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老子“反”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哲学专业论文】.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8708075
  • 上传时间:2017-09-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老子“反”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摘要:“反”是老子哲学辩证思维的中心范畴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反”范畴有“相反”和“返回”两层含义: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老子“反”范畴则包含“相反相成”和“返本复初”两方面内涵老子“反”范畴所蕴含的辩证方法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老子;反;相反相成;返本复初 “反”是老子辩证思维的中心范畴,它所包含的辩证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不论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都无不运用着它老子辩证思维最著名的一个命题就是第四十章提出的“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作“返也者,道动也” ,可知在《老子》古本中“反”是用的“返”字因此,要厘清这一重要范畴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过程,我们就必须从“反”字的源头开始考查 一、 “反”范畴的词源考察 “反”在甲骨文写作“反” ,许慎《说文》:“反者,覆也覆”即翻转之意林羲光《文源》卷六云:“厂象翩翻形,谓以手反转之 ”高田忠周《古籀编》卷五十六云:“说文反覆也盖手所向也厂以象逆覆之即反覆之意显然孟子由反手也是反之本义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云:“反即扳之初字象手引门而掩之也。

      ”高鸿缙《中国字例五篇》云:“反当为扳之初字扳,援引也,挽也后反通用为覆意,后人乃又加手旁为意符作扳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反》云:“反字从又从厂者厂为山石厓岩,谓人以手攀匪也……凡字先有义而后有形,制字者先制攀引之义于心,因义赋形乃制以手援崖之反字,可谓深切著明矣日久而为反覆之义所据攀引之义渐晦,于是吾先民于有意无意之间以加形旁之扳承受反字扳援之始义于斯时也,反为攀引之义虽晦犹未全失也及扳之通行,遂专据其义,而反之初义遂化为乌有于是后起之形专据其初义,后起之义专据其初形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云:“杨树达说详实可信 ” 从上述一系列论证可知 “反”的本义原是“攀引” ,后引申为“覆” 这一义后来成为“反”的常用义,其本义反而被遮掩了,因此许慎错将“覆”当成了“反”的本义在先秦时 “反”除了“覆”义外还有如下几种常用义:一是相反,与“正”相对也用于违反义,如《论语·颜渊》载:“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二是返回也用于往返义此义后多作“返” ,如《书·五子之歌》云:“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三是类推,如《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四是反叛,如《墨子·号令》:“诸吏卒民,有谋杀伤其将长者,与谋反同罪。

      ”五是反省,如《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六是反而,如《诗·邶风·谷风》:“不我能恼反以我为雠 ” “返”最早见于金文之中,许慎《说文》:“返,还也从反,反亦声 ”何琳仪《返邦刀币考》:“典籍多以‘反’为‘返’ 《公羊传》隐公元年‘公将2平国而返之桓’ 注‘反还之’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下亦云:“反返声同字通 ”可见古代“反” 、 “返”二字常可通用 “返”在先秦时期最常用义就是“还”,它本就是“反”字意义中之一种而从以后“返”字常用义亦可看出两者之间的通用关系 “返”在先秦以后的常用义有:一是违背如王充《论衡·案书》云:“言多怪,颇与孔子‘不语怪力’相违返也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云:“为人争不审思量,岂合将心返父娘 ”二是反而,如《北齐书·清河王劢传》云:“王,国家姻娅,须同疾恶,返为此言,岂所望乎?”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云:“我劝谏主公,不惟不信,又将我言语对二子说,返被韩魏同谋里应外合 ”这两义都是“反”的常用义可见“返” 、 “反”两字在许多时候是具有通用性的 “反者道之动”与“返者道之动”两者在含义上并不矛盾,这也为后人理解老子“反”范畴提供了思路。

      “反”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首次出现于《老子》之中 《老子》中“反”字共出现四次,即:“大曰逝,逝日远 ”(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六十五章)“正言若反七十八章)在这四个“反”中,除了二十五章和六十五章中的词义明确为“返”和“反”外,四十章和六十五章中的“反”字后人解释时多有争议特别是“反者道之动”句对这里的“反” ,有人释为相反、相对之义,如任继愈;有人释为返,去而复加为返,即循环之义,如高亨,王力也认为:“反者,返也注家或以为正反之反,非也 ”啦该说这两种解释都符合老子之“反”的内涵后来学者多认为“反者道之动”中之“反”有“反”与“返”两层含义如钱钟书云:“‘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老子之‘反’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反者道之动’之‘反’字兼‘反’意与‘返’意亦即反之反意,一语中包赅反正之动为反与夫反反之动而合于正为反 ”陈鼓应亦云:“反通常有两种讲法:一、相反;对立面二、返……在老子哲学中,讲到事物的对立面及其相反相成的作用,亦讲到循环往复的规律性 ”再如车载认为:“老子说‘反’含有两层意思:一指相反的‘反’说。

