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实践报告1.pdf
5页1 社会实践报告实地考察报告三教寺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三教村,距石柱县县城南宾镇东3 公里处的龙河北岸回龙山上三教寺因“儒、释、道”三教合一,故名“三教寺”,该寺又因为明末清初石柱土司巾帼英雄秦良玉陵园守陵的家庙,故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秦良玉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寺汉为道观,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石柱宣抚使马微之母陈氏重修,改名三教寺明朝祟祯年间,三教寺主持永贞和尚(法名永真智光)在此训练了一支能征善战的五百罗汉兵随秦良玉北上勤王征战,故三教寺闻名于世秦良玉、石柱土司马氏家族、秦良玉部将等死后又葬于此三教寺后回龙山上,所以此地古墓葬、古建筑等文物与历史事件颇有调查价值本次考察是在志愿为石柱县文物管理所建立健全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秦良玉陵园文物保护工作档案,在石柱县文物管理所专家的指导下,首先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采用了准备阶段(准备调查内容、准备调查工具、准备调查对象);调查阶段 (收集资料,实施调查);分析阶段(审核、整理、统计、分析);总结阶段(调查报告)方式,形成考察报告一、 调查目的:增进对家乡文化历史的了解,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提出文物保护建议二、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走访文物所在地民居,并结合县文物管理所工作资料及三教寺、秦良玉陵园的历史资料。
三、 调查时间: 2012 年 1 月 28 日到 2012 年 2 月 3 日四、 调查内容:一、三教寺文物概况:三教寺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三河镇三教村,距石柱县城南宾镇以东约3 公里处的回龙山三教寺前临龙河,后倚回龙山,山环水绕,绿树成荫因该寺系“儒、释、道”三教合一,故名“三教寺”,属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秦良玉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三教寺原系汉唐的朝天宫,宋代称回龙寺,只信奉佛教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 年)石柱宣抚使马微之妻陈氏所建崇祯三年(公元1630 年),该庙僧人智先和尚率僧兵五百随秦良玉赴京勤王有功,相传思宗召见时允该僧婚娶,僧返、改回龙寺为三教寺,成为独2 特的宗教寺庙,并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 年)由秦良玉进行了增修三教寺坐南向北,倚山而建,占地面积2800 平方米,由大山门、藏经楼、三清殿、玉皇殿、大佛殿及厢房等建筑组成,藏经楼四周绕万字格木栏,楼下中堂塑接引佛,两边分立四大天王三清殿塑通天教祖、原始天尊、太上老君三星像,泥胎彩塑,神形生动三星像背后筑普陀台,普陀观音立于台上玉皇殿正中塑玉皇大帝,高丈余,楠木雕刻玉皇左右各立天神两尊,其后有真武祖师和三关像大佛殿内韦陀菩萨背向而立。
铜铸释迦牟尼佛像端坐莲台,相传此像为秦良玉平辽时从辽东运回释迦后有紫竹观音,莲台前一尊卧佛栩栩如生三教寺藏经楼上有八口立柜,每柜81 格,格格装满经书,全系僧戒和尚与秦良玉婆母覃氏于明万历六年 (公元 1578 年)从北京运回的经书这些藏经已于1952 年运交川东行署文教厅,现存重庆北碚缙云寺明代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慕名来三教寺,为其留下的诗文默迹颇多吕大器题额“万派归宗”,破山和尚题额“白云深处”,书法遒劲,风格独特现存的三清殿东西墙上分别有“鹫”、“山领”两个大字,高4.27 米,宽 3 米,系 1940年清洁和尚所写,为巴蜀丛林大字之冠清人马斗慧游三教寺诗曰:“寺构松门里,乘闲试一游,刹高云懒去,山好客应留”足见其风景之胜三教寺现存明代古建筑三清殿及左右厢房,保存完好 大山门、藏经楼、玉皇殿、大佛殿的遗址尚存三教寺后回龙山上为秦良玉陵园,是秦良玉及石柱土司马氏家族陵园秦良玉陵园由陵园区和秦良玉家庙三教寺两部分组成园中青松茂密,寺内翠竹依依,风光一派清幽陵园坐西南向北,在回龙山脉龙头上,陵园后临龙河,河中有三道石滩,传说为“石龙过江”;回龙山山顶有一天然水洼,人称“卧龙眼”,四季不涸。
回龙山对面为古巴人岩棺最典型、最集中的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河崖棺摇儿坡岩棺群1984 年石柱县人民政府公布秦良玉陵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 年四川省政府公布秦良玉陵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 年重庆市政府又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始建于明崇祯年代,在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 年)秦良玉辞世之年,秦良玉也墓于此地,故名秦良玉陵园陵园占地面积120 亩秦良玉墓位于陵园正中,呈圆形,坐南朝北,条石镶砌,体积106 立方米其墓碑盖状若元宝,前额刻有二龙抢宝,精雕细镂,形态逼真碑两侧耳门各刻一麒麟,若奔似跑,墓前有27 平方米,拜台左右有华表和青狮、白象、石马、石俑各一拜台中立长方形石碑一块,正中书刻:“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官兵挂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候贞素秦太君3 墓左右联为“袭土服清懿,锦袍帛带仰官仪;勤王有明祯,巾帼一人骁将略”,横额为“勋名一世”墓前有宽3 米、长 50 米庄严肃穆的神道、神道两侧有明末风格石雕的石人、石马、石狮子等石像生共48 尊,神道路面用大青石铺砌而成秦良玉墓右侧26米为良玉之子马祥麟圆形墓,体积29 立方米,墓前有11平方米拜台。
