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报告会-浅谈《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幸福观.doc
3页1浅谈浅谈《《尼各马可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幸福观的幸福观幸福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伦理话题,是人生问题的核心在伦理学和社会生活中,幸福问题也一直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人们对幸福的概念有不尽相同或者完全不同的理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的圣哲先贤,他在人类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是至善” 、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 “最大的幸福是思辨”等思想命题他的幸福理论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对于我们探讨人生价值,创造幸福生活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一、幸福是最高的善一、幸福是最高的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开门见山地指出:“每种技艺与研究,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即善是一种目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万物都是向善的” 但是目标表现却有所不同,有时在活动本身,有时在活动之外善的意义和存在也是很丰富的,比如豪宅、良机、财富等,所以善也是具体的、多样的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的是“人之善” ,即人的活动及其目的 “善”是存在本身,与人的生活行为密切相关,行为的好坏决定了人的善与否,而善的行为品质本身就是幸福的一种显现,所以它与幸福有关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的实践中,有些东西是作为手段为人们所欲求的,而有些东西是作为目的为人所欲求的,这种以其自身被欲求而其他目的都是为着它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
同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尽管幸福是最好的、最高尚的、最令人快乐的东西,但始终与外在的善相联系,也需要“外界的善为助” 如高贵的出身、时运的亨通、英俊的外貌等等,在获得幸福的过程之中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若没有那些有利的外在手段和条件就不可能或很难做出高尚的事情由此,善又分为:外在的善;身体的善;灵魂的善而“至善”就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善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亚里士多德以“善”来规定幸福的丰富性和完满性二、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二、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指出幸福是至善后,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定义为:合于理性的现实活动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幸福须合于德性德性是幸福的前提,是构成幸福的首要因素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泛指优良性、优良品质他说:“人的德性就一定是那种既能使人成为善人,又能使人圆满地完成其活动的品质 ”他把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而人的善就是合于2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他说:“那些具有某种功能和实践的人,他们的善或功效就在于他们所具有的功能中类似地,人的善就存在于人的功能中,只要人有功能 ”单纯生命的生长功能、营养功能为一般植物所具有,且一切动物都有感觉的功能而人的特殊功能就是理性的现实活动。
为此,亚里士多德举例说明了人的本性的特殊性,他认为一个笛子演奏者或一个雕刻家,他的至善和优点就在于他的特殊功能,这就是人所区别于动物的本性他认为:“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于那最美好的、最完满的德性 ”这就是我们主张的幸福所以,幸福是合于德性的其次,幸福是一种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 “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 ,灵魂的善就是德性,是“灵魂的实践和活动” ,生活的目的就是实践和现实活动,而幸福就是善的实践幸福是通过学习、努力得到的,他认为“在实践的事物中,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实践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 所以,作为至善的幸福也只能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得以实现三、中道与幸福三、中道与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现德性以中道为核心 “中道”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叫“中庸”,就是“适中” 、 “适度” 、 “执中”的意思,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境界,这就要求人在一切交往活动和感情生活中,既不要过度,也不要过及,而应保持其中间性过度和不及都是过错,唯有中道才是德性由此推之,幸福的获得必须遵循中道原则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德性幸福论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情感世界是最复杂和最难把握的,可以把情感的度分为高、中、低三种状态,而惟有中间状态才是最值得人们称赞和追求的,这种中间状态的情感就是中道,寻求中道是达到幸福的正确途径对于如何达到中道,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种方法:第一,在过度与不及两个极端中,首先尽力避免与中道最为相反的一个极端比如,在鲁莽与怯懦之间,就必须先克服怯懦,因为它比鲁莽离中道的勇敢更远第二,因为我们本性所倾向的不同,所以应该注意各种偏好第三,在实践中,我们有时也应当偏于过度,有时也应当偏于不及,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易于取得中道与善四、思辨活动的幸福是人的最高幸福四、思辨活动的幸福是人的最高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和痛苦是贯穿于整个生命中的,生命是某种现实活动,且每个人都要用他所喜爱的功能对相应的对象作活动而一切人都追求快乐,快乐使活动变得完美,使生活变得完美 “不管这种活动是理智还是别的什么,他自然的是主宰者和领导者,3会有美好的和神圣的东西,或自身是神圣的,或是我们各部分中最神圣的部分……这种活动就是思辨活动……而德性活动的最大快乐也就是合于智慧的活动……哲学以其纯净和经久而具有惊人的快乐 ”思辨本身就是目的。
在思辨活动自身之外别无追求的目的亚里士多德把这种理智的思辨活动归结为神的活动,是“最高的幸福”和“完美的幸福” 他认为:“凡是思维所及之处都有幸福,哪些人的思辩能力越强,哪些人所享有的幸福也就越大 ”这不是出于偶然而是思辨的特性,因为思辨本身就是荣耀 “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理智的思辨活动同伦理生活相结合,奏出了哲学、伦理乐章的最强音五、对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总论五、对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总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最大特征是将幸福与德性紧密结合起来,他所理解的幸福与常识意义上所理解的幸福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别的其一,常识中流行的幸福观念,强调更多的可能是外在的善(外在利益),而亚里士多德那里更多的是强凋内在善(内在利益)其二,常识幸福观念往往把快乐等同于幸福,而亚里士多德强凋的幸福虽然具有快乐的表征,但快乐绝对不是幸福其三,常识往往把幸福理解为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亚里士多德更强调主体的实现,尤其是强调德性的力量这和当前人们追求“唯我幸福”的利已主义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对比随着人们物质需求欲望的增强,许多人认为有钱、有权就是幸福,甚至为追求金钱权力而做出伤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行为,此时如何处理德性与私利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追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使其与当前的道德实际进行对话,就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特别是他提出的作为最高善的幸福即思辨的生活,一般人难以达到这是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时所需要注意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合理性因素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