      含有对立否定的意思;二指反复的‘反’说含有返本复初的意思老子全书的着重点,发挥对立否定的道理:但是它的归结点着重归根复命的作用 ”张岂之说:“‘反’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发展到了相反的方向以后又要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回到复初的状态,因此 ‘反’具有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两个含义 ”“与物为反”中之“反”也可作两解:一、 “反”作相反讲解释为“德”和事物的性质相反如河上公注:“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己,玄德施与人也 ”二、 “反”借为返解释为“德”和事物复归于真朴王弼注:“反其真也 ”即返归于真朴;林希逸注:“反者,复也,与万物皆反复而求其初 ” 由上述分析可知,老子之“反”范畴从词源上看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正反之“反” 一是返回之“反” 而老子的辩证思维方法也正是从这两个层面来展开的二、 “反”范畴的哲学内涵 “反”作为《老子》辩证思维的代表范畴,其哲学内涵集中体现在了“反者道之动”这句话中正如此处“反”字具有“反”与“返”的双重含义一样,其哲学内涵也蕴含在这双重含义之中 3作为哲学范畴的“反”的第一层内涵,是指“相反相成” 如何来理解“反”的这层内涵呢?首先我们来理解“相反” 所谓“相反” ,是指世间万物都处于相反对立的状态下。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永恒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而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既非神意也非外力这个力量就在事物的内部它们是自己在运动、自己在变化万物从“道”那里禀受了形质同时也从“道”那里禀受了运动变化的本性,这种由“道”赋予的本性就落实和表现在一个“反”的字上老子在阐述道生万物的过程时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指出万物都是一阴一阳、一正一反的统一因而“相反”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种内在的相反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其次我们来理解“相成” 所谓“相成” 是指统一于万物中的相反双方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至于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二章)老子指出,美与丑、善与恶等一系列相对的概念都是由于有了相反的方面才得以存在如果失去了对立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老子还指出万物中相对双方不仅是相依存的关系,而且还相互渗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者新,少则得 ”(二十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五十八章)对立双方这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导致彼此相互转化,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老子曾举出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四十四章)“物壮则老 ”(五十五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七十六章)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达到顶盛后,必然会开始走向衰落当然,老子并不认为这种转化是突然完成的,而是有个过程,所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六十四章) 作为哲学范畴的“反”的第二层内涵是指“返本复初” 陈鼓应曾指出:“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 ”所谓“返本复初” ,是指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开始的状态这揭示的是事物循环运动的规律而这一规律则是“道”所表现出来的关于“道”的循环运动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 ”(二十五章)对“周行而不殆”一句王弼注曰:“周行,无所不至而免殆 ”河上公注曰:“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詑阴不腐无不贯穿,而不危殆也”宋林希义《老子口义》亦日:“周行于万物之中。

      无不遍及而未尝穷匮,故曰不殆 ”“不殆”是指“道”可以永恒存在,而“道”之所以能够永恒存在正是由于它处在“周行”状态 “周”即循环之意, “周行”即循环运动 “道”是如何进行“周行”的呢?老子说,“道”广大无边,万物由“道”生发出来以来,便不停息地运动着,万物的运动使其离“道”越来越远剥极必复,最后又回复到原点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大”—“逝”—“远”—“反” ,这就是一个“周行” ,这就是“道”的循环运动老子将这一运动方式称为“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 ”(十六章)老子指出,纷纷芸芸的万物最终都会返回到自己的根源之处,而万物的根源之处便是一种虚静的状态也就是“道”的状态因此,一切存在的本性,可以说就是虚静的状态,返回到虚静的本性就是“复命” 那么万物4为什么一定要“复命”?河上公对此句的注释可以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万物无不枯落,各复返其根而更生也 ”万物之所以要“复命” ,是为了从本源处“再生” 万物回到本源处后获得新的生命力,然后再次投入到新一轮循环这种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生生不已永不止息,万物正是在这样一个“复命”的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从上面分析可知,老子“反”范畴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万物辩证运动的主要规律:一方面,万物的运动都是向相反方向的运动;另一方面,万物的运动又都是循环运动,最终都会返回原点这既是万物运动的总规律,也是“道”运行的总规律 三、 “反”范畴的接受流变 老子“反”范畴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启迪了韩非、扬雄、张载、程颐、王夫之等一系列思想家的辩证思想,而“反”范畴的哲学内涵也在后人的接受中被不断丰富 先秦时期《庄子》一书基本继承了《老子》 “反”范畴的哲学内涵而且在书中成为运用颇为普遍的一个范畴,其应用数量远远超过了《老子》 有用作“相反”之“反”者,如:“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 ”(《田子方》)也有用作“返本”之“反”者,如:“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大宗师》)《庄子》对“反”范畴并未做更多发展,特别是其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虽也有所继承,但并未做更多发挥,这恐怕与其更加强调和推崇“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思维方式有关 先秦时期对《老子》 “反”范畴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所发展的是《韩非子》 在《韩非子》一书中“反”也是一个运用较为普遍的范畴,其内涵多同《老子》 。

      如:“法型苟信,虎化为人,复反其真 ”(《扬权》)“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 ”(《定法》)不过,韩非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