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pdf

23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2842862
  • 上传时间:2018-06-0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03.26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 ——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 * 刘浦江 提提 要:要:女真人在推翻契丹王朝之后,仍长期保留辽上京的旧称,而作为一国之都的金上京会宁府,却一直被称为“御寨”,直至建国20多年后才有京师名号和州府名称,以致后人往往将辽上京与金上京混为一谈金初的“御寨”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都,都城的政治功能相当弱化,由于缺乏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没有一元化的政治体制,再加上四时迁徙的捺钵遗俗,注定了女真式“御寨”无法发挥汉式国都的重要作用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是女真政权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政治生态如果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北方民族政权,要理解这段历史也许并不困难 关键词:关键词:金朝 金上京 会宁府 御寨 军事民主制 二元政治 捺钵 关于金源一朝的国都问题,人们习知的常识是,自太祖至熙宗时代,定都上京会宁府,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迁都中都大兴府,宣宗贞祐二年(1214)迁都南京开封府不过,辽金史研究者大抵都知道一个不寻常的史实:金朝前期的都城会宁府直至熙宗天眷元年(1138)才建号上京;同时,女真人在推翻契丹王朝之后,仍长期保留辽上京的旧称。

      自宋元时代以来,人们对金上京会宁府始终存在着许多误解,就是由于金朝初叶国都问题的特殊性而造成的照说这应该是金代政治史上一个很惹眼的问题,但令人诧异的是,像这么一个明摆着的疑点,居然至今尚未引起金史研究者的关注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是女真政权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值得我们做一番深入探讨 一、没有京师名号的“都城” 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子)何时被确定为金朝国都,史无明文,这个问题下文再予讨论至于会宁府建号上京一事,见于《金史·熙宗纪》 :天眷元年八月, “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旧上京为北京” 《地*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北族王朝的政治文化特征——以辽金为中心”成果之一 2 理志》上京路下也有“天眷元年号上京” 、 “天眷元年,置上京留守司”的记载;北京路临潢府下则说: “地名西楼,辽为上京,国初因称之,天眷元年改为北京 ”可见在会宁府建号上京的同时,将原来的辽上京临潢府改为北京, 《地理志》与《熙宗纪》的记载是完全吻合的1 但在宋代文献中,此事系年有所不同张汇《金虏节要》曰: “(完颜)亶立,置三省六部,改易官制。

      升所居曰会宁府,建为上京 ”2 据陈振孙说,张汇“宣和中随父官保州,陷金十五年,至绍兴十年归朝” ,3 因此《金虏节要》的上述记载很可能是宋代文献中有关此事的最初史源张汇并未明确说明会宁府何时始建上京之号, 《三朝北盟会编》把这段引文置于绍兴五年(1135) ,是因为金熙宗即位于是年的缘故,而后人遂滋误解,故《中兴小纪》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均将此事系于绍兴五年,4 元人抄撮宋代文献而纂成的伪书《大金国志》 ,亦将此事系于天会十三年(1135) 5 会宁府天眷元年建号上京一事,虽然《金史》一书中已有十分确凿的记载,但仍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朱国忱先生注意到, 《大金国志》卷二《太祖武元皇帝下》有这样一条史料: “天辅六年春,升皇帝寨曰会宁府,建为上京,其辽之上京改作北京 ”且《金史·太祖纪》及《太宗纪》都有称会宁府为上京的例子遂由此得出结论说,早在太祖天辅六年(1122) ,会宁府已有上京之号;在天眷元年改辽上京为北京之前,金上京与辽上京1 在海陵王迁都燕京后,上京之号一度被废《金史·地理志》“上京路”:“海陵贞元元年迁都于燕,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称为国中者以违制论大定十三年七月,复为上京。

