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习俗.doc
7页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文化、经济与习俗-读严昌洪教授新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已经逝去的一百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如此的漫长,又是如此脚步匆匆从皇帝高坐龙台,帝制威严,转瞬辛亥革命爆发,旧的王朝一夕而崩民国建立,旧的官僚,新的面目,民主共和未能如期而至国民革命,国共内战,抗日战争,时政大局恍如轮转起于工农之间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从新民主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逐渐将中国从革命、集体化和计划经济的封闭时代引向全球化的道路,“与国际接轨”成为今日时代共语治乱变动之间,或是英雄建功之时,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艰难时世,生存或生活,都堪称为对生命的一种考验前言之时局,即为他们生存的时空环境,他们别无选择或荣或辱,或土或洋,或贫或富,或喜或悲,或生或死,对他们来说都是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习俗礼仪等等,都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烙印他们的生活,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具体生动的样式和内容在后世的历史记忆之中,他们的社会生活理应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主题一样,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惟其如此,历史方不是社会科学方法解构后支离破碎的断块,也不是逻辑重构后毫无生活气息的“客观规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严昌洪教授的新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活方式及生活状态变迁的窗口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通过“放电影”式的图文叙事,作者以十二章的内容分述服饰潮流、饮食文化、居住条件、交通设施、婚姻礼俗、两性观念、慈幼养老观念、丧葬制度、岁时节日、娱乐活动、社会保障、社会风尚改良等主题,涵盖了事关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每一专题之中,又以历时性为线索,详述自清末、民国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渊源流变与时段特质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的主轴之下,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政权主体下的民众生活习性又有区别性的表达全书架构明晰,完而不漏,要而不繁,娓娓道来,成功地将“生活”这个大世界(刘志琴序言语:“生活是个大世界”)装入到洋洋五十万字的文本之中作者所认可的社会生活史,带有浓重的专门史的特色,强调研究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尚及生活状态演变过程,文中所论也大致不出当前史界大多学者之共识不过,作者之所以起宏愿撰写这本著作,似有其特别关怀从其自撰前言来看,作者对于中国史学界在社会生活史方面之研究现状仍不满意。
社会生活史自1949年前就有柳诒徵、陈东原等先生加以提倡,本应有长足发展以弥补传统史学之不足而成新史学之亮点不意在1949年后,反因过度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之史学原则,满足于以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观点来解释历史结果在造就政治史的“辉煌”之时,最体现“人民”的生活形态的民众生活史却疏忽于外与海外汉学及港台史界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度及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大陆学界相形较逊近年来,近代史学界热倡“新社会史”、“眼光向下”、“下层社会”的研究主张,对于民众的社会生活关注度大为提高本书的推出也可以说是对这一趋向的回应对于作者自身而言,一直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且已有《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近代社会风俗史》及《中国鼓文化研究》这样的佳作问世,无疑为这本综合性的著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严昌洪、蒲亨强:《中国鼓文化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作者想要回答的问题虽从学科角度可以解释,但更为深入的关怀还在于作者试图对于跨越一个世纪的历史记忆的裂痕进行连结。
将当下的中国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相比,固然是时变世易,“换了人间”就是将当下中国与十年、二十年前的生活相比,也恍如隔世在发展与进化的梦想下,中国已经经历并且正在经历快速的变化现在的少年与青年很难去想象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状态,而在现在社会中坚的中年一代及老年人的心目中,今昔对比是如此强烈,常常令之慷叹不已隔代人的生活记忆是如此不同,若时间更长呢?一个世纪,似乎足以将今日之中国与过去之中国隔离,今日之充满“现代性”的生活似与“旧中国”格格不入这些疑问对一般民众来讲并无实际意义,但对于治史者而言,却不应容许这种历史记忆的“代沟”存在随着视线移转,本书打破了中国大陆史学界惯常以时段划定研究领域的习惯,不以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及当代史的时间点为局限,将整个二十世纪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这既符合社会生活变化中虽速而缓、虽明实暗的特点,也可以弥补现有分段式研究的不足也可以回答诸如同样的人群,在重大的时局转换之后,是否过着不同的生活?如果是,人们又是如何顺应其变的?1949年前后,在“旧”中国生活的人又是如何过渡到“新”社会的呢?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人群的自动抉断,还是外界压力下的集体行为?从革命激情满怀到经济建设中心,从“四个现代化”的畅想到小康社会的实现,生活的“现代化”到底是如何行进的呢?在“急剧变化”、“逐步改善”、“更新换代”、“悄然变化”、“有限变革”、“花样翻新”、“不断进步”(见各章标题语)的变迁大势下,何者剧变,何者渐变,何者不变,何者回归?此类问题,很难从一个时间点上找到答案。
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回答今日中国与过去中国、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之间关系的路径所在作者跨越政治定格及时间畛域的论述,让我们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生活脉动及其内在动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说,作为通览性的社会生活史,本书的出版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一个很好总结笔者想要作进一步评说的,是本书作为一本是专门史特色鲜明的社会生活史著作,是如何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习俗变迁的或说,民众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习俗具有怎样的形态对于民族国家和个体民众而言,一个时代之政治、经济、文化及习俗变迁显然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前者,相关领域的改革或变动是推进国家改变现状、谋求进步的基础;对后者而言,其生活与社会主流变动是否同气连枝,则视个体或人群之社会地位、自我定位、生活区域、知识水准、既有风俗等因素而定但是,生活总是基于人的生存环境而改变,“生活”与“社会”,难以分离在史学研究之中,书写民族历史与书写民众生活,虽有立意角度之不同,其实也是密不可分的本书通篇所言虽是日常生活,但行文解喻之间,可以清晰见到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在其中的作用力先谈政治民众居家过日子,“侃大山”,泡茶馆,可以高挂“莫谈国事,莫言政治”,但实是抛不开“政治”这面在城头不断变换的“大王旗”。
