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专题五.ppt
87页苏联的演变 与 重建大国地位的俄罗斯,,主要内容:,一、苏联的发展、演变与解体二、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轨与外交三、普京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变革与大国目标四、俄罗斯“强国梦”所面临的问题,名词解释,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罗马化:Rossiyskaya Federatsiya 英语:Russian Federation)简称俄罗斯(Russia)公元9世纪,在建立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俄罗斯人的祖先古罗斯部族人(东斯拉夫人),并成为此后国家名称名词解释,1917年11月,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联盟,简称“苏联”一、苏联的发展、演变与解体,苏联简介: 苏联国旗,,苏联国徽: 由于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身主体民族的语言,苏联国徽上的绶带文字是15个加盟共和国文字写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家格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苏联国土面积:(1989年的苏联地图),,(一)二战后苏联政治经济和对外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背景: 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
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逝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大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1932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建设1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出现,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建成4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工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1938年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继续加强国民经济基础,在亚洲兴建大批新型工厂,实行备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经过浴血奋战,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积极作用:统筹全局,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保证了苏联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极作用: 政治体制——党政不分、权力集中、个人专断、缺乏监督机制, 经济体制——行政指令、单一公有制、按劳分配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逐步走上了改革之路,,,1、战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与改革,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改革,时间:1953-1964年 内容: 政治体制——批评斯大林个人崇拜、专权入手,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苏联知识分子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在任期间,苏联的政治气候空前宽松,,内容: 经济体制——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同时,赫鲁晓夫对工业也施行“手术”影响: 冲击了苏联以往一些僵化观念和传统体制,是一种“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虽然作用有限,但是为以后改革开拓了道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改革,时间:1964-1982年 勃列日涅夫其人: 因为平庸躲过无数政治斗争,因为无能成为最高领袖,,,,内容:较为稳妥、现实却又保守 政治体制——加强集体领导,规定党政最高领导职务永远不得兼任;适当扩大地方权力,改进政府工作 经济体制——60年代中期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引进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加强物质刺激,完善计划管理方法 影响: 有一定成效,企业权力有所扩大,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但是改革是坚持中央统一的计划体制前提下进行的,到1975年就停止了到执政后期,领导层暮气沉沉,固步自封,思想僵化,个人高度集权,使苏联潜伏严重危机,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改革,时间:1985-1991年 内容:全方位的改革,实施“新思维” 推行三大改革运动: (1)“加速发展机械行业、赶超美国” (2)“学校电脑化”,推翻前苏联以“重新塑造人的灵魂”为重点的传统教育,造就类似西方社会中的“白领阶层”由于当时的前苏联还缺乏大规模生产电脑的条件,使这一运动一开始就没有物质基础而化为泡影 (3)反酗酒运动,由于运动本身本末倒置,加之社会、官员腐败,使酗酒越反越烈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第一、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被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它进行根本改造 第二、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主张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取消苏共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主张经济多元化,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取消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主张思想多元化,允许各种意识形态自由竞争,取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了实现社会民主化,排除任何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的专政 第三、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主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主要内容,,影响: (1)经济上:社会生产严重衰退,国民收入出现负增长,由1990的-4%下降到1991年-12% (2)政治上:内部分化严重,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潮和政治实力泛滥,到1990年各种政治组织达到8万多个,它们提出的各种各种样的资本主义纲领主张 逐步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终于导致了苏联的“易帜”和解体2、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平外交到霸权外交到妥协外交的发展变化过程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内容:和平对外战略 (1)加强与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2)奉行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政策,发展互利合作关系,进行平等、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 (3)对西方的冷战和遏止战略,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 评价: 但是还是出现了严重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例如1948年的苏南冲突,苏南冲突:,战后初期两国摩擦加深苏共以领导党自居,干涉南内政,要求南照搬苏联模式,批评南在外交不与苏磋商两国经济关系不够平等互助南共对此有所抵制1948年3月中旬,苏联突然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3—5月,两党交换信件,阐述各自观点。
