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专题.doc
5页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专题一、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汉朝与朝鲜的关系①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A.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B.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C.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②中朝贸易的发展:A.朝鲜特产输入中国,朝鲜特产檀弓、文豹、果下马、班鱼皮等输入中国,B.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C.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影响2)汉朝同日本的交往①日本的社会状况:A.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B.汉朝时,日本“分为百余国”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②两汉与日本的关系:A.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B.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C.汉武帝时,日本一些部族小国与汉朝已经有了通使关系;D.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汉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已出土)E.汉安帝时,倭国又遣使来汉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3)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A.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联系更加密切。
B.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C.中国的铁器、农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显著提高D.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4)丝绸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开通:A.西汉以前,中国的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等地B.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C.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当时,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散的状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丝绸之路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②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A.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C.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③西南陆上丝绸之路:A.秦汉时期,西南有一条从四川出发,经云南,过缅甸,最后到达印度的丝绸之路B.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加强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而且为中缅、中印的友好往来,创造了条件。
④海上丝绸之路: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a.秦汉时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b.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线与经过地区:a.阅读课本插图《海上丝绸之路》;b.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C.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⑤评价:A.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B.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5)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往来①汉朝与安息的交往:A.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B.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②汉朝与大秦的往来:A.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
B.公元 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166 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①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A.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B.海路方面:a.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b.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②唐政府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A.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B.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③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朝鲜半岛上的国家:A.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中国都有来往B.7 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以后,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②经济文化交流:A.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B.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新罗的商旅来中国的很多C.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D.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③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A.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B.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3)和日本的友好交往①遣唐使和留学生:A.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B.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 13 次之多②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A.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B.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C.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D.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③频繁的贸易往来:A.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B.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④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A.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以及中国的高僧鉴真B.吉备真备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C.鉴真应日本僧人约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他和弟子在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4)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①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A.隋唐时,中国和今天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和马来半岛)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B.中国和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C.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D.隋炀帝时,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也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②中印经济文化交流:A.印度称为天竺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B.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③玄奘、义净西游:A.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B.玄奘在贞观初年,为探求佛学,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天竺钻研佛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C.义净在唐高宗时由广州出发,浮海至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到今印尼搜集佛经武则天时他回到洛阳,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5)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①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A.中国的邻国阿富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B.这些国家一再遣使前来,每次都带来名马、异药等珍贵特产②和波斯的往来:A.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B.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卑路斯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C.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③和大食的往来:A.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B.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④和东罗马的往来:A.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B.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C.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⑤和非洲的往来:A.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新唐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B.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C.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D.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三、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开发南洋①目的:A.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B.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C.是为宫廷购回奢侈品②概况:A.从 1405 年到 1433 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B.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受到热烈欢迎郑和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之通好的意愿C.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以中国丝绸、瓷器、茶叶,换取供皇室贵族享用的珠宝、香料、药材等D.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E.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历史意义:A.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B.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C.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D.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E.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④华侨对南洋的开发:A.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B.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徒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C.华侨从祖国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同当地人民一起,开发丛林,开采矿山,培育橡胶D.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戚继光抗倭①明朝中期的倭患A.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B.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C.1553 年,倭寇先后攻入上海、苏州,直达南京,明朝政府也决心荡倭②戚继光抗倭A.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B.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C.后戚继光又率军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D.到 1565 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E.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万古流芳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①明代以前的澳门:古代澳门属扬越地秦始皇时属南海郡番禺县唐代属东莞县宋代时澳门居民以渔业为生南宋末年,张士杰曾在澳门与追来的元军大战明成化年间,在妈阁山中兴建了妈祖阁②葡萄牙殖民者用欺骗手段租占澳门A.侵扰东南沿海地区:从 16 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B.以欺骗、行贿的手段占领澳门: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暂借地晾晒”,向明朝地方官行贿,获得允许C.买通澳门守将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D.长期租占澳门:葡萄牙殖民者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③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领土主权A.葡萄牙租占澳门以后,明政府始终掌握着澳门的领土主权B.澳门的民政和司法归香山县知县主管,设守澳官,并在澳门驻扎军队,负责防务和治安C.明政府还强制毁掉葡萄牙人擅自修筑的青州城4)郑成功收复台湾①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②郑成功收复台湾A.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于 1661 年在台湾登陆,打败荷兰殖民者B.1662 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③郑成功对台湾的开发A.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军队分到各处去屯田垦荒.郑成功派农师向少数民族传授汉族先进农业技术.郑成功还积极发展商品生产B.郑成功结束了荷兰对台湾的统治,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①俄国强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A.明清之际,清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