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与周朝社会.doc
7页《诗经》与周朝社会03 汉语言文学 HTL030150019 贾益群提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集中 305 篇作品,它们按风、雅、颂三类编排分类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最晚的则出于春秋中叶,创作年代绵延了数百年并且随着周朝社会的变迁, 《诗经》的内容也不断变化 《诗经》的主要成就,是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及其本质本文将就《诗经》的产生和流传及《诗经》对周朝社会的现实主义体现等方面展开论述,说明《诗经》是周朝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部历史长卷,记录了周部族起源、建朝、鼎盛、衰落的全过程是一部全景史诗,记录了劳动、婚姻、战争及一切社会现象,深刻反映了周朝的社会本质和面貌同时也是一部反剥削、反压迫的抗争史具体安排如下:一、 《诗经》的产生和流传(一) 、 《诗经》的产生1、 《诗经》的产生源于对殷文学的继承的发扬2、 《诗经》产生于周朝《诗经》作品是对周朝社会真实写照《诗经》是通过周朝各诸侯国乐工和太师收集的(二) 、 《诗经》基本情况简介(三) 、 《诗经》内容与周朝社会变迁密切相关1、西周初期《诗经》作品主要内容2、西周后期《诗经》作品主要内容3、东周《诗经》作品主要内容二、 《诗经》对周朝社会的现实主义体现(一) 、深刻提示了西周及春秋前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1、从叙述奴隶主对奴隶的经济剥削来反映2、从叙述兵役、劳役给人民带来的不幸来反映3、从叙述劳动人民对剥削、压迫的痛恨来反映(二) 、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1、对社会劳动生产的描述2、对当兵打仗的描述3、对恋爱婚姻的描述4、对周朝其他社会现象的描述(三) 、揭露旧贵族的腐朽,显示社会变动的必然趋向1、提示了统治阶级糜烂生活。
2、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3、显示了社会变动的必然趋向摘要】:本文从《诗经》的产生和流传入手,通过对西周初期、西周后期、东周时期《诗经》作品内容的具体分析,展示不同时期社会面貌和各阶级的生活、思想状况同时对《诗经》真实反映周代社会生活及其本质的现实主义体现进行论述,特别是对周朝社会阶级矛盾的揭露,提示了周朝社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显示社会变动的必然趋向向读者展示了《诗经》是一部历史长卷,记录了周部族起源、建朝、鼎盛、衰落的全过程是一部全景史诗,记录了劳动、婚姻、战争及一切社会现象,深刻反映了周朝的社会本质和面貌同时也是一部周朝反剥削、反压迫的抗争史,记录了以奴隶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对被剥削、被压迫的愤怒和抗争关键词】:《诗经》 、周朝社会、产生、流传、现实主义体现【正文】: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所说的“诗” ,不是一般地泛指导诗歌,而是专指《诗经》而言的梁启超曾称《诗经》为“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 由此可见《诗经》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第一页一、 《诗经》的产生和流传《诗经》的时代离现在已经 2500 多年,收集的作品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
但《诗经》各篇作品的具体创作年代,绝大多数无法确考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诗经的产生1、 《诗经》的产生源于对殷文学的继承和发扬文化艺术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进步的殷代由于牲畜业及冶炼工业技术的发展,奴隶主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而奴隶主为了祭祀和享乐,音乐歌舞也极为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必有不少诗歌配合演唱西周文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长期积累和损益前代的基础上得到空前提高,为《诗经》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殷文学对周文学特别是《诗经》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2、 《诗经》源于周朝第一, 《诗经》的作品是对周朝社会的写照 《诗经》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最晚的则出于春秋中叶,因此《诗经》收集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而在此时,我国历史正处在由西周初期向西周后期及西周东迁(东周)的阶段,此时社会面貌及各阶级的生活、思想状况均反映在《诗经》作品中第二, 《诗经》是通过周朝各诸侯国乐工和太师收集的 《诗经》的作品,就创作年代说,并非一时之作,而是绵延了数百年;就产生地域说,有出于王都,有各诸侯国的;就作者说,有贵族的,有民间的这些作品是怎样编辑成书,历史资料没有确切的说明。
近代逐渐通行的说法是:《诗经》的收集、整理者是各诸侯国的乐工和太师,周太师则起了集中保存的作用成书的时间应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因为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当时吴国的季札到鲁国观乐,鲁国乐工所歌的诗,分类名目及先后次第与现在流传的《诗经》已经基本一致由此可见, 《诗经》作品来源是周朝社会面貌和各阶级思想、生活的写照,而收集整理者是周朝各诸侯国的乐工和太师第三, 《诗经》的作者是周朝各阶层特别是劳动人民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是公卿列士所作,而风诗则是周朝广大劳动人民创作的从以上三方面,我们可以说《诗经》源于周朝二) 、 《诗经》的基本概况《诗经》产生后,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有诗三百零五篇,这些诗都可以合乐歌唱它们按风、雅、颂三类编排分类风诗分十五国风,共 160 篇;雅诗又分大雅、小雅,小雅 74 篇,大雅 31 篇,共 105 篇;颂诗包括周颂 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 篇,共40 篇在风、雅、颂的区分上,宋人郑樵的说法较易掌握,即: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在周代,诗的应用范围较广,而春秋中叶以后,周室衰微,诗乐分家,诗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说话和写文章中作为“引诗为证”的论据,诗的传习也由太师和贵族转入到儒生和士手中,如孔子及其门徒就把《诗经》作为教本,教授生徒。