墓碑书刻:“骠骑将军讳祥麟号瑞微府君之墓”随葬在陵园中的还有秦良玉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和秦良玉麾下的将官秦怀远、马德音及良玉子孙马祥麟、马光仁、马佑诏等墓20 座陵园落成后,每年岁首、清明等节令,前往凭吊祭祀巾帼英雄的人群络绎不绝现在陵园内有石像生约26 尊,风化严重,人为破坏较多,虽是如此,石像生仍能窥出明末时期当地石刻艺术之精良二、三教寺文物保护存在主要问题通过实地调查, 虽历年来石柱县文物主管部门对三教寺多次进行了古建筑维修,但却因无人看护, 文物古建筑损坏严重,部分古建筑已出现倒塌现象结合多方面文物保护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秦良玉陵园作为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文物保护法》及重庆市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应该在秦良玉陵园设立相应的文物保护机构但秦良玉陵园却无文物保护管理处,所以,导致在无管理机构、无管理人员的情形下,文物遭到损坏2、文物保护维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秦良玉陵园从1984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至今,在文物保护维修上总共投入资金不到30 万元,仅对三教寺三清殿、左厢房、秦良玉墓体、陵园内部分道路进行了不到位的修复与加固,没有对文物进行彻底的维修保护。
由于文物保护缺乏资金,导至古建筑只是加固维修,没有完全维修到位,古建筑损坏出现连锁现象3、文物保护技术人才欠缺石柱县文物管理所成立于1989 年,编制仅有4 人,在编人员只有2 人,聘请3人,实际人员5 人,仅有一人具有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技术职称石柱县全县有827 处文物,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 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 处,一个仅有5 人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根本无法有效对全县文物进行保护、管理4、文物保护缺乏文物保护规划、维修设计方案编制石柱县是一个“老、少、边、穷、淹”的国家级贫困县,财政薄弱,文化投入相对很少,文物保护资金相应更少为此,文物管理部门更是无资金委托文物保护专业4 单位进行文物保护规划、维修设计方案的编制,而按照目前文物保护运行机制,必须先有文物保护规划和文物维修设计方案,文物主管部门才能立项批复,确定文物保护项目与资金同时,由于没有文物保护规划与维修设计方案,造成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区、控制区、协调区的周边地带,随意进行开发建设,对文物也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三、三教寺文物保护建议:针对三教寺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本人建议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解决问题:1、建议建立秦良玉陵园文物管理处。
建立秦良玉陵园管理处,在管理就有了管理的主体,也有了具体的管理人员,可以实时对秦良玉陵园及三教寺进行管理、保护、维修同时,有了管理机构与人员,也可以利用秦良玉陵园及三教寺本身的文物资源和距县城南宾镇近的优势,对游客进行开放,作为县城民众的旅游景点2、建议增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按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认真落实“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将“五纳入”落实到实处,文物保护资金优先纳入县财政计划,确保文物保护3、建议增加县文物管理所编制与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文物保护是涉及历史、考古、建筑、艺术等方面一个多学科机构,建议增加县文物管理所编制与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文物有足够的人员与人才对应相关的专业,才能达到文物保护目的4、建议编制文物保护规划与文物维修设计方案文物保护规划与文物维修设计方案是文物保护的必需条件,建议文物保护规划先行,然后再进行编制文物维修方案同时,也建议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域内,必须按《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规划进行相关的基本建设,严格按规划执行,划定文物保护范围,才能达到真正的文物保护目的。
四、调查体会:通过调查, 感觉到了家乡文化曾经也是那样的鼎盛,那样的在历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每一处历史文化遗存,都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信息,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可以说,它是城市的文脉和灵魂,起着标识城市历史,诠释城市发展进程的作用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对于体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具有特殊的意义历史文化遗存也是一种资源,保护5 好它,进而利用它推动城市的旅游事业以及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化会越来越明显五、结论当前, 我们必须看到, 我们幸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就那么一点,而且还是那么的不完整即便如此, 它们有许多仍然面临着随时被破坏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在历史演变的同时永远消失形势实在是非常之严重! 历史文物就如同民俗风情一样,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它们的魅力正在于历史的沉淀与积累,一旦破坏将不复存在这样做的结果,割断了城市的文脉,葬送了城市的灵魂 家乡的文化发展起来,也是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的升华, 也是对世界上任何可寻历史财富与民俗的贡献保护全人类的财富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必须马上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