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三国演义77957.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60358297
  • 上传时间:2022-09-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9.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国演义》是怎样塑造刘备形象的我在《刘备传》一书中,以比较大的篇幅系统地论述了刘备坎坷崎岖、充满危机的人生历程,着力分析了他那种折而不挠、败不气馁的战斗精神同时,对其功业、某些思想主张,以及为人、平庸的一面做出适当的分析和研究明显的结论是:第一,刘备“折而不挠”,终得一方天下,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许;第二,刘备参与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但也为结束这种局面,为国家的渐趋统一,做出了一定贡献;第三,刘备是一个两面性突出的人物,一位平庸君主(或客气地称其为未及有所作为的皇帝);第四,刘备重义、爱民甚得历史好评,但同封建时代一切谋立大业的历史人物一样,他并没有将信义作为目的而信守不易;第五,刘备不喜欢读书,没有真才实学,一门心思“打天下,坐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没有多少贡献,难与曹操同日而语;第六,刘备同曹操一样,可谓是鞍马劳顿,倥偬军旅数十年,但他不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指挥的战争败多胜少,甚乏军事才略;第七,刘备不具备大政治家的素质,不善分析形势、把握时局,易被感情左右,导致盲动、被动,最终失败;第八,刘备用人不如曹操,更不如孙权,既信之又疑之,喜欢搞小圈子,不重视人材的罗致和培养,贻误国家,导致蜀无名臣谋将;第九,三国鼎立,蜀汉先魏、吴而亡,刘备和诸葛亮 都应承担一定责任。

      无疑,这样的结论同人们心目中景仰的传统的刘备形象是大相径庭的通常觉得,刘备是一个正人君子,重义尚贤,恤民疾苦,为民所爱;一个心存汉室、不惜身家性命,为挽汉室于既倒的大忠臣;一个力挽狂澜、历经磨难的真命天子;一个同奸邪势力冰炭不容、战斗终生的典范;一个中国历史帝王传承中的正统皇 帝 殊不知,这是基于“帝蜀寇魏”的指导思想,从“尊刘抑曹”出发,着力于刻画曹操的奸诈一面,不切实际地褒扬刘备的作为,隐其诡诈之行,并且有形或无形地给刘备以极大同情、给曹操以极大鄙视,使之最终形成忠与奸、美与丑、好与坏的尖锐对比,从而成功地完成了两个人物的艺术创造这不是历史上的真正的曹操和刘备这样的形象是在文艺创作中逐渐演绎,并由 《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著作最后完成的 这里,笔者试图以正史与《三国演义》相比照,探讨一下后者(有些内容,自然包括它的源头《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等)是怎样塑造刘备形象的 一、续家谱,说天命,“刘皇叔”当有天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群雄”争霸,名显当世、功垂后代和遗臭千古者都不少然而,《三国演义》开篇却置当时诸多显赫人物于一边,首先将后起的、出身孤寒、名不见经传的刘备作为第一位“英雄”推向读者,以期收到先入为主之效。

      渲染他的出身,描绘他的异形怪貌,凸显他的远大志向,预示他必将获得成功而贵为天子,进而不断完善他的形象,提高他的身世,从而使读者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期盼刘备获得成功 的欲望,把同情寄到了刘备一边 提高身世 所有正史和有影响的历史著作,对于刘备的身世,大都寥寥数语根据对《史记》、《汉书》和《三国志》等书有关记载的分析,刘备虽属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的后代,但自公元前112年刘贞因“坐酎金失侯”,至公元161年刘备出生,二百七十余年,他们这一支再无一人封侯,早已是平民百姓了《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惜虚构事实,千方百计地提 高刘备的身价 第一,编造宗族世谱《三国演义》第二十回编造了一个自汉景帝至刘备共十九代(若从汉高祖算起,共二十二代)的直系传承世系,其中在刘贞失侯以后至刘备的曾祖“济川侯刘惠”,仍有十三人封侯虽然祖父、父亲未及封侯,但刘备出身于皇族的“世爵之家”,却是非 常明确的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第二,让皇帝认刘备为皇叔《三国演义》说,“帝(刘协)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这是非常滑稽、荒唐的记叙汉献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十七代孙,既然他按照世谱确定刘备是刘邦的二十二代孙,辈分 比自己小得多,怎么会认做皇叔呢? 第三,通过别人之口,宣示刘备的“高贵”身世,以期灌输到读者的头脑中去。

      刘备得蜀之前,在《三国演 义》中有两个尊称,一是见于史传的“刘豫州”(或作“刘使君”)这是因为在曹操的荐举下,刘备曾被皇帝正式授予豫州牧的官职;一是“刘皇叔”这是《三国演义》和话本、戏剧等艺术作品中给刘备戴上的艺术桂冠这后一个称呼,在重视封建继统的社会里,自然更容易获得人格上的敬仰所以作者不断加以宣示,让朝野上下人 等皆肃然称之,肃然敬之 第四,让刘备经常自报家门比如三顾茅庐见诸葛,叩门自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 备,特来拜见先生”之类 天贵、天助、天成 《三国演义》成功地利用了历史记载中一切有利于刘备的材料,生动地贯彻了一种“天生贵人”必有“天 助”,而最终获得“天成”的宿命思想 刘备乃天生贵人,本是《三国志·先主传》已有的荒唐记述,《三国演义》加以改造,更加突出了“风水”效应刘备“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长相怪异,被吕布骂为“大耳贼”这种异形怪体,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但在《三国演义》中被改写成了“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陡然便成了 福态贵相的美男子 封建时代的皇帝,不管是有德者,还是无赖泼皮,都视自己为天子夺得权力的手段,不管多么恶劣,都被他自己及其从属演绎成“天命所归”。