      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指出,《海陵纪》正隆二年(1157)八月甲寅有“罢上京留守司”的记载,据此推断海陵削上京之号应是正隆二年的事情(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册,578—579页)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四绍兴二十三年(1153)三月小注引海陵王迁都燕京改元诏,有“上京、东京、西京依旧”的说法,可知贞元元年迁都时尚未削去上京之号,《金史·地理志》此处所记不确 2 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六绍兴五年正月所引,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三十四年许涵度刻本,1987年 3 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伪史类《金国节要》,徐小蛮、顾美华点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1页 4 《中兴小纪》卷一八系于绍兴五年三月,《系年要录》卷八四记在绍兴五年正月末 5 见《大金国志》卷九《熙宗孝成皇帝一》,崔文印校证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 可能同时并存不悖1 这种意见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首先, 《大金国志》是一部为学界所公认的伪书,其中不乏篡改史料、混淆史实之处2 即如会宁府建号上京的时间,如上所述,此书还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卷九《熙宗孝成皇帝一》在天会十三年下说: “升所居曰会宁府,建为上京,仍改官制。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此条下有馆臣按语: “金之建上京、定官制实在天眷元年,此书一书于天辅七(六)年,又书于天会十三年,重复舛误 ”3 可见此书的记载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其次, 《金史·太祖纪》和《太宗纪》称会宁府为上京,应属史臣追叙之语元修《金史》的基本史料来源是金朝实录,而《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分别成书于皇统八年(1148)及大定七年(1167) ,4 均在天眷元年建号上京以后,若修实录时将会宁府追记为上京,那是完全有可能的许子荣先生曾对《金史》纪、志、传中所见“上京”进行过逐条辨析,指出天眷元年以前所称上京既有指辽上京者,也有指金上京者,后者均为史臣追叙之辞,其说有理有据5 既然会宁府晚至熙宗天眷元年才建号上京,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会宁府究竟是什么时候被确定为金朝国都的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知道会宁府创设于何时?《金史·地理志》述及会宁府沿革时说: “初为会宁州,太宗以建都,升为府 ”看这意思,会宁州似乎得名于太祖之时,太宗建都,改州为府不过这一记载在金代文献中几乎找不到什么旁证,其真实性值得怀疑施国祁对“会宁”之取义有一个推测: “按二字当取天会、宁江之义 ”6 若按这种说法,会宁州(府)之得名不应早于太宗天会元年(1123) 。

      宋代文献中有一个材料颇能说明问题,宣和七年(1125)许亢宗使金贺登位,由其随员钟邦直执笔的《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谈到此行行程时说: “起自白沟契丹旧界,1 朱国忱:《金源故都》,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刊行,1991年,第30—39页 2 参见刘浦江:《再论〈大金国志〉的真伪——兼评〈大金国志校证〉》,《文献》1990年第3期,96—108页 3 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3册,878页 4 见《金史·熙宗纪》和《世宗纪》 5 许子荣:《〈金史〉天眷元年以前所称“上京”考辨》,《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2期,141—147页 6 施国祁:《金史详校》卷三上,光绪六年会稽章氏刻本,叶29b按辽之宁江州在会宁府之西南,宁江州一战是生女真起兵攻辽之首役,故施国祁有此揣测 4 止于虏廷冒离纳钵,三千一百二十里,计三十九程 ”1 书中逐日记录每日起止行程,对于此行的目的地,或称“虏廷” ,或称“纳钵” ,或称“皇城”等等,绝无“会宁”之称这说明许亢宗宣和七年(即金天会三年)使金时,尚无会宁州或会宁府之名 但我在金人王成棣的《青宫译语》中发现了一段值得注意的记载:天会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抵会宁头铺。

      上京在望,众情忻然二十三日,抵上京,仍宿毳帐” 2 王成棣一名王昌远,当系辽朝“汉儿” 天会五年(宋靖康二年) 三月二十八日至五月二十三日, 他作为金军中的一名译员,跟随珍珠大王设野马押送宋高宗生母韦后等一行, 从汴京前往金上京 《青宫译语》便是他此行留下的一部行程闻见录3 那么,为何在天会五年成书的《青宫译语》中,会出现上京、会宁头铺之类的地名呢?这就需要谈谈此书的来历今本《青宫译语》出自《靖康稗史》 , 《靖康稗史》为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题名耐庵者所编,卷首的耐庵序交待了它的来历: 《开封府状》 、 《南征录汇》 、 《宋俘记》 、 《青宫译语》 、 《呻吟语》各一卷,封题“ 《同愤录》下帙,甲申重午確庵订”十二字,藏临安顾氏已三世甲申当是隆兴二年上册已佚,確庵姓氏亦无考……上帙当是靖康元年闰月前事,补以《宣和奉使录》 、 《甕中人语》各一卷,靖康祸乱始末备已咸淳丁卯耐庵书4 根据这篇序文,我们知道《青宫译语》是经確庵、耐庵两位佚名的宋人先后加以编订,收入《同愤录》和《靖康稗史》 ,才得以保存至今,至于这部金人著作是如何传入南宋的,则已无从考证今本《青宫译语》书名下题有“节本”二字,说明此书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之手做过某些加工,显然已非原貌。