自晚清至当代,中国在政治领域内的变革最为显见政权更迭频繁,革命风暴起伏,民族运动激荡,普通人可以不参与革命与权争,但是政治变动却影响每个人的生活空间自文中论述可见,在发辫服饰的改变、婚姻法规与婚姻礼俗、计划生育政策、丧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风俗改良等方面,都可见到政治变动及国家权力的影响不过,梳理作者观点,可发现政治对生活的改造力有两点至为显著:其一,因政权更替带来社会制度的转变,直接影响到各阶层民众的价值观及生活取向;其二,政党在建立政权后,往往依据自身所主张之意识形态来强力推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不同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及“政治权力中心的多元化”使近代的社会生活走出一体化的格局P518)在帝制时代,皇权独尊,社会以科举是尚,讲究身份等级,三纲五常为礼教之本,长辫满装为常见装扮但在民国以后,推行礼制革新,服饰礼仪均出现新的变化在国共相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倡导平民化、革命化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积极向上,呈现出与国统区完全不同的面貌在1949年后,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型,意识形态全面渗透到民众的社会生活之中,诸如个人的服饰、喜好、举止,均与个人之政治表现联系在一起可见,政权的变动在社会生活的阶段性变化中,虽然不是区隔的惟一标准,但也是生活方式转折的重要分界。
之所以如此,当然与近代政党及政权所持的改造国家的理念有关国民党推行的“新生活运动”,共产党推行“五讲四美三热爱”、“反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都是如此在政府所推行的举措中,如提倡剪辫放足、婚姻平等、改革丧葬制度、改良社会风尚都值得肯定,但对于过分将政治及意识形态泛化到社会生活之中的举措,则值得深思政党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是否必须将“日常生活”全部纳入?从生活的角度反观政治,则会发现政治泛化所造成的“蓝色蚂蚁国”、“生活标准化”等现象的弊端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生活领域不断走向开放,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但是生活的自由度无疑大大增加这说明,即使在选举、参政等成为生活内容的时代,生活也仍然可以保持自由的空间笔者对作者在分析政治与服饰关系时说的一句话深为赞同:“政治远离服饰”,“中国服饰习尚终于达到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活步入了正轨P43)在这一百年里,经济领域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生活的进行式,工业化及由此而来的就业、消费的力量不容小觑就业及消费虽然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奖励实业、经济建设运动这些国之大计的决策与民众无直接关联,但是以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题的经济发展进程通过民众的就业和消费与个人生存及家庭经济紧密相联。
工业化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条件,也为民众的生活消费提供新的产品职业变动改变着民众的求生手段,收入水平则决定了民众消费的层次交通设施、居住条件无不与经济的发展程度紧密相联,服饰装扮、节日设置、娱乐休闲,也与民众的生活水平切切相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进步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方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短缺,中国人过的是凭票供应的生活方式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收入提高,消费自由,产品丰富,百姓的生活也更加多彩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化”品牌成为不少富人的追求目标同时,在作者以官民、贫富、城乡等标准对民众的生活方式进行细分时,就肯定了财富的分配与阶层变动及生活习性的直接关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民众经济地位的两极分化,扩大了风俗演变的地区差别和阶级差别”P520)这提醒我们,如从民众生活的角度来衡量工业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也会有新的思考近代的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造就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工业化也通过就业和消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因为地区布局不均、劳动保障不力,民众很难说在经济进步之中享受到了公正的待遇在1949年以后,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长期以国力增长和工业积累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民众的消费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国家将民众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目标,民众的可支配性收入增长,对于时尚的追求也与日俱增黄金周”的火爆,休闲娱乐的流行,都说明在经济实力增加的情况下,个人的生活空间也会随之扩张从生活的角度看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更为直观具体一种文化对于异质文化的吸纳,往往开始于最表面的生活习尚层次P1)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纳,也是从衣食住行开始的在服饰方面,洋服、西服流行;在饮食方面,西洋食品及饮食习惯引入,西餐店布及各大都市;在住房方面,西式建筑竞相争高,在各通商口岸的租界区至今还留有遗迹;在婚姻方面,西式婚俗被冠以“文明结婚”的美誉;在两性观念方面,传统贞操观念受到批判,男女平等和女权观念广为传播;在丧葬方面,火葬方式得到提倡在1949年至改革开放这一段时间内,中国关紧国门,抵制西方文化,但原苏联的文化却大量进入,列宁装,“喀秋莎”,“老大哥”的影响无处不在至改革开放后,中国放开国门,在引进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和同时,也引进了更多西方“生活文明”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体验各种生活方式似乎成为乐趣外来文化对于近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其作用显而易见那么,我们是否担心过度的效仿或者引进西方的生活方式而丧失了自己的传统呢?在近代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在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年代,“西方的”意味着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