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民俗节日与宋词创作.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03347363
  • 上传时间:2022-09-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0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节日民俗与宋词创作摘要:节日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具有全息性 质它对宋词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民俗物象扩大了词创作的题材内容; ②节日文化触发了词创作的契机;③节口民俗文化推进了宋词创作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节日民俗 民俗物象 创作契机 审美追求The Festival Custom and the Songci CreationYU Min-fang(Chinese Department of WU YI University Jiangmen Guangdong 529020) Abstract: The festival custom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folk culture. It is also a comprehensive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festival custom influences the creation of Songci on three aspects:®The folk images expand the range of subjects; ②The festival cultural arouse the creative desires ③The festival custom advances the aesthetic pursuit Key Words: festival custom folk image creative desire aesthetic pursuit从发生学角度看,词,和其他所有文学艺术样式一样,都是社会文化运动的结果。

      社会文化可大致划分为两大结构层次和表现形态:一是属于经典文献式的理论形态高层 文化,它是知识分子们“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活动的理论总结,集中体现着民族与时 代的文化精神,是社会文化的显性形态;一是属于风俗习惯的生活形态的底层位文化, 它是社会各阶层的人员在共同物质生活基础上形成并实践着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因 为它是近乎日常的社会意识,常被熟视无睹,因而被看成社会文化的隐性形态⑴与前 者相比,民俗文化以心理积淀的深厚性,涵盖范围的广泛性,对词的影响往往更直接, 更广泛,更活跃作为一代之文学,宋词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词体本身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愉悦, 而且在于它以新的抒情方式,真实的再现了有宋一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丰富深邃的 时代人文精神与传统诗、赋相比,宋词在表现对象和打情内容上融入了更多的现实生' 活的市情百态,对宋代民俗生活有了更广泛、更深邃的展现与吸纳在宋词展现的丰富H 多彩的民俗生活画卷中,显得尤为突出的,是宋代的节日民俗元宵观灯,上巳祓禊, 寒食禁火,清明祭祖,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岁,诸种传 统节日及民俗活动,无不形诸笔端据统计,《全宋词》⑵中收录以节日为题的词有958 首,内容涉及的则在1500首以上。

      节日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带有强烈的 人为因素,文化色彩更为浓烈同时节日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是政治、经济、 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的综合反映, 具有全息性质节日民俗不仅通过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节日仪式和行为模式作用于士 大夫群体(也是词的创作主体)的审美体验,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俗生活的涵养, 而且以其丰富独特的内容、形式为词的创作提供了旺盛的源泉,为词的发展传播提供了 合适的温床因而,透过节日民俗的窗口,我们看到的是宋词创作另一片灿烂风景宋 代节日民俗对宋词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一)节日民俗物象入词,扩大了词创作的题材内容,使宋词展现出宋人丰富多彩 的民俗生活画面,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如赵长卿《醉蓬莱•端午》:“见浴兰才罢,佛掠新妆,巧梳云髻初试生衣,恰三裁贴体艾虎宜男,朱符 辟恶,好储祥纳吉 金风钗头,应试戴了,千般,吃戏那更殷勤,再三祝愿,斗巧合 欢,彩幼.缠臂刻玉香蒲,泛金觥迎醉五日熏风,楚辞高咏,度遏云声脆赤口白舌, 从今消灭,诸余可意短短的篇幅之内,全面展现出宋代端午节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浴兰汤,饮菖蒲 酒,戴艾叶,朱砂写符,斗百草,五色丝缠臂。

      另外,还有戴赤白囊,钉赤口之俗,以 消口舌之灾节日是现实生活的特殊类型,它比普通日常生活更为集中典型宋人从甫 美的角度描摹节日民俗事象,使宋词既流动着生活的真趣,又避免了日常生活的平庸与 琐碎宋人以节日民俗为窗口,更将观察的视角聚焦于对现实民俗具体事象的精心描绘 如:元宵的春卷“丝.馅细,粉肌匀,从它犀箸破花纹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语 新王千秋《鹅鸠天•蒸茧》)端午的艾叶,“巧结分枝黏翠艾,剪剪香痕,钿把泥金 界小簇葵榴芳锦隘,红妆应见人须爱张炎《踏莎行•赋艾花》)重阳的菊花酒,“玉 瓮新酪翻绿蚊,滴滴真珠,便有香扑鼻史浩《蝶念花》)节日是承平盛世的表征,宋 人对生活精微处的悉心体察与感受,对于生活细节的优游闲雅的描摹刻画,正显出他们 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对世俗生活的热爱民俗是如何对作家的创作思维发生作用的呢?历史惯性的推动下,词人在潜移默化 中接受民俗生活的浸染,与民俗活动具有紧密联想关系的意象群蛰伏在诗人潜意识中 创作过程中,能动的、自觉的思维活动激发民俗意象群浮出意识的海面,成为词意象的 雏形应该指出,这种具有联想意义的民俗意象群与词的意象并非完全同构,但它富于 象征意味,并蕴含情与境谐的诗美特质,因此只要稍加提炼,就能转化为词意象。

