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02519067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8.3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系别 美术系专业 美术学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二零一二年十月民俗博物馆狮首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拴马桩顾名思义是拴牲口的柱子,它的出现与人们饲养牲口有关,早在汉代画像石中,就生动雕刻马栓在栓马桩的图像关键词 拴马桩 雕刻 人物 造型一 概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位于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建设规模493.88 亩,规划建筑 面积 10.8 万平方米据介绍,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有石雕拴马桩8600 根被誉为“地上兵 马俑”, 这些拴马桩大多是渭北青石制成,通高一般在 1.5 米——2.5 米之间,少量在 2.5 米以上分为桩首、桩颈、桩体、桩础,桩础为不规则四棱形,埋入地下,桩体多为 20 - 30 厘米边长的四棱柱体,也有六棱柱体,桩颈大多由上置鼓和须弥座组成,本文主要探讨 人物拴马桩 考察记录二 拴马桩的发展历程拴马桩的制作时代,大约在宋到晚清时期庄户人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这段漫 长的历史时期内当地的生活、文化、民族关系和关中农民独特的审美情趣,生动地记录下 来这是一笔不可轻视的财物博富拴马桩通体可分中华四部分,桩头、桩颈、中桩身、桩根,桩根埋在地下,是博华方形 石桩原坯。

      桩头是圆雕华物的狮子、人物、猴子、大象、立瓜、中华仙桃、莲苞等,大致 可博物以归为动物、人物、植物三类三类中物中,动物和人物有很多巧妙的组合体中博, 是最为奇特,最有意物味的部分桩颈一般为双层,上华层是圆鼓形,台形、带四柱的阁 形和华物花瓣形等,以承托主体博形象下层是在方桩上华物划出横方形面积,刻以浮雕 图案物中桩身多为四方柱体,在正面和左右华物两侧面,也刻有浮雕博中桩头的狮、 猴前肢或人的臂腕间中,往往镂凿通孔,以使穿系马的物中缰绳桩头中雕刻是拴马桩的主要价值所在题材一般来自当时的现实生活和中国传统中文 化都采用圆雕方式,在不到一尺见方的石桩上,塑造复杂的形象,表现出别致的情趣、 故事、传说和信仰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的巧妙融合,构思布局之奇特新中颖,手法之娴 熟灵中博活,堪为现代艺术之范本狮子是最常见的桩头雕像,一般为蹲狮蹲狮的最大特点就是“稳”这不仅是制作中 的问题,更是审美心理的表现在现实生活和现中物代艺术中,我们见到的狮子千姿物中 百态而石桩雕刻者独选中物华这样一个“稳”的物华姿态,让狮子的威严引而不发,“动”凝结为“静”,外射的力博量深深内聚让人感到一种不只是动物的性格,而是人 物中类文化的内涵。

      稳”才使石桩有稳固之感,挺立在那里“镇”住家室,“拴”住华 物财富稳”使得作品的装饰性大大增强,超越了对真实形态和简单模仿,而进入一种 对美的形式的自由创造这是艺术经历了多种努力才达到的较高境界华博蹲狮的形象和 雕刻方式表现出明显的程式化特点我们今天的中艺术观点要求创新,打破程式化,但反 过来说,程式化的形成,也是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达到最高峰物中的表 现三考察记录1骑狮拴马桩,总高159 cm,桩身截面为25cm*25cm桩顶部骑狮人头戴小圆帽, 帽顶带有一长穗,左侧下垂,帽子上面有绣花,I:骑狮拴马桩,整体高159 cm,横截面 25x25 cm桩首骑狮人头戴小高帽,左侧下垂,帽有绣花,浓眉,大鼻,头微侧,嘴带笑, 身穿交领宽袖长袍,脚穿靴,骑在狮背上,肩背上爬有两只幼狮,右手抓狮嘴角,左手半举 扶着一只幼狮狮子粗眉巨目,宽鼻,大嘴长咧,颈戴项圈,下挂响铃,右前足踩球,左前 腿直立,后两腿曲蹲,摇身头右转狮子被驯服,那种凶猛威武的形态没有了,肩上的幼狮 顽皮爬行,左手挡着防止掉下来,从人物微笑的脸孔看,头微前探,腰略弯,在狮身上戏耍 如图一所示2胡人骑狮拴马桩,整体高167 cm,横截面21x21 cm。

