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pdf
3页语文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 ,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上课开始今天的问候语变了,“同学们,过年好” “老师,新年快乐”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其实,这只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课堂课上,主要围绕“我们这儿(南方)的春节怎么过?北方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 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
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二.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应着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 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
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同样,在七年级语文的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教学中,学生萌发了一个念头:出一本关于该书的专集,以次来呈现自己对该书的初步理解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任务于是,学生把小组合成了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创作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封面设计方案、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问题当一本本手工编制,还显稚嫩的专集出炉时,相信师生间已真正达到了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平时的课堂中, “谁想到了什么” “想说就说吧” “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
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内涵了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从生活中找“米”》 知识短文中写到: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举止神态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从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从中抓住人物的个性。
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教师就应给予支持和珍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 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 ”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在新世纪之初,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是一种机遇、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