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读书笔记资料.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107463082
  • 上传时间:2019-10-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阿尔曼·艾尔钦和哈罗德·德姆塞茨在1972年发表的《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一文中,从团队生产(团队生产理论)的视角解释了企业这种经济组织的平衡问题首先,从团队生产的 效率视角看,为了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需要尽可能地使劳动者的报酬与其劳动生产率相平衡、相对称其次,从团队生产中的偷懒现象看,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生 产监督这也是矛盾平衡的结果再次,从古典企业本质定义的合同结构看,每个团队成员跟企业所有者签订双边合同,形成了雇主——雇员关系,这就构建了企业 所有者和雇佣者之间、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平衡体系一节 卸责假说模糊不清      阿尔钦、德姆塞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之原创性可想而知阿尔钦在产权、竞争、 成本等经济学基础概念上的贡献,前无古人德姆塞茨在交易费用上的创见,自成一家然而,二师合作发表的公司论文,却挖掘得不够深入,从实证经济学角度 看,算不上一篇石破惊天之作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的文章,却是近三十年来公司研究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据说也是《美国经济评论》有史以来被引用最 多的文章究竟是怎样的“学术思想状态”,让该文如此受到重视,却是一个有趣的思想史问题    艾、德两位大师的大文,题为《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发表于1972年,主旨是解释公司的起源,其推理逻辑并不湛深1。

           (1)二师之出发点是专业化分工需要协调资本主义社会之显著特征是非政府组织,如公司、家庭和市场来配置资源通过专业化分工合作,资源拥有者能提 高生产力,这就产生了对经济组织的需求,因为社会需要经济组织来协调合作生产……经济组织理论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解释何种条件下,通过组织内部协调, 能更好地获得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利益,哪种条件下通过市场协调,能更好地获得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利益;二是解释组织的内部结构”    二师没有解释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为什么能提高生产力,而是直接问:那所谓组织(或所谓的公司)与通常的市场区别何在?公司的特点是命令、权威、纪律吗?不是,公司的特点是长期合约吗?也不是     二师认为公司与市场的本质区别是:“公司内部,要素之使用是一种团队运用,但有某个要素所有者或合约参与者居于中心地位,即居于所有其他要素合约安排的 中心地位公司的本质特征不是某种超凡的权威指令或纪律约束力量,而是团队生产过程,存在一个居于中心地位的合约方It is a team use of inputs and a centralized position of some party in the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of all other inputs. It is the centralized contractual agent in a team productive process—not some superior authoritarian directive or disciplinary power.)    (2)二师接着问:为什么公司会有这样的特征?这就等于问:为什么公司会产生?因为在二师看来,去掉这个特征,所谓组织(公司)与通常的市场没什么两样。

           他们答案的要点是:公司内部之生产是团队生产团队生产条件下,要准确量度每个人的生产贡献,纵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不能准确量度每个人的 生产贡献,个人之生产贡献和所得报酬就会脱节:多劳者不能多得,少劳者不一定少得有趣的是:分析个人生产贡献与所得报酬相互脱节,二师所用的逻辑,与庇 古分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分离的逻辑很相似    原则上,每个人对于努力工作、增加生产,还是选择休息、磨洋工,都有自己的偏好若 个人之生产贡献能被精确量度,其生产与闲暇之边际替换比例,必定与市场上生产贡献与闲暇的价格比例相等这就好比在没有交易费用条件下,个人对A产品和B 产品偏好的边际替换比例,必定等于A产品与B产品的市价比例,也必定等于二产品之生产替代比例(边际成本替代比例)    组织内部是 团队生产,团队生产无法精确量度每个人的生产贡献,个人之生产与闲暇(磨洋工、卸责)之边际替代比例,就会与真正意义上的生产与闲暇边际替代比例背离 艾、德二师说的,实际上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与闲暇的边际替代比例严格而言,应该是在没有交易费用条件下,生产与闲暇的边际替代比例这与庇古挤塞公路、 工厂污染例子中,私人的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相背离如出一辙。

          可以通过团队成员相互之间的监管,来防止这种背离(卸责行为)吗?二师认为这样做成本太高,行不通也但也没有解释互相监督为什么不能解决卸责问题靠市场竞争来解决卸责问题不行吗?二师认为市场竞争对卸责行为是重要约束,但不够     理由有二:第一,对团队外面的竞争者来说,要挑战团队内部的卸责者,他首先必须清楚,该团队内部的卸责行为有多严重,从而判断他加入团队、替换某个成员 是否有利可图但如果连团队外面之人,都能知道团队内部的卸责状况,内部成员就更应当知道,从而采取措施减少卸责,这就无须外部竞争者介入了    第二,外部成员要挑战团队内部成员,加入进来,与被替换掉的那个人相比,新来者要么愿意接受较少的报酬,要么能够贡献更多,否则原来的团队怎么会接受挑战者加入呢?但这样一来,新进来的团队成员照样有强烈的卸责动机,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剩下的办法就只有一个:让一个人来专门监督团队生产成员的工作表现问题接着来了:如果这个监管者也磨洋工、卸责怎么办?怎样保证监管者用心努力去监管?     二师的答案是:让这个监督者成为剩余收入的所有者(剩余收入索取者)没有独立监管者时,团队成员们将收入分光,有了独立监管者,减少了团队成员的卸责 行为,团队生产的产量会增加,收入会上升。