      桩首骑狮,头戴缠头帽,浓 眉大眼,高鼻,张口呐喊,身着圆领窄袖长袍骑在狮背上,背爬幼狮,两手分别抓一狮耳 狮子粗眉凸起,巨目,宽鼻,大嘴长咧,前腿撑立,后两腿曲卧,头右侧如图二所示图一 图二 图三3骑狮拴马桩,整体高175 cm,横截面36x36 cm桩首骑狮,头戴瓜皮圆顶帽,宽 眉,大眼,闭嘴,身首交领长袖袍,单跪在狮背上,一脚踏狮腿上,左手抚下巴,右手抓 狮嘴,腰系带,背爬三只幼狮肩部两只幼狮,虽残缺仍妙趣横生狮子粗眉凸起,圆眼, 宽鼻,大嘴吐舌,衔长彩带,颈戴项圈,下挂响铃,双前腿撑立,后两腿曲卧,露尾,头右侧,斜视等候构思与气氛,使人领略到周围是幽静的旷野,只有清凉的冷风,将动态 的场景表现出静态,它是通过精巧与熟练的技法表现人物的比例恰当,形态自然,没有 呆滞感,衣着与其它桩人物相同,下设台座与桩颈混为一体如图三所示4 胡人带鹰骑狮拴马桩,整体高181 cm,横截面22x22 cm骑狮人头戴缠头帽,浓 眉大眼,高鼻,留络腮胡须,张嘴而笑,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脚穿高靴,左肩落一鹰,右 手置右腿上,左手抓狮耳狮子略低,颈戴项圈,下挂响铃,前腿撑立,后腿曲卧,人、 狮、鹰三者和谐自然。

      狮子被驯服,并带鹰,是骑狮者最满意的,面带笑容,对于整体的 造型与其他胡人驯狮一样,雕刻艺术特别注意面部的刻画,面相丰腴,五官雕刻突出,形 态生动,没有呆板感,通过对人物面部神情的刻画,成功地展现出内心的活动,提高整体 艺术效果下设台座,座侧绕长带,桩颈为束腰,正面和左侧浮雕花卉,右侧为喜鹊,后 面是祥云如图四所示5 骑狮吸烟拴马桩,整体高176 cm,横截面20x20 cm骑狮人戴高花冠,长眼宽 鼻,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脚穿高靴,坐在狮背上,右手持长烟袋,悠闲地吸烟,左手抓狮 耳狮子粗眉大眼,巨目宽鼻,一前腿撑立,另一前腿踏球,颈挂响铃,后腿曲卧,蹲状, 摇首斜视,骑狮人吸烟,略带微笔,现实中没有骑狮吸烟者,是雕刻艺人的理想美化骑狮 下设台座,桩颈四面分别为折枝花纹饰如图五所示6通高191.5厘米,桩首高53厘米,桩颈高8.5厘米,桩颈23X22厘米桩首 为驯狮造型驯狮人浓眉大眼,高鼻,嘴歪咧,头戴高尖顶毡帽,身着圆领窄袖长袍,骑 在狮背上,两手分别抓狮耳狮子咧嘴龇牙,颈带项圈,下挂响铃,前两腿撑立,后两腿 屈卧桩体光素无纹如图六所示图四图五 图六四总结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位于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建设规模493.88 亩,规划建筑 面积 10.8万平方米,也许有人不相信,如此庞大的博物馆建设全部由私人完成。

      据介绍, 博物院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区,具体分为:古镇游览区、 民俗文化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建设有40 院明清古民 居、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 坛广场、园林景观等而我们这次参观了明清古民居、民俗文化展示区据介绍,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有石雕拴马桩8600 根被誉为“地上兵马俑”, 这些拴马 桩大多是渭北青石制成,通高一般在 1.5米——2.5米之间,少量在 2.5米以上分为桩首、 桩颈、桩体、桩础,桩础为不规则四棱形,埋入地下,桩体多为20 -30 厘米边长的四棱柱 体,也有六棱柱体,桩颈大多由上置鼓和须弥座组成,一般都有垂幔、垂头,四边有丁字绵、 回纹绵、万字不到头,或四季花、富贵花、随心草、巴达马,或棋琴书画、暗八仙、佛八宝, 或表寓意的云彩、动植物等,内容十分丰富最令人扼腕惊奇,撼人心魄的是桩头,或人, 或兽,或武士,或神怪,胡人、汉人、满人装束不一,神态、表情、动作各异神形兼备, 栩栩如生,没有布阵,自成方圆,未闻呐喊,尽显威严它们是元、明、清时期关中民间文化力与美的化身,是中国北方近十个世纪各民族文化 撞击交融的历史见证。

      拴马桩顾名思义是拴牲口的柱子,它的出现与人们饲养牲口有关,早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生动雕刻马拴在拴马桩的图像,而在后来也在绘画中时有见到五 参考文献王长启《石拴马雕刻艺术》2O12K)8 0)1 鹤坪、傅晓鸣著:《中华拴马桩艺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 8、10813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