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工与IT环境下的账务处理异同.docx
5页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作业班级: 10会计3班学号: 2012200968姓名: 朱道文 序号: 45 1、与 IT 环境下的账务处理异同?IT 环境下和手工环境下账务处理流程的最终结果都是账簿和报表,处理过程都是实现了从 凭证到账簿、从账簿到报表的全过程但是,IT环境下和手工环境下的账务处理流程在很 多关键环境下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 数据处理的起点与终点不同在手工环境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起点为原始会计凭证,而在IT环境下,会计业务的处 理起点可以是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机制凭证手工环境下会计期间会计业务以财会人员编制并上报会计报表为终点,在IT环境下则 以计算机自动输出账簿和输出固定报表为终点,并将各种格式变动的内部及外部报表的编制 与输出工作,交由单独的报表子系统来完成二) 数据处理方式不同 在手工环境下,记账凭证由不同的财会人员按照选定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分别登记到不同的账簿中,完成数据处理在IT环境下,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已经失去可意义,企业不 需要选择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不需要每个会计人员一遍一遍地登记账簿;数据间运算与归集由 计算机自动完成,记账变成了计算机自动处理的过程,这样大大减轻了财会人员的记账工作 量。
三) 数据存储方式不同在手工环境下,会计数据存储在凭证、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等纸张中;在IT环境 下,会计数据存储在凭证文件、汇总文件等数据文件中,在需要时,通过查询或打印机输出四) 对账的方式不同 在手工环境下,按照复式记账的原则,总分类账、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必须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根据每张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而利用汇总数据登记总分类账,然后,财会人 员定期将总分类账中数据与日记账与明细账中数据进行核对当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的数据不 相符时,说明必然有一方或双方有记账错误在 IT 环境下,由于总账子系统采用预先编制好的记账程序自动、准确、高速地完成记 账过程,明细与汇总数据同时产生只要预先编制好的程序正确,计算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这样就没有必要进行总分类账、日记账、明细分类账的核对五) 会计资料的查询统计方式不同 在手工环境下财务人员为编制一张急需的数据统计表,或查找急需的会计数据,要付出很多劳动;在 IT 环境下,由于计算机具有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财务人员只需通过选择各 种查询功能,就可以以快速的速度完成数据的查询统计过程IT 环境下,账务处理从高效性、正确性、准确性等方面看来,已经和手工处理产生了 根本性的不同,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计算机替代了手工账务处 理过程,把广大的财务人员从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利用会 计信息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等会计管理活动2、与收款子系统的业务流程描述?(1)销售报价销售业务员找到销售机会后,将根据商品价格政策给客户提供销售报 价2)接受客户订单双方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后签订销售订单如果客户不在抑郁名 单内,需要考虑将客户信息添加至客户名单中企业根据销售订单安排生产3)向客户开具销售发票企业根据销售订单,给客户开具销售发票,客户以销售发 票为凭证办理销售结算4)按销售发票发货仓库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销售发票,发货给装运部门或直接发 给客户部分企业采用一式多联的销售发票,客户可持销售发票的发货联道仓库部门提取商 品5)应收与收款销售业务科分为现销和赊销两种结算形式,对于赊销业务,必须由 信用管理部门根据赊销政策,以及每个客户的已授权的信用额度进行赊销审批,形成应收账 款根据签定订单时约定的收款时间进行收款6)确认、计量并记录销售成本根据存货计价方式和所销售商品数量,计算销售商 品成本,编制转账凭证,再据以登记销售成本明细账和存货明细账3、与付款子系统的业务流程描述?(1)请购。
当企业需要采购存货时,请购部门提交购买存货的请购单,并送到采购部 门2)采购审批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收到请购单,由专员负责确认请购需求,即确定 请购单的数量等是否在规定的限额内如果在限额之内,审批通过3)选择供应商采购部门要根据供应商的报价、存货的规格、送货条件、存货质量 售后服务等要素选择优质供应商4)编制采购订单反映所选择供应商、采购数据、付款方式等信息5)发出订单将订单发给供应商,同时将采购订单提供给财务部门、验收部门6)验收人库存货送到验收部门时,验收部门的承办人首先在采购订单档案中找出 采购订单,进行核对如果验收合格,编制验收报告,并将验收报告送到财务部门,同时将 相应信息传递道存货子系统,生成入库单并入库;财务部门根据入库单编制记账凭证,并进 行账务处理7)处理采购发票当财务部门收到供应商寄来的发票和其他单据时,将其与验收报 告、采购订单进行核对,计算存货成本,编制记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8)付款在付款到期时,财务部门向供应商签发支票付款,同时编制记账凭证—— 付款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