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docx

37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42802708
  • 上传时间:2022-09-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86KB
  • / 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  【内容提要】刘勰提出的“风骨”说由于它的重要意义引起学界探讨的热情本文在评说十种不同解说的基础上,力图按刘勰《风骨》篇原有的逻辑思路,提出新的解说,以接近刘勰的原旨刘勰的《风骨》篇是从内质美的角度,对“情”与“辞”作出了规定文章有“情”、“辞”两大元素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规定,“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规定气”作为生理的力是生成“风骨”的力量风骨”与“采”对举,则“风骨”是内质美,“采”的修饰是外形美风骨”作为刘勰所追求的艺术至境呼唤内质美与外形美的统一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概念,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为刘勰首创这一概念既总结了汉魏以来文学的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建安风骨”创造的艺术经验,同时又直接萌发了初唐陈子昂所呼唤的“汉魏风骨”,对后来刚健、爽朗、生动的“盛唐之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此以后“风骨”成为中国文论的重要范畴风骨”问题的重要意义,使后来的学者对《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众说蜂起,莫衷一是,迄今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本文旨在清理众说的基础上,吸收众说之长,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说“风骨”,力图接近刘勰“风骨”论的原旨。

      一、关于“风骨”内涵的十种不同解说  学术界对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有许多不同的解说,归纳起来大概有十几种说法,但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十种:  第一种,“风意骨辞”说认为“风”是指文意的特点,“骨”是指文辞的特点持此说者甚多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风骨“二者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摅写中怀,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骨也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又,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也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详矣这是比较有权威的一说此说的拥护者甚多但反对的人也很多有些论者死死抓住黄侃“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这八个字不放,不顾黄侃先生的解说全文,认为黄先生把“风”和“文意”等同起来,把“骨”和“文辞”等同起来,是犯了“常识性”错误实际上,把黄侃的解说简单归结为那八个字,是不够客观的黄侃的解说中还有“风缘情显,辞缘骨立”,“结言之端直者,即文骨也”,“意气之骏爽者,即文风也”,“辞精则文骨成,情显则文风生”等等,结合这些解说我们可以看到黄侃并没有把“风”与“文意”、“骨”与“文辞”简单地等同起来黄侃所认为的“风”属于“文意”方面的问题,“骨”属于“文辞”方面的问题的看法,是从原作出发所得出的结论,肯定是有合理的方面的。

        第二种,“情志事义”说认为“‘风’是情志,‘骨’是‘事义’,两者都是文学内容的范畴”,更具体说,“‘风’是作家发自深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现”骨”指“事义”,“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一切材料观点逻辑的内容”这种解说,在“风”的解释上并无多少新意,但把“骨”解释为“事义”就显得很新鲜这种说法源于较早的刘永济先生的《文心雕龙校释》一书刘先生和此说的论者主要根据是《文心雕龙·附会》篇的一段话:  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他们认为这段话是对于文章体制最完整、最全面的比喻,这里明明说“事义为骨髓”,所以《风骨》篇的“骨”指“事义”是确定无疑的此说论者振振有词,认为自己找到了“确证”,是推不翻的但是问题在于主要不从《风骨》篇内找正面的证明,转而从别的篇找旁证,这样做是不是得当?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种,“风格”说认为“风骨”是一种特殊的“风格”此说也出现得比较早据罗常培记录《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刘师培在《论文章有生死之别》的讲题中说:“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凡偏于刚而无劲气风格,偏于柔而不能隐秀者皆死也。

      刘师培的意思是,“风骨”与“隐秀”是两种对立的风格,一偏于刚,一偏于柔罗根泽说:“盖风格虽非字句,而所以表现风格的仍是字句,所以欲求风格之好,须赖‘捶字坚而难多,结响凝而不滞’风骨是文字以内的风格,至文字而外或者说是溢于文字的风格,刘勰特别提倡隐秀持“风格”说的还有马茂元、吴调公和詹鍈近期还有这样的说法:《体性》篇是风格的通论,《风骨》篇是风格的专论或者认为“风骨”只是对《体性》篇的个别句子的进一步发挥如王运熙说:“风是指文章中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是指作品的语言质朴而劲健有力,风骨合起来,是指作品具有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又刘禹昌说:“继《体性》篇归纳为八种艺术风格之后,又提出这种在他心目中认为最理想的标准艺术风格……大致相当于后世批评家所说‘阳刚之美’的艺术风格这意思是说, 在《体性》八体之外,还有“壮美”这一种风格这一解说,的确是一种新解,有相当的道理,也很有意义但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统观刘勰全书的结构,刘勰讲“风骨”似乎不是要补充《体性》论的不足如果脱离开《风骨》篇原文来评价上述观点,未尝没有道理,但《体性》篇已把有关风格的各方面的问题讲得很全面,连风格的“八体”也作了区分,刘勰似没有必要用另一篇来补充它。

      《风骨》篇是独立的一篇,有其独特性,而且不但“壮美”、“阳刚”的风格要求有“风骨”,“优美”、“阴柔”的风格也要求有“风骨”,“风骨”似乎是对诗文的一种普遍的要求  第四种,“刚柔之气”说认为“风骨”就是“气”此说最早见于清代,黄叔琳在《风骨》篇论“气”的一段加眉批曰:“气即风骨之本”,纪昀似不同意黄氏批语,另加批曰:“气即风骨,更无本末;此评未是近人徐复观同意并发挥了这一解说,他说:“所谓风骨,乃是气在文章中两种不同的作用;及由两种不同的作用所形成的文章中两种不同的艺术形相,亦即是所谓文体又说:“《风骨篇》之所谓风骨,依然是指的是作者的生理地生命力——气,灌注于作品之上,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形相所以就两种不同的生理地生命力而言,便可以说‘气即风骨’就文章两种不同的形相而言,也可以说‘气是风骨之本’,所以我说纪昀两句评语皆可成立学生书局,第304、第310页、第304页、第310页徐复观的说法似有误,他引的两句评语,不是纪昀一人的评语,是黄氏和纪氏两人的评语但徐复观要表达的意思是,人的气有刚与柔不同的分别,刚气灌注于作品之中,其表现就是“骨”,柔气灌注于作品中,其表现就是“风”的确,“气”是《风骨》篇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从“气”这个角度切入来疏解“风骨”,可以说别开生面,使我们对“风骨”问题的理解深化了一步,特别是“气是风骨之本”的说法,我以为是切中肯綮的。

