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心所欲不逾矩——论钱钟书先生“化境”译论.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59392188
  • 上传时间:2023-09-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5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心所欲不逾矩——论钱钟书先生“化境”译论    【摘 要】本文从翻译的基本内涵入手,阐释了翻译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至钱钟书先生“化境”译论的提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译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肯定了译者结合译语的优势,实现对原作的艺术再创造通过文化差异方面的分析译者进行创造具有必要性然而“笔补造化”的再创造并不是任意妄为,应当“从心所欲不逾矩”,即要把握好“分寸”  【关键词】翻译理论 钱钟书“化境” 创造性 文化差异 分寸  一  一门语言就是一个新的世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人类依靠翻译,相互沟通,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在思考与交流中走向成熟走向文明翻译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奈达(Nida)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很复杂很具体的事情,涉及各种关系、矛盾和对立因素,不是语言、言语、思想、内容、信息、对等物这些概念可以表达清楚的因此可以说,翻译是一国语词在另一国的用法一个词包含着一国的哲学、语境和文化,正如一滴水包含大海的所有元素”。

        二  谈到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经久不衰的首推严复的信达雅严复在所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的序言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他的译论一出便备受学术界推崇,影响所及几乎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被奉为“评衡译文者的唯一标准,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傅雷先生模拟我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强调重“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先生重视境界,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他标举“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这条翻译标准以“化境”解释文学翻译活动的心理本质,比“神似”更加贴切,涵盖面更加广大,是对中国翻译理论的一个大发展,被翻译界广为认同  三  钱钟书先生从汉代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里的一段训诂引伸出文学翻译的性质、功用、理想和境界:《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学家”都引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鸟兽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钱钟书先生所标举的“译笔正无妨出原作头地”,流露出鲜明的创新意识但“化境”说的创新意识,则首先表现在钱钟书先生对翻译的性质与任务的严格限定,它规定了翻译与“借体寄生”的写作之间的界线,其次是肯定译者的创造性,以“笔补造化”“得意忘言”来揭示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从翻译实践的角度看,译作在语言上的超越,标志着译者的艺术再创造的显现,同时又容易给人造成背离原文的感觉于是,“信”与“美”的矛盾凸显出来,引发翻译理论界无穷的论争。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信”为本,强调译者对原作的忠实,所以以原作为中心的“直译”就是一种规范和法则这种翻译思想和艺术风气影响和制约着译者的审美观念、欣赏趣味、表达习惯和评价标准,形成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规范但只有“信”是远远不够的译作要忠实于原文不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就必然要丧失原作的风味;要保持原作的风味,就必然会流露出翻译的痕迹钱先生说,以往有的翻译理论,机械的理解“信”,把“信”绝对化了有人把“信”看作对原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的统一,而把“得意忘言”看作对“信”背离其实,“得意忘言”是译者在艺术生成中的创造,是对翻译中的不可避免的流失的弥补,也是对“信”的弥补,是另一种“信”,形异实信  翻译上的“笔补造化”“得意忘言”,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并非译者的刻意追求钱钟书先生在其《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一文中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的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由此可见,文化的差异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抗译性,所以原作要保持自我,但在进入另一种文化语境时不自觉地被异化,最终化为非我。

      因此在异国语言文化里,原作的形象和意味必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译者在最大限度的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标准,利用好译语的优势,进行对原作的创新只有这样,原作才能在另一种语境下被广泛接受但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译者不能信马由缰的完全脱离原作,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分寸的基础之上这个度要在整体中把握原作,把原作的境界纳入到自己的译作中去当然不同的译者由于艺术修养,思维观念,审美标准的不同,这个度也会有差别但是,不管“矩”是具体哪一种,只有有了它,才能“随心所欲”  参考文献:  [1]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许钧.翻译思考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张经浩,陈可培.名家 名论 名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郑海陵.译理浅说[M].河南:文心出版社, 200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卫生与保育》形考任务1-3+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教育学》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Android核心开发技术》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 国开2025年秋季《形势与政策》大作业答案.docx 国开2025年秋季《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1-5答案.docx 2025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6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江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内蒙古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贵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安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1月云南省高考适应性测试物理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甘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陕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1(原卷+答案).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