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四章南亚封建社会》-精选课件(公开PPT).ppt

49页
  • 卖家[上传人]:zhuma****mei2
  • 文档编号:136442247
  • 上传时间:2020-06-2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25MB
  • / 4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 南亚封建社会,,第四章 南亚封建社会,一、历史发展概况 二、封建制度的形成 三、印度教的兴起 四、种姓制度的发展变化 五、莫卧儿帝国的兴衰,一、历史发展概况,1、上古历史的回顾(公元前2500-公元4世纪) 2、中古时期次大陆北部的主要王朝 笈多王朝( 4-6世纪) 戒日帝国( 7世纪) 拉其普特时期( 7-12世纪) 德里苏丹国家( 1206-1526年) 莫卧儿帝国( 1526-1764年) 3、德干高原一带存在过的主要政权:伐卡塔卡王朝;帕拉瓦王国;遮娄其王国;拉什特拉库塔王国 4、在次大陆的最南端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朱罗、潘地亚和哲罗三个土著的泰米尔人的王国上古历史的回顾,哈拉巴文化(前2500-1750年) 历史不详的“黑暗时代”(前1750-13世纪) 吠陀时代(前13- 600年) 列国时代(前6-4世纪) 孔雀王朝(前324-187年) 巽加王朝(前187-75年) 甘婆王朝(前75-30年) 史实不清外族入侵的时期(前30年-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4世纪初,位于恒河流域中游的摩揭陀地区的小邦笈多的实力逐渐强盛 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起笈多王朝地辖约为今日比哈尔、孟加拉及北方邦一带。

      笈多王朝第二代君主沙摩罗笈多开始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征服了整个北印度地区 380年,沙摩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继位,史称“超日王”,在其统治期间,笈多王朝国势达及鼎盛 进入5世纪之后,笈多王朝内乱时起,外患不断,尤其是北方嚈哒人(白匈奴)的入侵,使笈多王朝陷入分裂戒日帝国,6、7世纪之交,北印度小国林立,争战不已,处于纷争动荡之中其中较强者有位于朱木拿河、恒河流域的坦尼沙王国 606年,易利沙伐弹那继承坦尼沙王位,史称“戒日王”即位之后,历经6年兵不释甲的连续征战,终于征服了北印度诸国 612年,戒日王将坦尼沙与穆里克合并,建戒日帝国,定都曲女城 647年,戒日王病故,身后无嗣,王位由大臣阿罗那顺僭夺,地方王公纷纷自立,帝国全面解体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至12世纪末的数百年间,印度次大陆一直处于分裂局面 西北地区一些小邦相互攻伐,忽盛忽衰有些小邦王族自称“拉其普特”(意为王孙贵族)这些拉其普特小邦往往保有氏族部落的军事组织,势力颇大,割地自雄二、封建制度的形成,(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的时间:列国封建说;笈多和戒日王时期封建说 (二)反映封建化进程的主要史料:法显《佛国记》;玄奘《大唐西域记》。

      (三)印度封建化的特点:封建化的时间长速度慢;国家政权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保留了大量农村公社的遗迹《佛国记》,在《佛国记》中法显指出:“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后王王相传,无敢废者,至今不绝 法显还提到了耕种王地,缴纳租税的自由农民,他们的自由程度比较大,“农民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与随土地转移的“民户”适成鲜明对照《大唐西域记》,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 :“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粢zī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德里苏丹国时期,(一) 形成的背景 (二) 各王朝的更替 (三)行政体制及统治基础 (四)土地制度和封建关系的发展 (五)伊斯兰教的传播,(一) 形成的背景,962年,在今阿富汗东部兴起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建立的加兹尼王朝(962—1186年) 999至1030年,狂热的伊斯兰教君主马默德在位他率军对印度连续进行了17次大规模的军事入侵,屡屡击败印度拉其普特王公们的抵抗 加兹尼王朝在马默德死后急剧衰落,为阿富汗西部新兴的伊斯兰古尔王国所灭。