      这一点我在下面还要谈到但是,“气即风骨”的提法,在气与风骨之间划了一个等号,似乎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这二者相等的话,刘勰已有《养气》篇,集中论述了气的问题,《风骨》篇岂不是重复了吗?或许会说,这是层次的不同,那么人们就要问我们究竟在哪个层次上把风骨和气相提并论呢?  第五种,“情感思想”说认为“风”是情的因素,“骨”是理的因素,“风骨”是情感思想的表现提出此说的是宗白华教授他说:“我认为‘骨’是和词有关系的但词是有概念内容的词清楚了,它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想也清楚了‘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一篇有骨有风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这同歌唱艺术中讲究‘咬字行腔’一样咬字是骨,即结言端直,行腔是风,即意气骏爽,动人情感宗白华对“风骨”的解说,也很有新意他从情与理的视角来说明风骨的不同及其联系,确能自圆其说对风的解释更符合刘勰的原义,也更具有启发性但对“骨”的解释,宗白华把“结言端直”直接与“逻辑性”相联系,也似乎有些勉强。

        第六种,“感染力”说认为“风”是作品的“感染力”,马茂元说:“风能动物,犹文章之能感动人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便是文学作品的感染力风骨的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而有力”持此说者不止此一人这种说法就作品“风骨”所引起的艺术功效来说是有道理的但致命的弱点是离开刘勰《风骨》篇的论述,对“风骨”本身缺少详尽的说明,只是从“风”的字义上着眼进行解释,是很不够的  第七种,“精神风貌美”说认为“风骨”是“精神风貌美”,张少康说:“我们认为,把风骨理解为文学作品中的精神风貌美,风侧重于指作家主观的感情、气质特征在作品中的体现;骨侧重于指作品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而不同的思想家、文学家所说的风骨又随着他本人的思想而有所差别,这是比较符合刘勰全书的原意的,也和当时各个艺术领域中所论的风骨可以协调一致,同时也能比较妥善地解释《风骨》篇的原文此说从《文心雕龙》全书立论, 是有根有据的,而且认为“风骨”是刘勰追求的一种美,也很有学术眼光只是“精神风貌”的提法似比较笼统,还可进一步斟酌  第八种,“内容形式”说认为“风”是内容,“骨”是形式  第九种,“形式内容”说认为“风”是形式,“骨”是内容  以上两说最缺少说服力,其论者只是从现代的文学理论的内容与形式的概念出发,不顾刘勰的原意,一味“以今套古”,不像其他说法那样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本可不举出这两说,但为了说明目前对刘勰的《风骨》篇解释的混乱,还是举出,以备读者参考  第十种,认为要从“刘勰的理论体系的相互关系”中来看“风骨”处在理论体系中什么地位,弄清楚一系列概念的内涵和关系,从整体来把握局部,这样才能使对“风骨”的解说接近刘勰着作的实际这个看法当然是很好的,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对《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的看法有差异,甚至有很大的差异,结果对“风骨”的解说还是“各说各话”,难于达成一致意见如寇效信和牟世金两位先生,都认为应该从刘勰的理论体系切入来理解风骨,但由于二人对刘勰的理论体系看法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还不能完全一致前者认为“‘风’是作家骏爽的志气在文章中的表现,是文章的感染力的根源,比拟于物,犹如风;‘骨’是文章语言端直有力,骨鲠遒劲,比拟于物,犹如骨”后者则认为“风、骨、采的关系相当于志、言、文的关系”,“‘风’是对情志的要求,‘骨’是对‘言辞’的要求,‘采’是对‘文采’的要求”  除了以上“十说”外,还有其他种种说法,恕我不再一一罗列了  为什么对刘勰的“风骨”论的解说会出现这么多的分歧意见呢?除了人们已经指出的“风骨”是一个抽象的比喻,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解说者的方法各不相同所造成的。

      我感到目前在解说“风骨”论上,起码存在着以下五种方法的分歧:  第一,解说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论是主要以本篇为立论的根据呢,还是主要从《风骨》篇以外的篇章寻找旁证,并以旁证代替“主证”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例如把“骨”解说为“事义”的论者,就主要不是从本篇找到的证据,而是从《附会》篇的“事义为骨鲠”这一句话得出的结论应该看到,《文心雕龙》全书用到“文骨”、“骨鲠”、“风骨”、“骨髓”等词语的共有32处之多,差不多每一处都有特殊的语境,语境不同,词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我们不是从《风骨》篇特定的语境出发来解说“风骨”,而是主要靠别的篇章寻找旁证,这是很“危险”的如果我们根据《附会》篇“事义为骨髓”,就把《风骨》篇的“骨”解说为“事义”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根据《体性》篇的“辞为肤根,志实骨髓”,而把《风骨》篇的“骨”解说为“志”呢?还有,我们可不可以根据《宗经》篇的话“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而把《风骨》篇的“骨”解说为“经”呢?我们可不可以根据《诔碑》篇的“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而把《风骨》篇的“骨”解说为“训典”呢?……如果我们只是根据旁证来立论,我们对一个特定的概念的解释就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