到恐惧,犹豫着要不要去赴约但是他又不愿失去这一难得的机会,于是他决定按照指示去行动,他想:“如果这封信是真的,万一她真心想要我去而我不敢去,她会怎么看我,会把我看成一个胆小鬼我不如那些豪门子弟出身高贵,那我就必须为了我的荣誉去赌一把,去拼搏一次为了保证安全,他将玛蒂尔德小姐的信抄了一份交给好友,并带上手枪以防万一司汤达将于连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惟妙惟肖,从怀疑到退缩,从犹豫到下决心,并周密计划,具有明显的层次性2、 自白与间接内心独白的运用 独白有很多种形式,一般常见的有自白、直接或者间接的内心独白独白是叙事文学常用的表现形式在《红与黑》中主要运用了自白和间接内心独白这两种形式,直接的内心独白基本没有出现运用自白的独白形式,可以把人物的内心感受准确地表现出来,让人感觉比较直接,描写也更加生动,但是这种独白形式限制比较多,常用到引导句或者引号来标注;如果采用间接内心独白就可以避免这些麻烦,这种形式基本上不会用到引号或者引导句,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也更加自由灵活,采用这种独白形式,叙事者可以直接站在人物的角度去叙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运用自白或者间接内心独白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叙事文学中,作者都会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处理,是为了更好的揭示人物内心的冲突,展现出人物内心中互相对立的两种思想虽然这两种独白形式都利于将人物的内心冲突集中地体现出来,但是具体到小说中,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自白比较直接,也更能生动地再现人物的直接感受而间接的内心独白省略了引导句和引号,在形式上更加自由,描写方式上更加灵活,但是直接的内心独白因为叙事者没有直接出现,容易出现心理活动比较杂乱的现象所以作者在《红与黑》中摒弃了直接的内心独白形式这并不是说直接的内心独白就没有优点,其实这种独白形式在运用上更加自由,可以随时将人物飘忽不定的内心活动抓住,形成完整的意识流二十世纪的小说家门更倾向于这种独白形式的使用从这个角度看,《红与黑》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心理小说还是有区别的,它看上去比较传统,区别于意识流小说中的随性与自然但是它们在独白形式的运用上还是有一定一致性的三、 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 司汤达对人物内心的描写非常到位,不仅能精细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还能深刻地发掘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他长期将精力专注于研究人物的心理,从而可以更加得心应手。
研究人的内心,分析人的心理是司汤达的最爱,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他的心理研究,因此对人物的内心变化把握地非常细致与准确他对爱情心理的把握更加到位,这源于他一生有多次的恋爱经验,虽然没有获得爱神的眷顾,终生未婚,但是这些经历却让他对恋爱心理有了深刻透彻的领悟,基础这种情况,他还出版《爱情论》来剖析男女在恋爱时的心理活动这部作品受到了文学、心理学领域的高度赞扬司汤达还在各种生活杂记中将平时对自己心理的观察、对自己内心的剖析记录下来这些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理性的思想,让他在创作时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使他的作品在人物心理活动的动因分析上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主人公的两次爱情经历是这部小说的主线,也是小说情节的主要构成,但它与传统的言情小说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看,它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作者没有简单地描写人物的爱情心理,而是透过表象去挖掘实质,揭示出这种心理活动深层动因爱情心理描写这时就称为作者揭示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和透视内心活动的潜望镜在整部作品中,于连和市长夫人的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于连出身于平民家庭,而德瑞那夫人则出身显贵,并且大他10岁,地位、年龄和身份的差异本应成为两人爱情的羁绊,但是于连却敢于追求瑞德那夫人,从深层次上分析这种行为的心理动因,有利于深刻理解于连的形象。
后世诸多小说评论家众口不一,有的说这是英雄主义的推动,也有人说是对当时上流社会的一种报复行为,还有人认为这是两人的心灵相通,或者是为了追求平等等各种论调在笔者认为,追去平等的思想和恋母情节才是他这种行为的深层原因从根本上讲,小说中于连的恋母情节是司汤达本人内心状态的展现,他严重的恋母情节曾被心理学家们拿来当做典型司汤达的母亲在他7岁时就去世了,他一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长期的冷漠与严厉压抑着司汤达的恋母情节,小说的创作为司汤达提供了一个宣泄恋母情节的最佳窗口,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将自己的恋母情节投射出来,释放出来他不仅在小说创作中表达这种情感,还在他的生活随记中也有所记载对于司汤达本人和作品中于连的恋母情节,不是简单的杀父娶母倾向就可以解释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伦理道德与文化价值的取向问题,也表达了一种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先进思想;同时还表达出对权利、压迫、专制和社会现实的不满他追求瑞德那夫人其实是为了发泄内心对市长的仇视,是一种报复心理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也是司汤达对父权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对当前社会状态的挑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意义《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作,作者用精细的笔调深刻的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运用独白等艺术手段深入透彻地发掘出人物内心活动的深层动因。
是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的开拓者,深刻的触碰了人性与灵魂司汤达用他独有的艺术功底与心理分析能力,使红与黑成为世界上最具艺术魅力的文学瑰宝,是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参考文献:[1] 潘巍巍,张军丽. 司汤达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映射[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01)[2] 刘怀新,尚玉峰. 谈于连的悲剧成因——重读《红与黑》[J]. 青年文学家. 2009(03)[3] 宋秋芬.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与悲剧性[J]. 科教文汇(上半月). 2006(08)[4] 李柯. 《红与黑》的“红”与“黑”[J]. 今日科苑. 2008(08)[5] 郁士宽. 从于连的矛盾性格评其悲剧命运[J]. 文学教育(上). 20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