苏共指责南共反苏,背离马列主义,放弃党的领导作用,低估苏联经验,奉行机会主义理论,声称间谍内奸充斥于南党政机构内南共进行反驳,坚持独立自主,以略有不同的方式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的立场经苏联提议,6月20—28日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于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议,在南共拒绝出席的情况下,通过关于南斯拉夫的决议,严厉抨击南内外政策,宣布将其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同年11月,情报局再次作出决议,攻击南共是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战略,内容: (1)提出“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路线,谋求实现美苏合作主宰世界,改变了苏联对西方的僵化态度,但由于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随意性,这个时期与西方也发生了“古巴导弹”和“柏林墙”等危机 (2)在亚非拉地区,加强扩展渗透 (3)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继续坚持大党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例:苏阿关系和苏中关系破裂,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外战略,内容:开始全球扩展 (1)这一时期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以及霸权主义恶性膨胀表现在:镇压“布拉格之春”;入侵阿富汗;增兵中苏、中蒙边境挑起武装冲突; (2)抛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论”、“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为主要内容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并通过经互会与华沙组织,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东欧加强控制。
视频资料:布拉格之春,,视频资料:苏联入侵阿富汗 西方著名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帝国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败亡 入侵阿富汗,使苏联在国内外陷入空前的孤立在整个80年代,阿富汗问题是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为抗议苏军入侵阿富汗,中国、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联合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在苏联国内,不断听到反对入侵的声音在阿富汗,侵阿苏军士气涣散,士兵中甚至出现了吸毒现象而阿富汗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更使侵阿苏军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对外战略,内容:“新思维” (1)公开检讨苏联对外政策中的霸权主义和大国主义,提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非意识形态化和人道主义化; (2)以苏美关系为核心,缓和同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3)放弃对东欧各国各党的控制; (4)对第三世界实行收缩和放弃政策二)苏联的解体,视频资料: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后的独联体,1991年12月8日,前苏联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会晤,签署了一项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将停止其存在”;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 独联体现有10个成员,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
2005年8月,土库曼斯坦宣布退出独联体.格鲁吉亚曾在1993年12月加入独联体,但在2008年8月宣布退出独联体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工作语言为俄语 “独联体不是一个国家,不具有超乎民族之上的权力”——《独联体章程》,苏联解体的原因,外因决定论 ——西方和平演变 意识形态决定论 ——放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个人决定论 ——戈尔巴乔夫成为修正主义者和叛徒 经济决定论——改革失败,积重难返 政党决定论 ——苏共丧失民心 体制决定论 ——苏联模式的弊端 综合因素决定论,苏联解体的教训:,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在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必须重视经济建设 第三、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四、坚持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渗透活动保持高度警惕,二、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轨与新发展,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俄罗斯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在莫斯科的老广场上空,从此飘扬着宣示民主和自由的红白蓝三色旗一)叶利钦时期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政策的调整,1、激进经济转轨改革阶段——休克疗法实行自由价格与自由工资,卢布可以自由兑换,迅速开始国家企业和财产的私有化过程,休克疗法,“休克疗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萨克斯创立的一种激进的用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种方法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其基本思想是采用紧缩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实行经济自由化、产权私有化,加速由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转变。
休克疗法的典型操作序列,政治化经济危机》要求外援》IMF 与WB此同时提出外援的苛刻条件》按西方要求做自由化改革 制止通胀的猛药: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和福利预算 通胀继续恶化,资本外逃》强行汇率自由化,提高利率 失业大幅增加》外贸与资本自由化,吸引外资来取代民族资本 社会不稳加剧》迅速私有化,大规模廉价出售国有资产与土地》资产大量出走,寡头与黑手党经济崛起 社会不平等急剧增加》强化保护私有产权,全面进口西方现有法律 经济大幅下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加大西方援助》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外移,福利社会危机加剧》反对全球化的保护主义抬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