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doc
5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了几十万年的环境适应竞争所获得而传下来的才能与精华 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种创造力,与儿童年时期的 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小学阶段又是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 时期,如果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正确引导,科学训练,学生的 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较好地发展小学自然课是科学的启蒙课,它对于 一个人的志趣与爱好的形成,身心与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一、保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造意识的起点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 如小鸟会哭吗?小白免的眼睛为什么总是红红的?有的孩子还常把 家里的钟表、玩具拆开,看看里面的究竟这些好奇心就是创造意识 的萌芽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产生好奇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阿基 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受到了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 律”;鲁班因带齿的草叶划破了手指而好奇,最终发明了锯子等等 这些例子说明科学的发明创造无不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因 此,我们教师应当保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以培六百他们的创造意 识和能力。
如我在教学《水有热胀冷静缩的性质》i课时,上课后先 拿出插有透明管子的装有颜色的不透明的密封瓶子学生:“同学们, 大家来猜一猜,这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学生们个个睁大眼睛疑惑 地盯着瓶子,七嘴八舌地努力猜测看到这个情景,我并没有进行解 释说明,而是把瓶子放入盛有热水的水盆中,示意学生认真观察不 一会儿,鲜红的水柱从透明的管子中越升越高,学生感到非常好奇 接着我又说:“我还能让红水慢慢的降下去,你们信不信?大家要认 真仔细地看,我是怎样让它降下去的我把瓶子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盆中,水柱慢慢降了下去,不见了学生们更加好奇,纷纷猜测红水 柱变化的原因紧接着我再步深入与学生探讨,并通过学生亲手实验, 使他们认识到一一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以上过程中,在学生的好奇 心得到了培养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意识二、循序设问、培养创造意识和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 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 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例如,在学生《光的直线传播》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将门窗帘 拉上,上课后我让学生们观看从门窗缝隙中透过的光,再将手电筒打 开让学生观看它发出的轴心光。
我问:“从门窗缝隙中透过的光是什 么样的?手电筒的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都是直的接着我 问:“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光是直着照射的 我解释“沿直线传播”之后乂问:“谁能证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于 是学生们开始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动脑进行验证结合学生的思考与 验证情况,我就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回答,有的说:“在纸板上钻个小 孔,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纸板的一侧,在另一侧通过小能看到烛光,当 用手档住小孔时,就看不到烛光了,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有 的说:“我能通过直的管子看到前面的景物反射出来的光,把管子弄 弯就看不到前面景反射的光了,这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有 的说:“老师,你把手电筒放在头上往上照射,你拄前是看不到手电 筒的光的,这不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可见,问题激发了学 生的创造欲望,唤醒了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三、提高和发扬民主,培养创造意识和能力创造力量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 名言建立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师生关系, 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决的前提,它不仅有助于感情的交 流,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 向权威挑战,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 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科学地思考,从而发展新问题 只要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发表见解在教 学中,如果学生答得不够完整,我会鼓励地说:“回答得不错,如果 你能……就更好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我会投给他一个激励的目 光,说:“甭着慌,你再好好想想看……”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时, 我就会及时表扬,并在争章传栏中给予奖励……这样以来,学生都能 大胆、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去的确,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 许的目光……引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了 学生的创造火花,从而创造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四、创设探究的情境,大胆地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是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的“钥匙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关键是教师的思想要创新,这就要求我们首 先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要将课堂的空间更多地还给学生,放手让学 生去主动学习正象一位科学教育专家所讲:“要教育孩子们搞科学” 这个“搞”字,既包括读书,接受前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 在实践中学习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既通过学生自己干,自己去发现 问题通过讨论他们发现的问题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 课堂上尽可能地“放二当然,这里的“放”并不是“放羊式”的乱, 也不是追求表面化的热热闹闹,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行探 求,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有序过程大量的思维研究成果及科学实验已经证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 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缺少一 把打开这座座神秘宫殿的钥匙,老师要彻底更新观念,把学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多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次表 现的机会,多…份创造的信心,多一回成功的体验,从而驱使学生向 无数次的成功前进例如讲《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实验, 把瘪的乒乓球用热水烫鼓起来;在讲《岩石》和《根的作用》时,我 让学生亲自去采集标本并进行分类;在讲《热传导》是,我事先让学 生在吃饭时,烧水时体验金属勺和炊具把柄的导热现象;在讲《雷电》 时,我讲学生事先将晴纶衣服和纯毛衣服套在身上,在黑暗中脱掉,观察发生的现象等等以上的做法的目的就在于充分创设探究情境, 放手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五、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积 极参与和进行实验,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能育分调动学生 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感知,形成表象,从表象 中发现自然事物及现象的本质规律和特征,轻松获取知识。
例如在讲《电磁铁》一课时,我将分组实验用材料分为两类,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于我及时引导并提示:“请 同学们认真鸡窝二下两种实验材料有什么不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于是学生们仔细观察封闭式反复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匝数和电池节数(电流的强弱)的多少有直接关系接着我让学生用手中的材料又做了一组磁力更大 一点的电磁铁,进一步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再如,教学《放大镜》一 廛时,我发下实验材料后(其中有放大镜、有平面镜),放手让学生 自己去观察实验,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当学生你一言我一 语争着将自己的“发现”惊喜地告诉我“什么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或 图画变大;能看清手上的指纹;能把火柴点着;看远处的物体是倒着 的……”时,却有几个组的学生说:“我们的放大镜不管用(因是平 面镜),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对“管用的放大镜”与“不管用”进行对 比,从而使学生发现秘密:镜片一个是平的,一个是凸的通过充分 组织材料,放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亲自实验与操作、思考与探索,轻 而易举地获取了放大镜的感性认识老师若不放手,领着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发现问题, 就同马戏团里的师傅用条件反射方法驯化动物一样,不利于学生创造 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