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地区穹顶结构技术与造型艺术的发展演变Word版.doc
14页欧洲地区从古罗马时期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穹顶结构技术与造型艺术的发展演变科目:外国建筑史姓名:林倩班级:14建筑一班学号:2014331210004时间:2017年6月10日欧洲地区从古罗马时期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穹顶结构技术与造型艺术的发展演变关键词:欧洲、穹顶、结构技术、造型艺术、发展摘要:古罗马时期建造的穹顶,它是一种新的结构造型,有效地解决了室内大空间问题,但在初期,人们往往不能全面认识它,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尽管有巨大的艺术造型上的潜力,但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由于结构技术的限制,穹顶外观笨重,内部空间单一封闭拜占庭时期,大大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制形制,这一时期的穹顶主要在教堂建筑中发展成熟,内部空间开敞、延展、富有层次感,在外部表现上由于使用了帆拱和鼓座,增强了穹顶的艺术表现力文艺复兴时期,重新启用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构图元素,突破中世纪教会的禁制,集中制形制重新成为构图手段,穹顶在结构和施工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外观上突破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这在穹顶的发展史上是首创的,目的是宣扬人文主义的胜利以上两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贯穿于穹顶发展的始终正文:1、 古罗马时期(约公元前 750 年 ~476 年)券拱技术,尤其是混凝土的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他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影响之大,无与伦比。
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同券拱结构有关代表建筑:万神庙(公元前120-124年)万神庙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万神庙重建时,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新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图1 万神庙平面 图2 万神庙剖面万神庙平面(图一)为圆形,上覆穹顶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 43.3米,正中有直径 8.92米的圆洞,可能寓意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从圆洞进来柔和的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平面特点:古罗马穹顶代表了欧洲早期穹顶的特点,圆形平面上覆盖圆形穹隆顶,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结构技术:穹顶的材料用火山灰水泥制成的混凝土浇筑作为骨料的石块,在下面的硬而重,在上面的软而轻为了减轻重量,穹顶越往上越薄先用砖沿球面砌几个发券,然后再浇筑混凝土这些发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与分段浇筑,还能防止混凝土在宁借钱下滑,并避免混凝土收缩时出现裂缝。
穹顶内表面作凹格以减轻重量,共5排,每排28个墙上除大门外有7个凹室,也能起减少施工量的作用墙里和穹顶里都有砖券,结构作用不明显,可能出于施工需要 古罗马穹顶的缺点:穹隆顶自重大,需要连续的承重墙来抵挡穹顶的侧推力因此,承重墙很厚而且不宜大面积开窗,影响室内采光,局限性较大2、造型艺术:万神庙内部体现了古典建筑和谐、稳定和庄严的特色穹顶顶部(图二)矢高43.3米,与直径相等,内部空间完整紧凑穹顶没有完整的表现出来,这大概是为了:第一,减少穹顶侧推力的影响;第二,把墙加高,体型比较匀称;第三,当时还没有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没有这样的习惯万神庙内部的艺术处理非常成功因为用连续的承重墙,所以内部空间是单一的、有限的它十分完整,几何形状单纯、明确而和谐,开朗、阔大而庄严穹顶上的凹格被划分了半球面,使它的尺度和墙面统一四周的构图连续,不分前后主次,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感,浑成统一墙面的划分、装饰的壁柱和壁龛,都是尺度正常,色调沉稳,所以建筑虽大, 但不使人感到受压抑墙面所有构件都用赭红大理石地面中央微凸,主要用灰白色大理石穹顶抹灰,每个凹格中心原来可能有镀金的铜质玫瑰花 3、古罗马在建筑上的贡献:建筑类型:扩展了建筑创作领域,设计了许多新的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相当成熟的功能形制和艺术样式;建筑艺术: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感染力,改造希腊柱式,提高柱式的适应能力,增加新的构图形式和艺术母题;建筑空间:罗马人空前地开阔了建筑的内部空间,发展了复杂的内部空间组合,创造了完美的券拱结构体系,发明了以火山灰为活性材料的天然混凝土;建筑理论:以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为代表,成为自文艺复兴以后三百多年建筑学上的基本教材。
二、拜占庭时期(395~1453 年)公元 395 年,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后来的史学家们为了与古罗马相区别,将其命名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532~537 年)拜占庭时期建筑上最光辉的代表是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图三)(532~537 年),它是东正教的中心,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它的主要成就就是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4个或者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图3 圣索非亚大教堂1、结构技术:帆拱: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四个券的顶点做水平切口,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 图4 帆拱 图5 帆拱做法它的做法是,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角上各造一个三角形球面,球面的半径是方形平面外接圆的半径,它们在四个大券的顶点位置形成一个水平的环,在环上便可以砌筑穹顶。