      书中上京、会宁头铺等地名,可能就是由后人追改的会宁头铺等驿铺驿程,可信的记载最早见于洪皓《松漠记闻》卷下,而《松漠记闻》之成书已经是天眷元年以后的事情 《青宫译语》一书中1 《靖康稗史笺证》,崔文印笺证,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页 2 《靖康稗史》之五,见《靖康稗史笺证》,第188—189页 3 参见傅乐焕:《青宫译语笺证——宋高宗母韦太后北迁纪实》,《辽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14—325页;崔文印:《靖康稗史笺证》前言,第6—7页 4 《靖康稗史笺证》,第1页按《靖康稗史》一书自宋以后诸家书目皆未著录,仅仅高丽有抄本存世,清末始传入国内,民国二十八年王大隆刊印的《己卯丛编》收入此书 5 出现的会宁头铺,并不能证明天会五年已有会宁州或会宁府之名 总之,除了《金史·地理志》的那条材料外,目前在金代文献中竟然找不到会宁州或会宁府究竟建于何时的证据1《金史》中有记载可考的会宁牧,年代最早的一位是完颜奭,而他担任会宁牧是在天眷元年九月,即会宁府建号上京之后2《金虏节要》谓“ (完颜)亶立,……升所居曰会宁府,建为上京”云云,若就这段文字来理解,似乎熙宗即位之后才有会宁府之名。

      故清代学者认为, 《金史·地理志》 “初为会宁州,太宗以建都,升为府”那段话, “ ‘太宗’当作‘熙宗’ ,传写之误耳” 3 由于金初史料过于匮乏,这个问题恐怕只能暂且存疑 尽管就连会宁府始置于何时都无法确定,但有证据表明,至迟从太宗初年起,后来的上京会宁府事实上已经开始成为金朝的政治中心 《金史·太宗纪》里有两条值得注意的史料:天会二年正月丁丑, “始自京师至南京每五十里置驿” ;同年闰三月辛巳, “命置驿上京、春、泰之间” 这里说的京师、上京都是后来的史臣追叙之辞当时的南京是指平州(治今河北省卢龙县) ,在靖康之变前,平州是金朝的南疆重镇,而且当时正值金军对平州用兵以镇压张敦固之乱,所以需要在京师与南京之间建置驿道春州即长春州(今黑龙江肇源县西) ,泰州(今吉林省白城市)在长春州西,辽朝春捺钵故地鱼儿濼正好就位于长春州和泰州之间,太宗在上京会宁府和长春州、泰州之间建设驿道,可能是为了春水捺钵的需要 下面这个记载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金史·太宗纪》 :天会三年三月辛巳, “建乾元殿” 《地理志》上京路下有小注说: “其宫室有乾元殿,天会三年建, 天眷元年更名皇极殿 ”4 乾元殿是金上京会宁府最早的宫室建筑,重大的国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5 宣和七年(即天会三年)奉使金国的许1 近年出版的王颋《完颜金行政地理》“建置录三”中,有关于会宁州、会宁府的行政沿革情况:“收国元年,立会宁州,军事,隶黄龙府路,治会宁县天会元年,更会宁府,京师牧,隶会宁府路天眷元年,更上京牧贞元元年,更上京留守又谈到会宁县的沿革情况:“收国元年,析立会宁县,隶会宁州天会元年,隶会宁府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125页)此说并无史料依据 2 《金史》卷四《熙宗纪》 3 见《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九《熙宗孝成皇帝一》天会十三年下四库馆臣按语,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