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实践《50有多大》全部教案(共2课时).doc
6页活动1 抓抓数数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53~54页内容内容简析教材通过50粒有几把这个问题,让学生抓花生米、蚕豆和玉米,让学生体会50有多大和自己手的大小抓不同的东西,抓的结果也不同在活动中亲自感受,东西越小抓的把数越少,东西越大抓的把数越多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对数数的练习,感受50有多大2. 通过估一估、抓一抓、数一数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培养学生生活的常识,也初步让学生建立猜想、实验、验证的学习过程3. 感受抓不同大小的东西,东西越小抓的把数越少,东西越大,抓的把数越多培养学生的数感4.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1. 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数的大小多少, 体验不同大小的东西抓得把数不一样2. 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教法与学法1. 通过猜想、实践 、验证在活动中体会数的大小多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感受抓不同大小东西应该怎样抓才能抓得准承前启后链延学:东西的大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学习:通过实践活动更深一步的认识50复习:说说你认识的50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谈话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50,你能说说50有多大吗?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认识的50。
2. 学生交流后反馈生1:50比49多1生2:50里面有5个十生3:50比51少1学生说一说自己认识的50,只要合理即可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识的50,唤起学生对50的理解,初步感受50的大小二、活动探究50粒有几把活动一:抓花生米1. 出示活动要求:抓50粒花生米,要抓几把?先估一估,再抓一抓、数一数2. 学生交流讨论:50粒花生米大概要抓几把?3. 让学生先猜好大概要抓几把然后再抓4. 动手抓花生米,根据自己的猜想抓一抓5. 数一数,结果和50粒相差多少?6. 学生交流自己抓的结果,互相说一说7. 让学生分享自己抓的结果和猜的相差多少8. 追问:抓完有什么感想?如果再抓一次你会怎样抓?活动二:抓蚕豆1. 出示活动要求:抓50粒蚕豆,估计要抓几把?怎样才能抓得准一些?2. 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 分享自己的想法生1:估计要比抓花生米抓的把数多,因为蚕豆比花生米大,一把抓的比花生米少生2:先抓一把蚕豆数一数,看看自己一把能抓多少,这样就能知道大概要抓几把了让有想法的学生多说一说,合理即可4. 动手抓一抓蚕豆,数一数,看看跟自己估计的相差多少5. 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抓蚕豆的结果。
6. 让学生反馈自己的结果,感受不同的人抓的把数可能不同活动三:抓玉米1. 抓50粒玉米,大概要抓几把?2. 先猜一猜,再抓一抓、数一数3. 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抓的结果4. 全班集体反馈,多找几人分享自己猜、抓、数的结果5. 追问:和抓花生米、蚕豆相比,对抓玉米你有什么感想?6. 交流后全班反馈:生1:同样是抓50粒,但是抓的东西不一样,抓的把数也不一样生2:我发现东西越大,抓50粒需要抓的把数越多生3:东西越小抓50粒需要抓的把数越少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合理即可活动四:比一比看谁抓得准1. 两人比赛抓50粒玉米,看谁抓得准2. 两人比赛抓50粒蚕豆,看谁抓得准3. 互相分享心得,谁抓得准,怎样抓的,有什么好方法4. 让抓得准的同学分享自己怎样抓的5. 回顾整个活动过程,你有什么体会?6. 互相交流后反馈小结:根据几个活动,大家都有很多不同的感受,抓同样多的东西不同的人抓,抓的把数可能不一样抓同样多的东西,东西越小抓的把数越少,东西越大抓的把数越多想要抓得准,要先知道自己一把大概能抓多少设计意图:根据几个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不同大小东西50粒有几把,在猜一猜、抓一抓、数一数中体会不同的东西抓50粒的把数不一样,一把抓出来的数量也不一样。
学生对自己动手活动验证兴趣颇高三、课后练习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同学们课后可以猜一猜、抓一抓、数一数感受一下生活中其他东西的50有多少,可以跟大家分享设计意图:生活中的50有很多,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通过猜一猜、抓一抓、数一数花生米、蚕豆和玉米感受了50有多大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寻找和50相关的数量五、反思提升 本节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时活动较多,内容比较紧凑,要合理安排好学生活动,能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有待改进之处:由于每个活动都要数,有的学生数的比较慢,活动来不及,要注意教他们怎样数得快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抓抓数数50粒有几把? 花生米 蚕豆 玉米东西越大抓的把数越多 东西越小抓的把数越少活动2 做做比比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55~56页内容内容简析通过西瓜、草莓、苹果这些水果各一箱,让学生猜猜哪箱有50个?感受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数量,建立数量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感受生活中的50,体会数与物的关系教学目标1.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50有多大知道一箱物体,物体越大个数越少,物体越小个数越多,在估计和操作中体会数量与物体的关系。
