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端康成.doc
10页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川川端端 康康成成 ( かかわわばばたた ややすすななりり, Kawabata Yasunari ) ((1899 年年 6 月月 24 日日—1972 年年 4 月月 16 日日))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 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 6 次)杂志 1924 年毕业同年和 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 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 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 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 《伊豆的舞女 》(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 “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 《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 《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 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 1957 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 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 中国翻译出版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生生平平】】川端康成生于 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 东京,其父亲习医 2 岁丧父 ,3 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 岁时祖母去世, 12 岁时姐姐也去世了, 16 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 《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 《源氏物语》。
中学时,川端康成对于 《源》还仅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体会到的感觉,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16 岁时,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来于是他写起了 《十六岁的日记 》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内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的端倪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 文学家在 1916 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皈 《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 《肩扛教师的灵柩 》,他就经常给 《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 “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
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 》上,发表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1920 年 9 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 》,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 《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川端发表了 《招魂节一景 》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特别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 》和《参加葬礼的名人 》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 《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祟 》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川端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 ”,“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1924 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 》,和创作了《感情的装饰 》、《春天的景色 》、《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 ”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 》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 》了。
1926 年,除了发表了 《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 剧本《疯狂的一页 》也被拍成电影,获得赞誉的川端康成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 意识流,1931 年的《针、玻璃和雾 》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 1934 年,川端康成开始写 《雪国》连载,3 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 年,川端康成因为对于战争的反抗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相关活动 1940 年,川端康成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 1941 年受关东军邀请访问中国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 北京,在太平洋战争 爆发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 》 1944 年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 菊池宽奖 1947 年,历经 13 年《雪国》定稿 1949 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 《千只鹤》开始连载, 1952 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 1961 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 《古都》,同年获得文学勋章 1968 年 10 月 17 日,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二位后第三个获此奖项的东方人。
当他在瑞典科学院领奖时朗诵了论文《美丽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这篇论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几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对于日本,日本这个民族的审美体验 1970 年三岛由纪夫 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川端很受刺激,对学生表示: “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1972 年 4 月 16 日,三岛自杀之后 17 个月,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但他早在1962 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创创作作作作品品】】川端康成一生写了 100 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 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 》、《十六岁的日记 》和《致父母的信 》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 》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 《伊豆的舞女 》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 《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 作者积极 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 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 《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
20 年代末期和 30 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 属模仿式的小说 ——《 针与玻璃与雾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雪国》起笔于 1935 年,当时正是日本 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国侵华战争的阴云密布时期在这时期,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轰动一时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已被镇压下去,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学,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从另外一面受到影响 《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雪国》开始是以描写各个章节内容的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的,后来随着形势更加险恶,从 1937 年以后即基本上停止发表直至战后才又略加修改补充,出版最后完成本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未追随日本帝国侵略政策,歌颂侵略战争,也未像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的人 》那样正面批判和反对侵略战争,描写共产党员和工人阶级的斗争,它把背景设置在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实际上是妓女)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
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描绘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国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