      与没有独立监管者相比,这增加的收入算是“剩余收入”,监管愈到位,卸责行为愈少,这“剩余收入”就愈高独立 监管者的动机问题解决了,各得其所所谓组织(公司)也就产生了,不过二师没有解释这独立监管者是怎样来的:是团队生产各成员协商聘请来的,还是先有一个 独立监管者,由他再去找一些团队成员?    表面看来,艾、德二师的公司学说逻辑井然,分析细致,为什么说他们挖掘得不够深呢?     其一,二师对公司(组织)本质的界定是不正确的说公司(组织)内部的生产活动是团队生产,团队生产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互配合吗?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吗?但严格而言,市场交易、交换也是一种相互配合、协调、补充除非个人完全自给自足,一旦有交易、交换,某种程度上的团队生产就存在,并不限于企业(公 司或组织)我用一样物品交换你生产的物品,结果你的物品是假货,或达不到我预期的效用或功能,这与我们一起生产,但你老是磨洋工、卸责,本质上有区别 吗?从你对我造成损害,从你的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相背离的角度看,这二者没有什么不同再者,说公司(组织)内部,有一个合约方居于中心地 位,是所谓“雇主”,它与所有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签约,那么,我居住小区内有一个杂货店老板,向小区众多客户卖东西,是交易,当然也是合约。

      从创造价值、 满足需求的角度看,也是团队生产,但杂货店与小区内众多客户一起,算一个公司吗?有谁居于中心地位?那么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审计师等专业事务所,并没 有一个合约方居于中心地位,由他和所有其他人签约,而是大家共同签约,难道说这些事务所不算公司或企业?说得通吗?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又是谁 居于那个中心地位呢?是董事长还是CEO?显然不是,因为董事长、CEO也要与董事会签订一系列合约,他们也是雇员,是股东吗?股东成千上万,是哪一个居 于中心地位呢?    其二,说团队的生产有卸责,但前面已经指出:通过市场协调的生产交易,某种程度上也是团队生产,也有卸责、欺诈、 造价、坑蒙拐骗,那为什么市场还会存在呢?为什么所有的生产交易活动,不全部通过艾、德二位所说的组织(公司)进行?换句话说,市场是组织专业化分工与合 作的一种手段,公司(组织)是另一种手段,二者皆有卸责为什么某些情况下,人们用市场手段,另一些情况下,又用公司手段呢?根据需求定理,对公司(组 织)手段的需求,一定是该手段与市场手段相比,要么收益更大,要么成本更低显然,用卸责解释不了组织(公司)的产生,解释不了公司替代市场。

           其三,说团体生产有卸责,卸责要求专门监督,监督者则需要“剩余收入”来激励有关的验证含义很容易被事实驳倒(证伪)合伙制企业(律师、会计师、医 师等专业合伙企业)没有所谓的“剩余收入所有者”,难道合伙的人没有卸责?艾、德二师声称合伙制企业或利润分享企业不多见,或大多是小规模,说不通美国 有好些合伙制企业年营业额高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如某些大型律师事务所、公开上市前的投资银行高盛,),这还小规模吗?合伙制企业触目皆是,怎能说 不多见?再说,规模巨大 的上市股份公司,股东成千上万,董事长、CEO都是拿薪水的职业经理人,谁是“剩余收入所有者”?显然没有,难道上市的股份公司内部没有卸责行为?     其四,最关键卸责行为本身无从观察、无从量度,严格地说,要推导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义不可能,验证就更谈不上二师大文有一节,专门讲卸责假说的验 证含义,其实什么也没有验证用看不见、摸不着的卸责动机来解释行为的转变,用模糊不清的局限条件转变来推测行为变化,不中用也想不到20世纪两位顶级 的价格理论大师也中了“模糊不清”之计,让人难以置信    当然,两位大师的确指出,卸责行为之根源是准确量度每个人的生产贡献,成本太高,相互监管的成本也太高。

      但他们棋差一着,没有明确地将交易费用作为局限条件,更没有具体指出不同的公司组织,是哪一类具体的交易费用转变所促成     然而,大师之作毕竟不凡,艾、德二师之文不乏精彩见解其一,二师认为,公司(组织)本质上也是合约安排简言之,公司内部之组织安排即是一种合约结 构,所有其他要素不断地与居于中心地位的合约方重新谈判,从而改变这个合约结构其二,二师从信息产生、交流和运用的角度,将公司(组织)本质上看成是 一个内部市场随着信息不停地流向居于中心地位的合约方,公司便具有了一个有效市场的特征: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信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到达雇主之 手雇主便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资源更好的组合或新的配置,比通过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更有效那是说,在二位大师的观念里,市场、公司(组织)从资源运用 (配置)的角度看,并无实质不同公司是市场、是合约,市场当然是合约了问题是:为什么二者并存?为什么公司会取代市场?二师找错了现象(行为)转变的 局限条件是五常的启发让我重读奈特大师的旧作,才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前面多次说过,五常曾经将风险作为解释合约选择的局限条件之一,后来放弃了,因为他认识到所谓 风险、不确定性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某种交易费用的结果。

      风险、不确定性无从观察和量度,而交易费用则可以观察和量度,至少可以排列高低或大小,可以观察边际 上的转变科斯说公司代替市场,不是正确的看法,容易误导一个比较正确的看法,是生产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最正确的看法,不是公司代替市场,也不是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而是一种合约代替另一种合约不同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手段,含义着不同的交易费用市场有订价费用、多次交换的费用、市场信息费用;家庭有监督生产的监管费用、了解每个人之技能和才 华的费用;公司有监督劳力表现的费用,评定每个劳力之业绩的费用一种手段替换为另一种手段,一些费用被节省了,另一些费用又产生(增加)了一种手段适 合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另一种手段则适合另一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不同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方法的选择,均衡点要看哪一种手段的净收入最高私有产权的最大 优势,是每个人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