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步》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19页1、《散步》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四、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六、拓展,展开想像 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七、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3、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2、《散步》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文本分析 《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文章描写了普通家庭祖孙三代春日散步的情景,作者对家庭对生命的责任都有深入思考,感情真挚,含义深沉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亲人之间的挚爱之情,并进而感受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锻炼,也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导学设想 对于这篇含义深刻的文章的教学,如仅从感情入手,往往会造成空对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本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从语言的学习入手,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以语言学习和研究带动文本的研究,以文本研究促进知识传授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达成情感的熏陶。
即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探究、领会文章深长的意味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导学目标 1、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文本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和中年人对家庭的,对社会的责任感 2、欣赏品读文本,从词语、语句两方面揣摩、品味文章文辞冲淡而寓意深刻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学习 1、结合大屏幕图片显示及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屏幕显示并伴随轻悠的音乐响起,画面是夏夜里,凉风习习,人们在江边散步的情景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你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 2、 请2——3位学生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构建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1、 屏幕显示要求:轻声地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朗读是语文教学之灵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2、 检查阅读效果 屏幕显示: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起步阶段尽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二是梳理文章内容,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 3、 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请几位学生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个问题答案不拘一格,甚至回答没感觉,不喜欢也可以,但要让其简单陈述理由,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并发现问题) 进一步研究文本,总结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步也是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学生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他从中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 (无论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能过渡到这一点,喜欢的原因往往也是一部分人不喜欢的原因) 三、再读文本,领悟主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