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诂方法之声训.docx
7页训诂方法之声训一、 什么是声训声训又叫“音训”,就是“因声求义”,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 字(词)来解释字(词)义的方法二、 音与义的关系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音义之间无联系”在语言发生的起点,音与义之间是约定的,没有必然的联系汉 语中大量的同音词,意义上并没有联系,如:秉、丙另一种是“音近义通”在一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之后,在词义引申和新词孳生的 过程中,一些(不是全部)意义有联系的词往往会在语音上也有联系 沈兼士《声训论》:“凡义之寓于音,其始也约定俗成,率由自然继 而声义相依,辗转孳乳,先天后天,交错参互,殊未可一概而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要不断地丰富,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产生 新词新词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旧词引申到距离本义较远之 后,在一定条件下脱离原词而独立如:元的本义为首首是人体的最高处,引申为高而上平之地,这个 意义脱离原词独立,分化出平原的“原”这就是词语的分化,也就是派生词同一语根的派生词就是同根 词同根的一组词里,常常是读音相同或音近、意义相通,这就是“音 近义通”现象音近义通”的说法是以同根词为前提的下面是一 组同根词长,本义为生长长,由生长引申出变长生长的结果是变长。
因为读音有变,所 以属于另一个独立的词张,《说文》:“施弓弦也施弓弦要把弓弦拉长,引申出“张 挂”帐,《说文》:“帐,张也张挂起来的帷幕胀,《急救篇》颜师古注:胀谓腹鼓胀也掌,《说文》:“手中也朱骏声:“张之为掌,卷之为拳从语音上看,这些词上古韵同声近,读音相近以上诸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联系,可以根据声音的线索 推求意义,即进行声训三、声训的对象一一同源字(此)和假借字(词)1、 什么是同源字由同一个词分化出来的若干新词由于有共同的母体,彼此之间 具有形异、义通、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字形不 同、意义相通、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族同一族的词,同出一源, 是同源词记录同源词的汉字就是同源字2、 假借字因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借用的字假借字和本字之间以声音为联系,因而可以根据声音的线索去推 求本字本义如《汉书•晁错传》:“风雨罢劳,饥渴不困颜师古注:“罢读 曰疲用同音的本字来解释假借字在此处的意义四、 声训的发展先秦文献中就已经有声训的例子了,如:“政者,正也子帅以 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到汉代,声训盛行,但有主观随意性东汉末刘熙的《释名》是集声训之大成的著作,其目的是为了说 明事物得名之由。
到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右文说比之前的声训有所进 步,它考察的是一组词之间音义的关系如:取,《说文》:坚也以“取”为声符的“整”、“紧” “餐”'哩” 皆有“坚”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壑者,土之取紧者,丝之 取整者,金之取餐”,为人之坚强有力清代,“声训”的方法在古音学理论的推动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和完善五、 声训的方式声训分为说解同源字的声训和说明假借字的声训两类说解同源字的声训方式有以下两种一)用音同或音近的同声符的字相训释具体有以下三种形式:1、 以被释字的声符为训讹,化也帽,冒也袷,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2、 以后起形声字为训如:古,故也冬,终也3、以声符相同的形声字互训富也者,福也郡者,群也二)用其它音同音近的字为训1、 以同音字为训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2、 以音近字为训训释字和被释字或者有双声关系,或者有叠韵关系如:祈,求也契,刻也设,施陈也逢,迎也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3、 以音转字相训何为音转?在传统的汉语音韵学中,把汉字的韵母分为三大类: 一类叫阳声韵,指今天所说的以鼻音[m] [n][用收尾的韵母如: “三”的韵母[an] “邦”的韵母[aR。
以[m]收尾的韵母,现代汉 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消失了,但保留在某些方言里,如粤语的“三” 读[sam],就是以[m]收尾的一类叫阴声韵,指以元音收尾的韵母,^ 口 [ai][au]一类叫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 [t] [k]收尾的韵母,这些也是现 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消失了的,但保存在一些方言中如:闽南 话“压” [ap]根据古音学家的研究,在上古汉语中,汉语“阴”“阳”“入”三 种韵母有相当整齐的对应规律而由于语音的历史发展和地域的不 同,主要元音相同的阴、阳、入三种韵母可以互相发生转化,古人统 称之为“阴阳对转”由于汉字的字音可能由于“对转”而发生变化, 训诂学者也就用这种互相转化的字来训释古语和方言,这种训诂方法 就叫做“以音转字相训古代学者对“对转”早有认识如:《礼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 误,齐人言殷如衣这里阳声韵的“殷”音转为阴声韵的“衣”,文中的“衣”就是 “殷”,殷朝运用声训的方法应注意以下问题:1、 必须在同源词范围内使用2、 以音转字相训,要注意有充分的语言材料为佐证,不能随意通转3、 语音是变化的,必须以古音求古义,要运用古音学的成果。
说明假借字的声训,一般都是用本字释借字六、声训的功用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功用:1、 推求语源推求语源,实际上可以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明确词之间的派生关系如:“休”在古代有“美” “喜” 的意思《诗经•小雅》:“既见君子,我心则休《国语•晋语》:“为 晋休戚休”是“喜”的意思休”何来“喜”的意思?清代王 引之利用声音的线索解释:“休休即欣欣,语之转也其二是探求名物的来源所谓名物,一般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自 然界生物的名称,这是生物学问题,也是语言学问题名物是人们根 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借助已有的语言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借 助语言来探求事物的命名之由如: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螟,《尔雅•释虫》:“食苗心螟孔颖达:“言冥冥然难知也 “冥”是幽暗的意思螟”是一种小青虫,藏在庄稼的心里,难以 发现所以,“螟”的名字是由“冥”得来的2、 说明通假古书中有许多通假字,就是不用本字而用另外一个同音字来代 替,这样,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就被掩盖了这时,只有通过读音 线索,把同音的本字找到,以同音的本字释通假字,才能读通句子的 意义清代学者王引之《经义述闻》》“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 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
需要注意的是,说明假借的声训,其读音的是否相同的判定,要 以古音为标准同时,要有确切的文献用例为证据如:暴虎冯河暴,搏的通假字 搏,徒手打冯,是淜的通假字淜,无舟渡河《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后人多解释为不长草木,寸草不生诸葛亮《出师表》中所指 的地方,大约在今天的云南,这里并非沙漠,不会草木不生其实, 毛,苗的通假字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荒芜之地其他的文献佐证:《周礼》:“凡宅不毛者”郑众注: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春秋公羊传解诂》:“不生五谷曰不毛七、右文说宋人王圣美提出的关于形声字声符表义的学说因为形声字的声 符大多居于字形的右部,所以称为右文说右文说考察的是一组词之 间音义的关系,较之以前的声训进了一步右文说认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所谓右文者,如戋, 小也水之小者日浅,金之小者日钱,步之小者日残,贝之小者日贱 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右文说包含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某些声符相同的字,其意义也 相同这种认识比以前的声训进了一步,因为它关注的是一组音同音近 的字在意义上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