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语文教育六 钱钟书《吃饭》.ppt
34页吃 饭钱 钟 书n教学目的n1.了解钱钟书其人及其创作n2.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等现象和问题的看 法n教学重点n作品所揭露的世态人心和作者所表现的机 智隽永风格.n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 著名学者、小说家n著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 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 著作《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 注》等n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 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可他一口拒绝. n1935年与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然后同赴 英国留学.在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攻读两年 ,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 于1938年归国n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是四十年前写 的,《人·兽·鬼》是三十六、七年前写的 那时候,我对自己的生命还没有愈来愈逼 窄的边缘感觉,对人、兽、鬼等事物的区 别还有非辩证的机械看法n创作旨趣:“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 生真是那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 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 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 篇写完缴卷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 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 或介绍。
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 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 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 ,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 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n《围城》n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 面的鸟想进去,笼内的鸟想飞进来,所以 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n法国人说: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 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n围城是对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所描绘的 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n30年代开始,林语堂相继创办了《论语》、 《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以发表 小品文为主,倡导幽默闲适的文风其《 论幽默》云:“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 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的念头,然后文章 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幽默只是 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 泪中带笑 n作者是借“吃饭”为题发表议论n巧借“吃饭”为由头,通过各种灵感式的联 想和比喻,发表他对社会人生诸种现象和 问题的观点 n一、第一自然段的核心命题是:“名义上最 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这是哲 学上名与实的问题,也揭示了现象与本质 的矛盾n名家(惠施 公孙龙)n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n老子(38章):居其实,不居其华. n①批判了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 n晋人鲁褒《钱神论》:“钱无耳,可使鬼凡今 之人,惟钱而已n唐人张固《幽闲鼓吹》:“钱至十万,可通神矣 n小仲马《茶花女》:“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 ” n②讽刺知识精英用高尚的名义遮蔽自己实际利益 的获取n《孟子·梁惠王上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 士为能 n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社会居民分为贤哲、士 兵、民间艺工三等,贤哲是统治者、立法者,士 兵保卫国家,民间艺工从事生产劳动 n③嘲弄政治家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 n孟子提出“民事不可缓”n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切有权力的 人都爱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 防止权力滥用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 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n二、第二段的核心命题有两个 n(一)“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 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 胃的空虚” n(二)社会是由两种人组成的,他们有不 同的人生观 n三、第三自然段的核心命题是“和谐”,即“ 完美的人格” n孔子与鲁国太师谈论音乐:“乐其可知也?始 作,翕如也;纵之,纯如也 n《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 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n1.“圣之清者”:n孤竹国君墨胎氏n“父死不葬,爰及干戈”,是为不孝,n“以臣弑君”,是为不仁,不义n“耻食周粟n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 交,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不以自己的贤能事 不肖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认为立于恶人朝 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n2.“圣之任者n《孟子》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n“任”就是勇于担当,就是以天下为己任n3.“圣之和者”:n 柳下惠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 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n“和”就是博采众长,不偏一边 n4.圣之时者n“时”本指季节,引申为变更着的情况,以 及能根据情况变换对策等n孔子 “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处则 处,可以仕则仕”n四、最后一段的命题是“吃饭还有许多社交 的功用” n艺术特色:n一、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本文最显著的艺 术特色n二、广征博引,侃侃而谈,让读者感受到 知识和智慧的魅力n“钱钟书的散文不多,但几乎每篇都可成为传世 的经典之作钱文的字里行间有一种独到的老 辣,在不动声色的语句背后每每透出幽默诙谐 ,而在幽默诙谐背后常常又闪烁出智慧的寒光 《吃饭》就是这样一篇随笔式的散文,作者 似乎是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语气是调侃而随 意的,但目光却是冷峻而深邃的。
n“全文神侃吃饭,居然在闲聊之中,将那些本来 装点得美好、甚至有点神圣的东西,诸如政治 家的主张、婚姻择偶的动机、人际交往的准则 、风流雅士的宴集等等尽情揶揄了一通n(陈菡蓉《〈吃饭〉鉴赏》)n论快乐n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 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一个名词是“好”和 “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 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 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 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概叹说:“欢娱嫌夜短!”因 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 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一词,据字面上 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 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 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 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 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鬼言三 年,人间三日n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 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 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 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 在天上还是个未满月的小孩。
但是这种“天 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 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 ,长孙无忌说罚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 间五百下,殊非小刑可见卖老祝寿等等 ,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 上去受n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 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 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 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 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 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 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 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 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 ,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 的东西n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 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 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 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 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 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 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 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
但是 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 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 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 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彷 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 ,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 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 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n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 ”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 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 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 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 ,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 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 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 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 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 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n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 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 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 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 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 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那时刻的灵 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 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 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 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 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 心,效果是相等的n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 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 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 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 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 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 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 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 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 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都觉得文明人的痛 苦,是身体困倦n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 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 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 ,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 !”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 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 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
罗登巴煦的诗集 《禁锢的生活》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 洗涤”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 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 白洛柯斯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 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 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 —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 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n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 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