      对于刘备,《三国演义》则将大臣们不多的劝进内容和谶语、瑞兆录于书中,突出其逊让之德和迫于“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的心情,完成了一个当 之无愧的“真命天子”形象 另外,《三国演义》还常常通过百姓之口传述谣言,不断散布和确认刘备的非凡身份 二、多其义德之行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残忍谲诈和刘备的仁义好德形象都被典型化了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义贯始终 《三国演义》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开篇,以“雪弟恨”兴兵伐吴、为义而死结束刘备的一生,真可谓是义 贯始终 历史上的刘备确有重义的一面这是刘备取得一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而让他获得某些历史好评亦属自然但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的高大“义人”形象,除某些事实外,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艺术加 工出来的手法有三: 第一,升华故事《三国志》中有关刘、关、张的初期关系非常简单《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与二子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张飞传》说,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 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仅有的这些记载,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尊卑关系,但并没有涉及三人结拜的事。

      《三国演义》据此大加渲染,设计出了生动的桃园结义的场面,将“恩若兄弟”变成了“结拜兄弟”,并写出了影响后世数百年的结拜誓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开篇伊始,一个艺 术化、理性化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便深入人心了 第二,变假为真刘备的诸多假仁假义,常被演绎成真仁真义 比如,刘表“托国”,对刘备说:“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贤弟可来助我我死之后,弟便为荆州之主也裴松之指出,刘表舍嫡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乃不然之言其实,当时刘表周围有蒯越、傅巽、王粲等为代表的一股很强的亲曹势力和以其次子刘琮为首的实权派,他们不仅竭力抵制刘琦,而且经常酝酿除掉刘备刘备自然明白其中情理,“不敢当此重任”,所以诡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三国演义》加上了诸葛亮大赞刘 备的话,刘备乘机表白说:“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 另如,刘备入川的目的,就是要夺得刘璋的益州而自为其主这是他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但《三国演义》却尽力回避刘备的真实意图,好像一切都是庞统、法正等人的计谋,将他陷入不义,使他不得已夺取以诚相待 的“兄弟”刘璋的地盘。

      第三,围绕“义”字讲故事《三国演义》特意着力于用一个“义”字贯穿于刘备的事业之中,诸多行事都成 了为义而举 例一,陶谦面临曹操的威胁,深知自己的两个儿子无能,不足以承当大任,临死让刘备接任徐州牧刘备鉴于当时的局势,北有曹操、袁绍,南有袁术,不敢贸然答应《三国演义》则写成刘备面临大利而不忘大义,并 批评关羽、张飞说,“汝等欲陷我于不义耶”! 例二,吕布被曹操打败,投奔徐州,《三国演义》说刘备明知吕布反复无常,不可信赖,又得曹操密书“教杀吕布”,而且关羽、张飞也都认为“吕布本无义之人”, 刘备却说:“他势穷而来投我,我若杀之,亦是不义 例三,官渡之战本是袁绍、曹操为争夺和加强最终权力而不可避免的战争,深刻地影响了东汉末年的形势就当时的形势言,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三国演义》把它同刘备联系起来,刘备向袁绍晓之以大义:“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袁 绍说:“玄德之言甚善 例四,《三国演义》特写了一场不曾存在的军师徐庶帮助刘备计袭樊城的战争,打败曹仁、李典曹操为了得到徐庶,设计将徐庶的母亲抓去,刘备闻此消息后,大哭说:“子母乃天性之亲”,便忍痛让徐庶去归投曹操谋士孙乾密劝刘备“切勿放去”,刘备大不为然, 说:“不可。

      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 事大家听了都很感动 例五,作者写刘备“携民渡江”,兵败当阳,虽以不少文字描述战争过程,但自始至终都是用“仁、德、义、 情、勇”这条线贯穿起来 德及黎庶 刘备很懂“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为政在宽,史无苛敛记载不少作为,应该肯定 《三国演义》作者笔下的刘备,则完全“德君”化了他考虑问题,总是以“以德及人”为出发点 刘备得到“的卢”马一匹,伊籍对他说:“此马不可骑,乘则伤主”;单福(徐庶)对他说,“的卢”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如“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言变色说:“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单福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 也 刘琮降操后,荆州许多人归投刘备,“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诸葛亮等劝刘备弃众而“速行保江陵”,刘备不忍,说:“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撇开战略上的失算不谈,这的确算得上是刘备的义德之举。

      由此受到后人赞扬,实属应当但《三国演义》为了更加拔高刘备的形象,说刘备望见百姓“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便 痛不欲生,“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之”,实属外加之笔 渴得人才 刘备和曹操、孙权都很爱才但《三国演义》对于曹操、孙权爱才用人的思想和行动,并没有做到应有的充分反映相反,刘备爱才、求才、用才的一些作为和思想,虽然不及曹操和孙权,但却通过典型事例被夸张 了 例一,“伐树望徐”徐庶是第一个投到刘备麾下的比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非常受到刘备的重视但历史上并没有记录下徐庶的业绩《三国演义》虚拟的樊城大战,让徐庶大展鸿图,大出风头徐庶别去,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描写,全是为了表现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人才的来归,以与曹操“用权术相 驭”的用人指导思想相区别 例二,“三顾茅庐”刘备通过与徐庶、司马徽的接触,知道了诸葛亮、庞统以及客居荆州的颍川石韬(广元)、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建(公威)等这都是一些待机而出的人物,但他们中的多数,并不看重刘备,而是倾向于北去,到曹操那里做官诸葛亮认为中原人才济 济,难以出人头地,所以暂时待机于家。

      史称刘备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