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叙文人称的作用(学案).docx
4页叙述的人称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 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如《我的 叔叔于勒》《孔乙己》等采用第一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读起来写起来真实、亲切、自然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 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 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 人称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 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记叙文阅读人称问题常见题型-1.作者主要用第X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对XX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xx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 作用?-5.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析: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 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 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需要特别提醒的 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 进行分析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 人称的叙述用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见闻、感受,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和感染力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 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 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 亲切之感《溜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 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 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 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 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 子们跟前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 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问题: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小说中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A. 本文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我”是线索人物;B. 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C. 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分析小说中“我”在文章中的作用1. 小说中的“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2. 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 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使故事更有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反衬了人物XXXX的 性格)3. 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对约瑟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势利、刻薄形成了对比表 明了作者的良好愿望——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这也 正是他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的原因-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你”显得真实、亲切、感人,便于抒发感情,让语气更加强烈, 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引起共鸣。
如《山中访友》: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gu) 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 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 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一片树叶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 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 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 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 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 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 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 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 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 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 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 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 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 土了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 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 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 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 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 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
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 了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 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 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的转化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 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 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 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青菜》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 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露的恩泽你 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你翩然地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旁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 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 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问题: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 三人称的叙述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 活、自如,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尤其要注意的是,从第三人称向第一第二人称转换类的问题《土地的誓言》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 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从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透出作者坚定有力的信念和勇气,感情真挚而热烈,表 达了作者解放被侵占的故土、建设新家园的坚强决心和强烈愿望杨柳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 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 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 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 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 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 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 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 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 常可爱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文中却有两处改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 作用?请做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