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难点讲解与演练】论述类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难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40页高考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重难点讲解----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难点)一、 知识点详解(一)、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篇论述类文本的灵魂、统帅论点应该正确、鲜明,在形式上往往是一个完整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规范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为了使论述更为深刻,更有条理,更加全面,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两至三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论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较为灵活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还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大多数情况下,中心论点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分论点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可靠的数据、确切的史实等理论论据,可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警句、谚语、原理、定律,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三)、论证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严密地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论证角度最近两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和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高考卷作文要求中,大都有“自选角度”或“选好角度”“选取角度”一条角度”的问题,与“读”“写”同等关联此处侧重于“读”关于“角度”,就论述文而言,一般认为有三个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很多时,话语权持有者并不选这一说;而是认为,不分文体,任意一个话题,都可“多角度”论述;任意一个文本,也可“不同角度”“多角度”解读这里的“多角度”不如前一说那么清晰,似乎是“针对性”“层面”“切入点”等的集合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论述文可分为“立”与“破”两大类立”就是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破”就是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证明对方的论点荒谬(或反动),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正确也有人认为这是论述文的“角度”二)论证结构论证结构是指论述文的行文思路和语言材料的组织形式,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
一般来说,引论就是开头,必须明确论题或提出论点;本论就是主体,应选用论证材料并分层次论证观点;结论就是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模式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总分式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结构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横向分解论点,论证中心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分说的各项一般会是并列的并列式在论述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递进式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文的论证是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对照式在论证过程中,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突出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对照式,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论述类文本全文采用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的不多见,一般是相邻两段之间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照。
三)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文本中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度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可以辨明是非利弊,达到否定错误论点、阐明正确论点的目的,让人印象深刻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往往能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论证文本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类比论证通过将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与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假设论证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二、 真题重现(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答案】9.C 10.A 11.C【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B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据最后一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C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