而后《诗经》逐渐得以流传后世三) 、 《诗经》内容与周朝社会变迁密切相关《诗经》作为一部完整的诗集,其中的作品可以确指年代的并不多但是文学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通过对《诗经》作品内容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西周前期、西周后期和东周三个部分 《诗经》的作品与周朝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面貌1、西周前期的诗包括《周颂》全部、 《大雅》的小部分和少数风诗在西周前期,社会比较安定,此期的诗多以记事诗为主,在当时“绥万邦、屡丰年”的情况下,诗多以贵族阶级歌宗颂德为主要内容在祭祀和歌宗颂德方面,有《周颂》和《大雅》中部分诗歌如《大雅》中《绵》 ,周人对其祖先古公亶父迁国开基的功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迁歧、授田、筑室直写到驱逐混夷如诗第八章写了亶父率领军队驱逐混夷的场面: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这时期的诗,除歌宗颂德以外,尚有一些祭农神,庆丰收的诗如《周颂》中《载芟》 ,全诗对农夫力田和禾谷成长的情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生动再现了丰收的场面,同时对神表示感谢如描写丰收场面的三句诗:“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对收获累累众多粮食,众多粮食堆积,堆积千亿万亿的场面生动再现。
2、西周后期的诗包括《大雅》的大部分, 《小雅》 (只有《都人士》等个别作品除外)和少数风诗西周到夷、厉时代,社会危机充分暴露,政治腐朽,外患严重,此期的诗以《小雅》七十四篇为中心,其中怨刺之作较多,以责斥现实、反映丧乱及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与人民和民族间矛盾为主如《小雅》中《何草不黄》 ,诗第一、三、四章写的是兵士怨奔走四方,不得休息第二章怨夫妇隔离,不得团聚,通过对从役兵士的劳苦的描述,反映了人民对长期兵役的怨恨: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而与此相反,此时周朝统治阶级的生活已日趋腐朽如《小雅》中《湛露》对统治阶级“厌厌夜饮,不醉无归”的生活进行了描述3、东周时期的诗除《商颂》 、 《鲁颂》外,都是风诗平王东迁以后,内忧外患,王室愈衰,春秋时诸侯争霸,战乱相寻,人民极端痛苦,阶级矛盾尖锐化而风诗都来自于风土之音,真实反映了此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达了他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此期的诗是《诗经》中的精华风诗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反剥削、反压迫。
如《七月》 (豳风)在不很长的篇幅里反映了当时奴隶充满血泪的生活,是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劳动人民无冬无夏地劳动,而仍旧过着衣食不得温饱,房屋不能抵御风寒的悲惨生活从“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描写中,更使人想象到当时的劳动妇女不仅以自己紧张的劳动为奴隶主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连身体也为奴隶主所占有,任凭他们践踏和糟蹋 《七月》的作者还有意识地对照了劳动人民与奴隶主的生活,从而显示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风诗中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也占有较大的数量在阶级社会中,婚姻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当时社会妇女的特定地位,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她们的痛苦更深如《氓》 (卫风)就是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诗中的女主人以纯洁诚挚的必追求爱情和幸福,但她没有得到,负心的男子骗取了她的财物,也骗取了她的爱情,结婚才三年,她就被遗弃了:自我租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一个无辜的妇女被遗弃,竟在自己兄弟那里也得不到同情,因此,此诗对该妇女的悔、恨作了真实展现。
当然,此期的风诗中,也有很多的恋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向往如《溱洧》 (郑风) 、 《静女》 (邶风)及《木瓜》 (卫风)等诗篇中都有对爱情的描述从西周初期的《周颂》全部和《大雅》大部,到西周后期的《大雅》小部和《小雅》大部,再到东周《国风》 、 《鲁颂》和《商颂》 , 《诗经》的内容也从宗庙之音、朝廷之音,进步到风土之音,从贵族阶级、统治阶级内部人物创作的颂诗、雅诗发展到劳动人民创作的风诗,作品的内容从歌宗颂德到责斥现实,再进一步到反映阶级矛盾、提示剥削实质、表现被剥削阶级反抗思想, 《诗经》的内容也得到发展、充实和升华,因此, 《诗经》内容随着周朝社会变迁而升华,是对周朝社会变迁的真实体现二、 《诗经》对周朝社会的现实主义体现《诗经》源于周朝,作品从多方面描写了周朝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深刻揭露了周朝社会阶级矛盾,现实主义体现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尤以《诗经》中风诗为最可以说《诗经》中的风诗代表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那么《诗经》中风诗的现实主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 、它深刻地提示了西周及春秋前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诗经》记叙的 500 多年间,我国社会正处在奴隶社会,那时正是奴隶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奴隶及一切劳动者与奴隶主的矛盾是当时的基本矛盾 《诗经》主要从以下方面提示这一矛盾:1、从叙述奴隶主对奴隶的经济剥削来反映这方面的诗, 《诗经》中占有一定比例,象前面我们说过的《七月》 (豳风) ,具体叙述了奴隶们艰苦劳动与辛酸生活,以及所遭受的沉重剥削;《伐檀》 (魏风)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描写,对奴隶主不劳而获寄生本质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这些描写都直接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经济剥削,从经济剥削这一侧面反映了当时奴隶与奴隶主的这一社会基本矛盾2、从叙述兵役、劳役给人民带来的不幸来反映 《诗经》中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内战和侵略战争憎恨的篇章是很多的,这与周朝社会频繁的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水深火热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奴隶社会,战争对于统治者不过是满足贪欲的寻常手段,对于人民却是最大的灾祸对兵役的不幸, 《采薇》 (小雅)对军士为了防御猃狁(种族名)而远别家室,历久不归,饥渴劳苦诗中最后一章写征人在还乡路上还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