2. 通过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50,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估计数量的意识和能力,对一些常见事物有一定的感受和初步的了解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学互相合作、共同参与活动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发展学生估计的意识,根据已知事物的数量,判断未知事物的数量2. 感受生活中的50,不仅可以是大小多少,还可以是长度,厚度,质量……教法与学法1. 根据事物直观演示,感受一些数量的多少和大小直观感受让学生把抽象的数据变成具体的实物,理解更深刻2. 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体会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承前启后链复习:说说自己对50的认识延学:生活中其他的数量学习:生活中更多的50学会根据已有的量,估计未知的量教学过程一、 情境创设,引入新课1.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吃西瓜吗?西瓜是我们常吃的水果,而且西瓜也是水果中个头比较大的水果2. 出示实物西瓜、草莓和苹果各一个,请学生说一说对这三种水果的直观感受3. 学生交流后反馈合理即可)【设计意图:实物展示三种水果,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大小,实物的观察对学生视觉感受更有冲击力,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二、 估一估、比一比(一) 谁大约是501. 课件展示西瓜、草莓和苹果这三箱水果。
2. 根据刚刚实物看到的大小估计哪一箱大约有50个?3. 同桌交流讨论,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4. 集体反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生1:西瓜比较大,能看到一箱就只有几个,肯定比50少生2:草莓一层就有很多个,一箱应该有好几层,肯定比50多生3:苹果不大也不小,我觉得它应该最接近50学生反馈的想法,合理即可5. 追问:怎样估计才会准呢?西瓜很大,草莓很小这种明显跟50相差很多,那苹果大约是不是50呢?生:我们可以先数10个苹果,看看有多少,然后再估计总数有没有50小结:在估计有没有50的时候,除了直观观察,我们还可以先数一部分,数数具体数量,再估一估总数大约是多少二) 身边的50活动一:50个小正方体能摞多高?1. 五人一组,每人10个小正方体,摞一摞2. 追问:50个能摞一起吗?不能的话怎么办?3. 学生实践:50个不好摞一起,太高了容易倒4. 想办法:可以先摞10个,看看有多高,再估计50个大约有多高5. 教师给出具体的高度,让学生感受自己估的和实际相差多大活动二:50杯水能装满一个塑料桶吗?1. 做好活动准备,小组分工,舀水的、数数的、记录的2. 先估一估,再倒一倒、数一数3. 先舀十杯,看水的多少进行估计,舀二十杯再估计一次,能不能装满?4. 最后舀到50杯看看有多少水,要想把桶装满,大约需要多少杯水?5. 装满水后记录好结果,大家一起比一比,谁估的最准。
活动三:50个同学排队做操,空地够不够1. 先让学生观察空地的大小,估一估能不能够50人排队做操2. 全班同学到教室外面的空地按照做操的队形站一站、排一排3.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估计这块空地大约能站多少个同学?活动四:你还知道哪些和50有关的数量?1. 学生交流后反馈2. 小结:生活中这样的50有很多,比如:50页书有多厚?50本书摞起来有多高?50步能走多远……我们要会根据小部分估计大部分是多少,多了解身边生活中的数量设计意图:根据几个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如何根据小部分的数量估计大部分的数量,确切地感受身边50的大小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三、 活动反思,交流评价1. 通过活动,你对50的大小有哪些新的认识?2. 学生交流后反馈3. 你和同学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的怎么样?4. 学生交流后反馈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整个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对数量新的认识,也让学生认识到在活动中需要许多共同的合作,合作探究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四、 全课总结,融会贯通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做做比比”,动手操作了许多的活动,了解了生活中的50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后同学们继续发现身边的一些数量,估一估,数一数,感受一下它们具体的大小。
五、 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内容较多,安排紧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在分工的时候也需要协助学生们共同完成有待改进之处:对于感受不够明确的学生要加以指导,可以把正确的数量呈现在学生面前,具体感受实际的大小多少我的反思:板书设计做做比比生活中的50谁大约是50身边的50第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