为了进一步完善集中式形制的外部形象,又在4个券的顶点高程的水平切口上再砌半圆形穹顶在进一步,则先在水平切口上砌一段圆筒形的鼓座,穹顶砌在鼓座上端帆拱的特点: 1.外形上使穹顶完整;2.结构上覆盖的是完整的方形平面;3.只需四个支点支撑穹顶帆拱既使建筑方圆过渡自然,又扩大穹顶下空间,是拜占庭结构当中最具有特色的2、内部空间: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空间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穹顶下覆盖的空间开阔宽敞,内部是延展的、复合的空间,比起古罗马万神庙单一的、封闭的空间,是结构上的一大进步,内部有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同层次的发券,能形成内部优美的层次感穹顶底脚,每两个肋之间都有窗子,一共40个,在肋间分段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骨料用陶罐,这些陶罐一个接一个地串联起来,排列在胎膜上,再浇筑混凝土,因此穹顶的混凝土内空隙很大、很轻,比起古罗马自重较大的穹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图6 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空间 图7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马赛克壁画3、造型艺术: 1)、玻璃马赛克和粉画:平整的墙面上贴彩色大理石板,拱券和穹顶表面用马赛克或粉画马赛克壁画是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嵌成的。
为了保持大面积画面色调的统一,在拱顶和穹顶上先铺一层底色在不重要的教堂,墙面抹灰,作粉画 2)、石雕:发券、拱脚、穹顶底脚、柱头、檐口和其它承重或转折的部位用石头砌筑,并在上面做雕刻装饰雕刻的手法是:保持构件原来的几何形状,用镂空和三角形截面的凹槽来形成图案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墩子和墙全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白、绿、黑、红等颜色,组成图案柱子大多是深绿色的,少数是深红色的柱头一律用白色大理石,镶着金箔穹顶和拱顶全用玻璃马赛克装饰,大部分是金色底子的,少量是蓝色底子的地面也用马赛克铺装4、穹顶外部特征拜占庭早期穹顶的外观很朴素,形体完全随从内部空间,穹顶没有突起的鼓座,像古罗马的万神庙一样,穹顶还没有成为竖向的构图中心,体形臃肿,外形没有独立的处理,穹顶的统率作用没有充分的表现稍晚一些,教堂的外形有了改进,穹顶逐渐饱满起来,举起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真正成了垂直轴线,担任了统率作用的重任,这时期的穹顶比早期的舒展、匀称而有变化它的造型对以后欧洲建筑甚至东方建筑都发生了很大影响,有许多大穹顶构成城市的天际线 图8 圣索非亚大教堂外部特征3、 西欧中世纪建筑(约10~15世纪)罗马式建筑(约10~12世纪)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代表建筑:比萨主教堂(1063~1092年)比萨主教堂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
位于意大利比萨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侧廊用十字拱1、 结构技术: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在结构方面,趋向于一种有机性--有系统的机能上的平衡以及结构与形式上的密切配合,这表现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间隔部分的分工:一方面在筑墙时,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巴西利卡式,但加大翼部,成了明显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处从平面上看,由于上有突出的圆形或多边形塔楼,渐渐接近正方形长厅分为五部分,横殿分为三部分 图9 比萨主教堂平面 图10 比萨主教堂鸟瞰图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这两个圆形建筑在空间上的大小、矮高、远近搭配得当,显得与主教堂非常和谐意大利比萨斜塔,位于比萨主教堂圣坛东南20余米处。
1174年开始建造,是作为主教堂钟楼而设计的 斜塔用大理石建造,圆形建筑,直径16米,重1.42万吨全塔8层,从底层到顶层分布数量不同的圆柱,并有213个拱门位于塔的各处塔顶为钟亭 2、 造型艺术:比萨主教堂正立面暴露山墙两坡,高约32米,有4层空券廊作装饰,是意大利罗马风格的典型手法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正面教堂的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庄重和谐 图11 比萨主教堂正立面 图12 比萨主教堂外墙三座建筑物的形体各异,对比很强,造成丰富的变化但它们的构图母题一致,都用空券廊装饰,风格统一,从城市这边望去,又被城墙和公墓联系起来,形成和谐的整体空券廊造成的强烈和光影和虚实对比,使建筑物显得很轻快爽朗三座建筑物都由白色和暗红色大理石相间砌成,称着碧绿的草地,色彩十分明亮作为城市战胜强敌的历史纪念物,它们是端庄的、和谐的、宁静的3、罗马风建筑的特点:1)、平面线式——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2)、罗马风建筑常以古典柱式作装饰,空间由高大突出的中厅,两个侧厅和横厅组成,彼此由墩柱严格分开;3)、罗马风建筑的墙体非常厚实,窗户开得很小,中厅因此显得幽暗而神秘。
随着时间推移,罗马风教堂越盖越高,并以拱顶取代了木屋顶,后来又以骨架券代替了拱顶;4)、罗马风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对古罗马半圆形拱券结构的广泛应用常采用拱璧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这些扶壁和肋骨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是哥特式建筑发展的基础;5)、罗马风建筑的另一个创新是把钟楼组合到了教堂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