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课的定义——一堂“好课”的标准.doc
4页优质课的定义 堂“好课”的标准理念要新目标要明设计要精 流程要畅方法要当目的要升一、理念要新1. 理念的内涵三大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略)2. 理念的运用——纠正几个误区(1) 激励不过度(2) 点拨能到位(3) “动” “静”要和谐“动”一学生活动“静”一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学习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而是要从社会、现实中学会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认识社会与现实的方法与手段因此,“动”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与手段,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4) “形” “质”要统一“形”一形式;“质”一内容A.理论阐释*教学不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一形式应该多样课堂也不是惟一的教学场所,应该挖掘课堂教学的内涵,培养学生学习的 兴趣与能力;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 意识与能力 形式与内容应该统一分数不是惟一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指标应该注重过程评价> 动态评价一 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B.实践思考*小组合作工小组合座——合座是形式,合作才是内容多样评价不是不要评价一科学的评价教师主导不是教师不导一教师的作用二、目标要明1 •存在误区(1) 目标定位低,“识” “识”脱节。
前者指知识,后者指认识.如历史学科过多地强调历史知识的把握、历史技能 的运用,忽视历史学科情感目标和道德目标的养成,目标不明当然会造成学生学 习任务的模糊2) 舍本逐末许多教师热心于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但往往忽略 掉对教学目标的探讨李秉德《教学论》关于模式的定义: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 内容以及评价一模式的确定先要有指导思想,其次要有明确目标,然后才能考 虑研究方法与策略2.实践思考*主题明确:一堂课的核心思想在教学中体现思路清晰:解决什么问题一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以后能收 到什么样的效果主体呈现: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判断教学效益的依据是学生获得哪些具 体进步亮点突出:教学高潮的设计;实现高潮的方法与手段(参阅《历史教学》2005年7期P58-60 “课程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重 构”)三、 设计要精——教材的再处理1. 设计原则:教材整合、主线梳理、知识内化、情感渗透使静态的、生硬的教材知识通过教师的再处理,内化为动态的、流畅的学科 认识2. 设计关键: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 难题:问在什么时候?生疑处、精彩处、空白处、关键处等(2) 关键:问出什么样的问题?低思维含量与质量(如一问一答式)的问题应尽量减少,教师要尽量设计能 抓住主要信息,富有挑战性、激疑性、综合性、开放性、序列性、层递性的问题。
参阅杭报上的几个问题)(3) 方式:由谁来发问?教师发问一学生发问(自主、探究)3.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基础上的例(一道难解的 题一一道必须有解的题)*教学设计要讲究科学的依据,而不是简单的增删、修改多元文化的交 融与选择)四、 流程要畅1. 存在问题(1)教学过程封闭,-切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较少; 教学内容死板,囿于课本知识,造成知识与现实的脱节,分数与能力的错位2)教学存在随意性的倾向,活动缺少整体设计,只面向少数较好学生教 学进度快慢随意,忽视教学规律,或使学生園囹吞枣,不求甚解,或使学生普遍 吃不饱,丧失学习兴趣与愿望2. 解决方式(1) 克服教学过程庸俗化以故事、民间传说来吸引甚至误导学生,造成教 学流程浅薄、混乱;(2) 避免教学过程简单化学生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历史知识,未能挖 掘历史发展的规律,提炼历史经验,造成教学流程平铺直叙,缺少起伏;(3) 纠正教学过程复杂化不注重铺垫,提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高难度问 题,造成教学流程艰涩不畅,影响学生思维,这些都是应该杜绝的3 .决定因素——教师的基本素养(1) 教学机智与敏感——教学实施与调控的能力,新课改后,学生参与教学 活动的机会增加,程序加深,教学过程的预设更难,需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2) 教学的组织与协调——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学生 会出现什么样的反映,教师应该如何调控;当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映时, 教师应该用什么策略去应对3)教学评价与反思一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确 定自己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 运用以及活动程序的设计,以利改进五、方法要当1. 教学方法的使用(1) 目的: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反馈学习结果,提高教学效率(2) 形式:不在于多而在于当2. 纠正误区(1)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教学方式技术化,教学艺术缺失 *机械化、程式化——强制牵引所有的教学程序都已经按照教师预设的轨 道进行,在不经意之间扼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缺乏对教材的挖掘与思考一重心不明以动态的、浅层的画面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却在不经意之间限制了自己对教材深层内容的挖掘,局限了自己对 教学艺术的钻研——教学技术化不是一件好事!*缺少情感——生硬呆板丰富的历史内涵是图片、画面不能涵盖的朱自 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内涵与想象,绝不是几张荷叶的图片所能代替的、父亲 的《背影》也不是靠语言与图片就能体会的,需要感悟。
2)资源共享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课件的使用为集体备课创造了条件,但课件的共享一定程度上抹杀的教学 的个性与特色六、目的要升1、 概念解释目标:寻求的对象;想要达到的境界或标准目的:想要达到的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前者概念范围偏小,侧重于希望达到的教学标准;后者涵盖面更广,侧重 于希望达到的教学境界、境地)2、 学科目的*体现人文学科的特点:关注社会、联系现实、形成感悟一堂好课不能只 就课论课,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有所拓展、有所关注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 形成对社会现象的独特的看法参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7 —道令人 警醒的日本试题、P15-19"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两文)*培养历史学习的方法:存在现象——历史学习枯燥乏味、历史方法机械单 一、历史思维僵化呆板学生们普遍被要求罗列和强记一些不要求思考的历史用 语、重要事项和历史事件,从而使历史学科成为一门只考查记忆力的学科,只被 认作是充实人们知识内涵的一种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