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修养有三德.pdf
3页管理“修养”有三德 管理“修养”有三德 随着信息传播的大众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管理者的行为越来越容易遭到人们的责难,然而他们必须有所作为管理者如果不是裹足不前,就必须确信自己是在进行正当管理正当管理不是强力抗辩,而是一种个人修养,需要在履行职责时以“三德”的要求解决问题 “三德”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关键词,是《洪范》九畴中的重要内容 《尚书·洪范》中对三德的解释是:“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 燮友柔克 ”其一是在中正平和的情况下能正人之曲, 故言正直 这里的“正”是动词,即纠正的意思其二是刚强而能立事,在似乎强硬不可亲近中以刚取胜,故曰刚克强弗友,是指刚强不可亲的人其三要和柔而能治,在和蔼可亲中以柔取胜,故曰柔克燮友,指的是柔和而可亲的人三德是有德的三种表现,并不是说有三种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一种智慧,即把德演绎成一个涵盖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的指标不过在我们今天看来,三德主要讲得是管理过程中的道德,是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形式践行自己的职业道德,都是在进行正当管理 正当而又有效的管理的确需要通过个人的修养来完成,但是管理的正当性不是自封的,必须注意客观反映,应当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当客观环境不如意、不理想的时候,不能抱怨环境糟糕,只能反求诸己,进行管理“修养”比如在汶川地震时王石为赈灾而道歉,那似乎很冤,他痛感“舆论没有给予万科合适的评价”,然而他又对所有质疑不作任何辩解这样做无疑是明智的 与其被动地向社会舆论妥协,不如在“个人修养”中练好三德的功夫:首先,正直就是慎独管理者在既有决策权又有随机处置权的情况下,究竟应当怎么做固然由他自由心证,但他必须保证利益的取舍公平公正,在利益冲突中保持一种中庸的立场即使在身边的小圈子内没有没有异议,监督方难以渗透,或者能够避开媒体的关注,也能保证“心行值”其次,“刚克”就是勇于开拓管理举措的实施可能要牺牲局部、暂时的利益,在阻力较大的情况下,管理者应当表现自己的强势,棱角外显职业道德是一个综合指标,在外界的质疑声中不必标明自己的清明,要用事实证明自己没有徇私,局部的牺牲是必要、值得的再次,“柔克”就是实事求是在推行管理举措非常顺利时也不要头脑发热,在合理的诉求面前表现出充分的弹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摩擦、误会或者内耗,但这绝不能无原则迁就,更不能媚俗 企业管理是实务活动, 管理“修养”不是独善其身, 必须为相关利益主体负责管理者无论个人感到如何“青涩”,都必须有所作为。
在矛盾中前行,不能置身度外,无论是刚克还是柔克必须有所克,在情况紧急时不能拖延,在强势面前也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即使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也在所不辞管理者无论在利益冲突面前怎样平衡,都必须以正压邪在利益冲突面前学会平衡是对的,但是这并不是在其中和稀泥,而要以正压邪正直与刚克、柔克作为解决矛盾的两类方法,“正”与“克”相辅相成《说文》 释“正”为: “是也, 一以止, 徐锴曰, 守一以止也 ”“正”就是纠正,就是制止不正当的行为,纠“正”之后对“一”的坚守就是正当管理管理者无论采用什么形式进行管理, 都必须取得实效 管理者通过自己的“修养”,可以使自己的管理方法更为得当,可以使正直、刚克或者柔克相互渗透,得心应手,从而体现出管理智慧 但这并不是正当管理的目的, 正当管理的目的是“有所得”,即为企业创造效益有所得”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 在舆论监督力度逐渐加大的情况下,管理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妖魔化”甚至无论管理者采取什么行动,只要他有所表示,就会被横挑鼻子竖挑眼地受到抨击面对舆论的求全责备,管理者不能无所适从,也不能畏缩不前须知其中对自己的不理解或者轻视固然使我们难堪,但是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
除了不负责任的言论之外,其中有一部分是管理者过去不正当管理造成的成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而他们中的“原罪”并没有被澄清,当先富起来了的一部分人位居高管的位置,社会上的“仇富”心理演变成“仇管”也就毫不奇怪当我们在为过去的不正当管理承负恶果的时候,也需要明白自己也在为以后的管理环境留下标杆,不可只顾当前要想使舆论环境消除成见,需要管理者学会宽容,需要不断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在万科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股东以 99.8%的高票通过向灾区捐赠一亿元的议案,他们重新接受了王石,从此也可以看出正当管理的魅力 德原是一个中性词,对它的认可取决于一定境界中的评价体系管理者的情态举止满足于某一境地时可能问心无愧而“有所得”,但是在扩大的境界或者按照更高层次的评价体系就很可能有所缺失,受到责难则难以避免由此看来,我们通过“修养”不断提升管理境界是必要的,在坚持正当管理中“所得”之多少,完全对应于我们所到达的境界提升之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