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科学锁的秘密教案反思.docx
21页大班科学锁的秘密教案反思1、大班科学锁的隐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亲自动手摸摸、开开、玩玩,初步了解锁的构造、特性和用途 2. 知道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要爱惜锁、保管好钥匙 3. 培育幼儿对事物的奇怪心,乐于大胆探究和试验 4. 情愿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究科学试验的乐趣 活动预备: 收集各种常见锁(与幼儿人数相等:钥匙和锁分开) 活动过程: 一、介绍小客人“锁宝宝”,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1.师:今日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师以锁的口吻说话)大家好,我是锁宝宝,今日我带来了很多小伙伴到这里来和大家做嬉戏,你们欢送吗?……锁宝宝的朋友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2.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区域 二、探究活动一:了解各种锁的用途 1.师:请小朋友找一个你熟悉的锁宝宝做嬉戏,然后请你告知大家你玩的是什么样子的锁,在哪里见过。
2.幼儿分散活动后集中争论 3.师:锁的用处可真多,可以用来锁门、锁车、丝哦钥匙……那人们为什么要用锁呢? 4.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门上装了锁小偷就不能进去偷东西了,装了锁的抽屉没有钥匙的人是大不开的,装了锁的自行车、汽车就安全了 三、探究活动二:初步了解锁的根本构造 1.师:锁宝宝的本事真大,你们知道吗?它身上还藏着很多隐秘呢?想知道吗?那就请大家再和锁宝宝玩玩,认真地看看、摸摸、开开、关关,把你的新发觉告知大家 2.幼儿自由选择喜爱的锁进展探究、争论 3.集中争论后,师依据幼儿的答复,结合锁的示意图引导幼儿熟悉锁身、锁舌、钥匙孔 4.师:你们谁会翻开这把锁的? 5.师示范讲解几种锁的翻开方法,让幼儿懂得开锁时需要转动钥匙,关锁时有的需要钥匙,有的不需要 四、探究活动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换一把钥匙能翻开同一把锁吗? 2、师:有的小朋友说能翻开,有的小朋友说不能翻开,这样吧,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换钥匙的嬉戏,请你用自己的钥匙去翻开旁边小朋友的锁,看看能不能翻开 2、幼儿动手操作。
3、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每把锁里的隐秘不一样,所以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4、师: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看来我们的钥匙千万不能弄丢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把钥匙弄丢了会怎样? 五、探究活动三:怎样快速的给锁找上相匹配的钥匙 1.嬉戏:比比谁最快 2.引导从钥匙的颜色、大小、标志上识别 六、嬉戏:开启百宝箱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的主动学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孩子的参加性很高,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的完成每个任务 2、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的隐秘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行缺少的,水与我们生活有着亲密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水为生命供应能量,让生命能够存活水也是社会经济进展和日常生活不行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激发探究兴趣 2、知道只有通过试验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3、培育幼儿对事物的奇怪心,乐于大胆探究和试验 4、情愿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预备: 1、方糖、花生、麻油、果珍 2、透亮的杯子、小碗、筷子、勺子 3、小博士课件 4、幼儿人手一份记录本和笔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观看、比拟和试验的过程中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活动难点: 会记录自己的猜测和试验结果,知道只有通过试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活动流程: 观看引趣→猜测试验→迁移运用 活动过程: 一、观看引趣 1、看一看,闻一闻,教师给预备了什么样的试验材料 2、幼儿观看,教师指导 3、幼儿叙述观看结果,知道试验材料名称,了解其形状特征 二、猜测试验 (一)试验一:谁不见了 1、猜测并记录:谁不见了 (1)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嬉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假如把它们放进水里,会消失什么状况呢?谁会不见了? (2)幼儿猜测并记录 提出记录要求:选择两种符号,一种表示它不见了另一种表示它还在 (3)展现幼儿记录,幼儿叙述自己的猜测 2、试验并记录:究竟谁不见了 (1)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究竟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试验试试对吧。
在做试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展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看观看,看看有什么好玩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记录本上,把这种好玩的现象记录下来 (2)幼儿试验,教师观看,随机指导 (3)幼儿叙述自己的发觉 (4)小结:小朋友猜测的和试验出来的结果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只有动手做一做,我们才能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二)、试验二:谁能取出来 1、提出问题:放到水里的材料,还能取出来吗?(幼儿猜测,叙述) 教师演示大表格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2、提出试验要求:这里有很多的小工具,有小勺,筷子现在你们就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刚你们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了记录试验结果 3、幼儿试验,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拿记录本叙述自己发觉的现象,教师鼓舞幼儿大胆表述与同伴不同的看法 5、教师演示PPT,展现大的记录表和孩子一起记录自己的试验结果 6、提问 (1)你发觉什么可以从水中取出来?什么不行以取出来? (2)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不同意见? (3)为什么方糖和果珍取不出来了?它们到哪里去了? 7、教师小结,帮忙幼儿理解溶解的概念。