      古尔王国奉行与加兹尼王朝同样的侵掠国策,继续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逐渐将德干高原以北地区并入古尔王国 1206年,古尔王国苏丹穆罕默德遇刺身亡,身后无嗣,王国四分五裂古尔驻德里总督库特布乌丁艾贝克自立为素丹,从此开始了北印度的德里素丹国家的统治11世纪时的印度,(二) 各王朝的更替,德里素丹国家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它存在了320年之久,先后经历了5个王朝: 奴隶王朝(1206—1290年) 卡尔基王朝(1290—1320年) 图格拉王朝(1320—1414年) 赛义德王朝(1414—1451年) 罗第王朝(1451—1526年),印度的德里苏丹国,(三)行政体制及统治基础,入侵者由突厥人和阿富汗人组成,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具有浓厚伊斯兰教色彩的封建制度 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政体,作为全国最高统治者的素丹集君权、教权于一身,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阶层是素丹政权的社会基础和拱卫力量四)土地制度和封建关系的发展,凭借征服战争所获得的大量地产,德里素丹国家实行土地国有的制度 国有土地的占有形式有三类:一是由素丹直接支配的土地,称“哈斯”;二是国家赐给伊斯兰教职人员的土地,称“伊纳姆”,赐给清真寺的土地,称“瓦克夫”;三是素丹以服军役为条件分封给穆斯林武士的土地,称“伊克塔”。

      除上述三类国有土地外,此时印度尚有许多土地为印度教土邦王公世袭相传和私有,这类土地的所有者称“柴明达尔”五)伊斯兰教的传播,德里素丹的建立与发展 ,在印度不仅确立了政治统治,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印度原有居民的传统信仰体系和文化观念 历代素丹仍奉行严厉的宗教歧视政策:经济上,严令印度教教徒交纳比穆斯林高得多的土地税,并交纳作为异教徒耻辱标志的人头税;政治上,任何印度教徒不得出任高级文武官职;一些具有宗教狂倾向的素丹甚至颁布苛令,禁止印度教教徒理发、不允许在朱木拿河洗浴、不得举行宴会等等 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并存和对峙的二元文化结构三、印度教的兴起,佛教的衰微与婆罗门教的重新崛起 8至9世纪,著名宗教大师商羯罗(约为788~820年)发起改革运动,整顿印度教的思想体系和寺院法规,终使印度教趋于定型,并彻底取代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主导宗教 教义的哲学基础是吠檀多派唯心主义 崇拜的主体有三:创造之神大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破坏之神湿婆 宗教仪式与神祗观念印度的“昆梅拉节” ) 印度教的显著特点 四大主要派别商羯罗,商羯罗的生卒年代约为788~820年,是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不二论理论家。

      商羯罗家族属于喀拉拉邦所特有的叫做“拉姆菩提尼”(NambUdiri)的婆罗门阶层,他自幼丧父,遁世而成为游仙人(saMnyAsin).少年时跟随牧尊学习婆罗门教经典,牧尊的生平不明,传说为吠檀多不二论者乔荼波陀的弟子后来商羯罗边有遍游印度各地,同其它的哲学派别进行论战商羯罗热切地希望复兴传统的婆罗门教,恢复奥义书精神商羯罗为了说教和复兴婆罗门教的需要,在印度次大陆的四方建立起了四大僧院昆梅拉节”,印度最盛大的朝圣节日,每12年内分别在恒河之畔的“赫尔德瓦尔”、锡布拉河畔的乌贾因、戈达瓦里河畔的纳西克和恒河与亚穆纳河交汇的安拉阿巴德举行一次圣浴”是“昆梅拉节”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又称恒河圣水沐浴节 相传,自古以来印度教徒一直视恒河水为圣水他们认为,在圣水中沐浴,可以洁净身心因此,在此节日期间,成千上万善男信女,扶老携幼来此沐浴,以祈求神灵保佑印度教的四大派别,一是尸摩多派,遵奉古婆罗门教传统,奉行多神信仰,承认泛神论为最高真理,其信徒人数颇众; 二是毗湿奴派、拜兼有创造与破坏能力的宇宙维持者毗湿奴为最高神,认为通过默念神名和坐禅便可获解脱,强调禁欲、苦行、素食等戒律,主要流行于北印度和西海岸地区; 三是湿婆派,奉湿婆为最高主神,视其为毁灭、苦行和舞蹈之神,主要流行于克什米尔和南印度等地; 四是性力派,崇尚梵天之妻辩才天女、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湿婆之妻难近母等女性神灵,持具有色情色彩的性力仪式。

