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6演示教学.pptx
27页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概述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概述 1.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通常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和深化过程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 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一是教育制度 二是劳动就业制度 三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是社会保障制度 五是社会管理制度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社会建设的目标是要使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就是大家生活都好,处理好利益关系,就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加收入,然后是其他的方面 要把更多的钱用在民生方面,问题是谁把钱用在民生上这直接指的就是政府,实际上是政府手中的钱如何使用的问题要按照这一理念来构建相应的制度和机制 现在的信息是非常透明的,如果说经济发展了,但老百姓的收入没有提高,那么,更多的钱就一定是到政府手里去了,这一定会引起社会矛盾,社会就不会和谐,社会建设就不成功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减少社会矛盾,现在的群体性事件背后一定会有利益问题,民生问题社会和谐的基础一定是利益和谐 1.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 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 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 第二,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第三,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 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矛盾的复杂性增强;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有所增强 新形势下正确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措施 一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主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二是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
四是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寄存器中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是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而且涌现出一些新的利益阶层,利益主体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是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 三是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围绕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问题,冲突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 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措施 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三是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四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用历史、具体、发展的视角来看问题) 第一,公平正义是历史的 第二,公平正义是具体的 第三,公平正义是发展的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举措: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落实公平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主要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4.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 5.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对全体公民是均等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内容: (1)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 (2)劳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 (3)公共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均等化 (4)生产、消费以及安全服务均等化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 第二,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金保障是关键必须强调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第三,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把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党的十八提出:“加强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是对社会体制改革提出的总要求,也是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定为位 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一是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二是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 1.社会管理的含义、特点及其主要任务 社会管理的含义:通常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的特点:第一,阶段性第二,复杂性第三,长期性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协调社会关系 规范社会行为 解决社会问题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正 应对社会风险 保持社会稳定 2.当前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社会管理理念还不科学 第二,社会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第三,社会管理法律政策还不完善 第四,社会管理方法还不适应发展需要 3.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
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谢谢! 链接: 失业率是衡量就业状况的基本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过三次“失业”高峰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何在?(大学扩招,专业结构不合理,国家产业结构不合理) 碎片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缺陷一个是缺乏效率,在制度上没法转移,没法流动,另一个是潜在地造成了不平等保障 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红利结束,养老问题突出链接: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政府和企业拿得多,居民拿得少 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少,消费能力不足美国3亿人,一年消费10万多亿美元商品,我们13亿人才消费1万多亿) 老百姓消费结构不合理,教育、医疗支出多 老百姓手中的钱主要集中在富人群体中,对整体消费拉动小 社会群体阶层认同偏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