      正基 于此,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指出:“某些原型深深地根植于传统的联想之中,儿乎无 法使它们与那些联想分开,如十字架的儿何形象难免要指向基督受难中秋月明,有赏 月之俗,而月又与嫦娥奔月的神话相联系,因而,嫦娥也就成为中秋这一民俗节日在此 人思维中特定的显现方式,这一意象频繁地进入词人的创作视野,以至成为中秋词常用 意象碧天如水,湛银潢清浅,金波澄澈疑是嫦娥将宝鉴,高挂广寒宫阙曹冠《念 奴娇•咏中秋月》)“秋云微淡月微羞,云黯黯,月彩难留只应是,嫦娥心里,也似人 愁周紫芝《沙塞子•中秋无月》)等都将神话意境引入明月物象的具体描绘中因此, 节日民俗不仅为宋词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上的准备,也以原始意象的方式为宋词的创作提 供了词意象的积累二)节日的文化特征,为宋词的创作提供了情与境两方面的契机,极大地促进 了宋词的繁荣首先说境的一面作为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构成一年的生活节奏, 可以说,年复一年的生活文化之网,就是以此为轴心编制出来的 3在两宋,由于经济 的高速发展,由节日这个轴心编制出来的“文化生活之网”,显得更丰富多彩,具有多种 功能:既是商品贸易的集会,又是文化娱乐的会展;既是身心休闲情感舒泄的机制,又 是交亲会友礼尚往来的社交。

      而词的登上文学舞台,则是伴随着音乐(燕乐)和美女(歌 妓)的特殊的声色效应因而“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 境,它同时还涉及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侑酒的歌妓制度,以及文 人同乐工、歌妓交往中的特殊心态一系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⑷节日氛围,极大限度的诱发了宋词的创作, 使节日即兴填词、按谱歌唱,成为宋代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而填词、唱词,又成为节 日娱乐、社交行为的一种表征,一种语言清明、寒食同为宋代官定节日,由于时间差 别只有二、三天,往往两节并过宋代两节,上墓祭祖兼事娱乐宴赏,娱乐性更为突出万品花藏四苑,望一带,柳接重津寒食近,蹴鞠秋千,又是无限游人万俟咏《念 芳春慢•寒食前进》)“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争艳杏烧林,细桃绣野,芳景如 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蛆幡出郊地I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柳永《木 兰花慢》)阳春丽景,倾城寻胜,解禁冬日蛰居生活,重回自然怀抱,游冶的轻松、愉悦 触目可见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 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天。

      仲殊《诉衷情•寒食》)三千粉黛, 红船歌吹,朱门院落,弦管新声,“向樽前,舞袖飘雪,歌响行云止”(柳永《长寿乐》) 楚腰越艳们的燕乐欢歌成为了以宴游娱乐为主体的寒食、清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突出标志因此,在这个节日里,士大夫们往往按曲填词,付诸妓乐,歌以佐欢,交 互唱和,以为应时纳祜之声从范成大《秦楼月•寒食日湖南提举胡南高席上闻琴》、郭 应祥《朝中措•寒食前一日陪令佐小饮县圃席上赋》、朱敦儒《好事近•清明百七日洛川 小饮和驹父》,王之道《朝中措•和张文伯清明开霁》等节日即兴词作也可看出,这些用 以佐欢、唱和的节日词,在表征两宋文士寒食、清明宴赏、交游行为的同时,又从另一 个方面昭示了节日习俗活动与宋词繁衍的紧密联系就情而言,节日民俗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意味触发了宋人内蕴的情感体验和对人 生的哲理思辨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种情动于衷、不 吐不快的心理状态成为诱发诗人创作的直接动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上巳节,俗以水边盥洗、饮酒来祈福去病,因王羲之上巳兰亭集会之雅事而为 后世文人所津津乐道自唐朝新科进士赐宴曲江,民间遂以禊饮踏青为习莫春清淑之 初,赏心最乐为修禊。

      兰亭序饮,泛觞流咏,萧然适意李纲《水龙吟•上巳日出郊》) 李纲是北宋著名的主战派将领,以武功著称于史,但暮春清淑之景同样引发他的无限诗 情旧弼宗英,文章贤牧,肯临地外对青山碧水,沐明月清风,携知己挚友,咏骚 人雅兴,是何等惬意,难怪词人亦想“向碧山深处,寻花问柳,”“栽花种竹,凿池开径”, 长居此中了节口民俗活动引发了词人的创作情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淡化了宋代节日词 的文献学意义,凸现了其文学价值正是由于宋人个体鲜明的情感点化和观照,宋节日 词才不是节日民俗资料的简单罗列,成为独特、典型的“这一个”同样“凉蟾光满,桂 子飘香远”(谢逸《点绛唇》)的中秋月明之夜,引发的却是词人各不相同的情感意绪 “念良辰美景赏心时,真难得”(侯真《满江红-中秋上刘恭甫舍人》)是对月圆好景的 无限满足:“说道人情真处,引入无何境界,惟酒是知音况有好风月,相对且频斟”(沈 瀛《水调歌头》)则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心理;“门掩黄昏, 惟有年时月照人”“莫说凄凉,来岁如今天一方”(吴儆《减字木兰花•中秋独与静之饮》) 是月圆人难圆的怀人悲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虽怀人,但以旷博的胸怀,放达的笔调,将愁思转化为真诚的祝愿,儒家 的乐天安命,道家的顺应自然,佛家的随缘自适水乳交融般的结合,既充溢着人性、人 情之美,又不溺于情,展现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元宵词的千古绝唱究其原因, “所言者月,所寓者心”,用欧阳修的话说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节日民俗活动所引发的情感是连接民俗与文学的纽带,它的有力张扬是以民俗为题材的 宋词创作走向文学殿堂重要表征三)节日民俗入词,为宋词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环,同时,节日民俗文化所蕴含 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铸炼了宋代文人的人格,推动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 求节日民俗,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节日由 来的传说一定的节日习俗与一定的传说故事相联系,后者既解释前者的成因和旨趣, 又促使前者的流播与演变但一个节日习俗往往不止有一个民间传说与它相联系、相附 会,在漫长的社会选择、淘汰过程中,最终有一个将战胜或克服对手,建立其与这个节 日习俗最牢固的联系,这是一个由众多向单一演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归一化趋势这种 归一化趋势并不是随意性的,其根本的动力,“存在于我们民族集体意识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