      四、种姓制度的发展变化,婆罗门和刹帝利是宗教与军事行政贵族,吠舍是一般公社成员,而首陀罗与以上三个种姓不同,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公社成员身分的人,只能从事当时被认为是低贱的职业,其地位接近奴隶,少数就是奴隶 《大唐西域记》中载:“若夫种姓,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舍,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戌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 在吠舍和首陀罗两个等级中依照行业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名目的阇提阇提内部职业世袭,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监督其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者视情节予以惩处各阇提之间相互隔绝,不得通婚 社会地位最低,从事被认为是低贱职业的人,形成不可接触者种姓,称旃陀罗他们“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五、莫卧儿帝国的兴衰,(一)帝国的建立与巩固 巴布尔(1483—1530) 胡马雍(1530—1556) (二)帝国的强盛 阿克巴(1556—1605) 贾汉吉(1605—1627) 沙杰汗(1627—1659) 奥朗则布(1659—1707) 帝国的土地制度,(三)帝国的衰落 人民起义、教派运动和马拉提人 地方总督的独立和殖民主义者的入侵,,,阿克巴及其改革,改革的内容 改革的意义,,,,阿克巴改革的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整顿并完善中央统治机构,实行行省制度,严密控制地方势力,防止地方割据; 改革地租和赋税制度,固定税额,取消包税制,实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为缓和民族矛盾,调和外来统治者与印度本土统治者的矛盾,对土著统治者采取怀柔笼络政策; 为调和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对非伊斯兰教徒采取宽容政策,允许信仰自由; 废除印度教的陈规陋习。

      阿克巴改革的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地方割据,使次大陆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长期安定统一的局面; 扩大了莫卧尔帝国统治的阶级基础,使帝国成为外来封建主与土著封建主联合专政的政权; 阿克巴的宗教政策促进了帝国境内各族文化的融合; 改革中采取的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以及长期稳定的政治局势,促进了印度社会的文明进步位于阿格拉城郊亚穆纳河南岸,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帝王沙杰汗及其宠妃泰姬•玛哈尔的陵墓玛哈尔生前备受宠幸,1631年去世,年仅38岁沙杰汗为寄托哀思,按照玛哈尔生前的请求,为她修建了这座陵墓主体建筑1632年动工,1648年完工,附属建筑1654年完工,耗时共22年沙杰汗死后合葬于此帝国的土地制度,莫卧儿帝国的土地制度是德里苏丹国土地制度的继续和发展,皇帝在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而具体有三种占有形式: 哈里萨 札吉尔→札吉达尔 柴明达尔,人民起义,1672-1674年,西北部印度及阿富汗边境地区巴坦族起义 1672年,萨特纳密教派农民起义 1679年4月,德里市民数千人汇集到德里大清真寺抗交人头税教派运动,巴克提派(虔信派) 马赫迪派(救世主派) 锡克教派,巴克提派(虔信派),12世纪,产生于南印度,后在北印度广泛流传。

      创始人是出身于婆罗门教的罗摩难陀 基本原则:所有印度人在宗教上联合起来,不论是印度教徒还是伊斯兰教徒;印度人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不依阶层或种姓看人,而以做人是否公正品人马赫迪派(救世主派),马赫迪派发源于比亚那城,首领是教长阿拉伊和阿卜杜拉那亚吉群众大都是劳动人民和商人,而且全是穆斯林 “马赫迪”意思是“救世主”,据说穆罕默德预言将来有位与他同名的人出来治理世界,建立正义和秩序武装的信徒在比亚那城及其周围建立公共财库,每人交收入的十分之一 16世纪,在旁遮普等地爆发了马赫迪派领导的人民起义,封建政府残酷地镇压了这个教派,但它在人民群众中仍有很大影响锡克教派,旁遮普人那纳克(1469—1538年),揉合苏非派的神秘主义和虔诚派教义于一体,创立独特的锡克教 锡克教派主张一神,反对印度教的繁冗仪式和种姓区别,认为所有锡克教徒在神前一律平等,不少教徒出身于下级阇提和贱民,如清洁工和皮革匠但仍主张修行,也相信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