今日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花生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转变了颜色糖最终看不见了象糖和果珍这种放进水中经过充分的搅拌之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放进水中不能取出的现象,有个好听的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像花生和油,放进水中后花生还是花生,油还是油我们用小工具一取就把他们取出来了他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迁移运用 1、谁能告知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2、演示课件引导幼儿思索 活动延长: 出示沙子、肥皂、泥土 问:这些是什么?它们能溶解在水中吗? 回家后做做试验,明天告知我和大家 活动反思: 采纳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熟悉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忙幼儿把握理解溶解的有关学问增加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测,验证,发觉溶解的隐秘, 培育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试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缺乏之处: 1、许多幼儿活动中多以听和记录为主,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2、由于操作材料有限,不能每个幼儿都进展操作 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风的隐秘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奇妙好玩的科学现象有剧烈的奇怪心和探究欲望,“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既普遍存在而又有无穷神秘孩子们是渴望熟悉这些自然现象的例如“风”,对孩子们来说并不生疏,他们玩过很多风的玩具和嬉戏我发觉“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但他们对“风”的熟悉只停留在直观的现象,这已不能满意他们的需求,所以,我追随孩子的阅历和生活,让大班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究“风的隐秘“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愿意参加探究风的嬉戏 2、让幼儿初步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并熟悉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3、培育幼儿对事物的奇怪心,乐于大胆探究和试验 4、使幼儿对探究自然现象感兴趣 5、情愿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风的形成,熟悉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活动预备 1、纸箱、塑料袋、气球、扇子、书本、硬纸片、吸管、羽毛等。
2、 风类玩具 3、 有关风的用途及危害图片 活动过程 1、初步熟悉风是由空气流淌形成的 (1)运用魔术箱和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四周 (2)出示2个布满气的气球,把其中1个松开口后吹到一幼儿的头发上,请幼儿说说观看到了什么,引出“风”通过比照,引导幼儿说出:流淌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 (3)教师小结:空气流淌形成风 2、尝试制造人造风 (1)出示风车,告知幼儿它们都想和风做嬉戏,但是教室没有风,怎么办? (2)幼儿自由选择制造风的材料,尝试用各种材料制造风 (3)教师小结人造风的方法,并鼓舞幼儿想出更多的方法 3、幼儿观看图片,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和危害,引导幼儿辨证地对待事物 4、嬉戏:羽毛飞起来了让幼儿运用人造风的一些方法制造风,人鸡毛飘得又高又远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训练是科学启蒙训练,重在激发幼儿的熟悉兴趣好和探究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觉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头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奇怪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看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四周有空气,把布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看,比照,知道了流淌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气氛之中诱发了幼儿的乐观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供应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展探究供应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沟通与表达中猎取学问,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终,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展探究,给幼儿留出探究的余地和延长的空间整个活动,赐予幼儿 较宽松的气氛,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舞者,合,引导者,专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准时的梳理与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