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徐健顺 声音的意义.doc

118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0294468
  • 上传时间:2018-05-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98.50KB
  • / 1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声音的意义声音的意义徐健顺百年以来,中国学界引进西方理论,研究、阐释、传承汉诗文,取得了很多新见解新成果,但是,也形成了一些不太正确的研究定势,比如,不重视声音的意义因为西方理论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印欧语系基本上是重音语言,有重音没声调,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有声调没重音语言的巨大反差,造成了西方理论在解释汉诗文的声音意义方面苍白无力,所以中国学界近百年来形成了忽略、回避、放弃声音研究的习惯实际上,汉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离开了声音的阐释,对汉诗文的理解是很难准确、深入的本文即在作者多年采录研究吟诵的基础上,希望对汉诗文的声音的意义,做一次初步的研究探索一、汉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一、汉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1931 年 2 月 20 日,鲁迅悲愤于 “左联”五青年被害,在上海租界逃避追捕的夜里,写下了名文《为了忘却的记念》 ,其中有这样一段: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即是鲁迅的名作七律《无题》 第三联“觅小诗” ,就是要作诗的意思如果是寻觅一首前人的诗,那又何必“写”呢?所以,鲁迅是说,他因朋辈之死而愤怒,要作诗了那么鲁迅是怎么作诗的呢?——“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他是先“吟”后“录”的!先在院子里徘徊、吟咏,创作、修改,等到感觉满意了,才去找纸笔记录下来这就是“积习”!这不是鲁迅一个人的“积习” ,而是自先秦以来,所有文人们的“积习” 《红楼梦》里有一回写黛玉教香菱作诗,那一回的回目是:“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为什么呢?因为诗是吟成的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 ”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 (第十八回)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 (第三十八回)谁知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人都已吟成,各自写了出来 (第四十回)很明显, “吟”就是“作” , “作”就是“吟” 诗吟成以后,才“提笔写出” 写毕,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

      今夜聊以塞責,不负斯景而已 ”(第十八回)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因一时之偶兴,每成千古之佳谈 (第三十七回)还记得咱们初结“海棠社”的时候,大家吟诗做东道,那时候何等热闹?(第八十一回)“吟诗” ,是整个诗歌创作过程的代称 “海棠社”是创作诗歌的社团,不是诵读诗歌的社团,所以“吟诗”就是指创作诗歌, “吟社”就是创作诗歌的社团这个涵义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还有引申义,比如诗人也叫“吟家” ,称呼别的诗人为“吟友”等等类似的记载,在古代文献中俯拾即是汉诗,基本上都是先吟后录的以前有所谓“口占” ,指随口吟出,不加修改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诗都是“口占”而不是“笔占”的只不过很多诗还要修改,而修改也是吟的,所谓“新诗改罢自长吟” (杜甫诗句)啊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声音 “登高而赋” 、 “赋诗言志” ,诗歌本来就是声音的创作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永明体诗歌追求的就是声音之美这种美并不是在纸面上看字和字应该怎么组合,而是用吟咏的声音尝试出来的,所以魏晋以降,吟咏之风大盛。

      唐诗是吟出来的!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 “吟”与“作”互文杜甫:“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是指自己作诗;“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馀” ,则说的更清楚白居易:“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 君不见我歌云 ‘惊破霓裳羽衣曲 ’,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 ’此处明确说 《长恨歌》是“歌咏” ,又说张籍作诗“日夜秉笔吟,心苦力亦勤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崔涂:“朝吟复暮吟,只此望知音 ”杜荀鹤: “四海无寸土,一生惟苦吟 ” “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 ”许棠:“万事不关心,终朝但苦吟 ”徐铉:“年少支离奈命何?悲秋怀旧苦吟多 ”孟郊:“一生空吟詩,不觉成白头 ”这些都是说用吟诵来创作 至于诗既作成之后,又复吟咏,或吟咏前人诗作,在文献中更是俯拾即是此处不多赘述了总之诗是吟出来的,是声音的创作汉文的创作,似乎“吟”的比重要小一些,但是也是声音优先的 《文心雕龙·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创作之前,先要构思这个构思的过程,就是思动而形于吟咏的过程。

      又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谋篇要“寻声律而定墨” ,声律在先声律之寻也要靠吟咏其“情采篇”又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这里也很明确地说“文”是“吟咏”出来的汉诗文,基本上是先吟后录的!所以古代基本上见不到“写诗”这个词,古人一直说“作诗” 文也一样,不说“写文” ,而说“作文” ,直至今日如果还不相信,可以看看更早的文献: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尚书·帝典》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这里都说的是诗歌的创作过程,诗就是心之声,从头到尾,就是从心志到吟咏的过程,都是声音的创作,哪里有文字的参与?所以说,汉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

      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作完成的时候,还完全停留在口头上文字只是用来记录下来而已少数的时候,声音和文字是共同参与创作的,这就是边写边作的情况这种情况,古代有些专门的词:援笔立成、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等等,都是形容天才啊只有天才才能做到上来就写,凡人岂能如此?凡人都是先吟咏,反复修改,满意之后,才付之笔墨的还有个词叫“出口成章” ,形容吟咏创作时速度很快这么快的速度就可以“援笔立成”了,可见当声音和文字同时参与创作时,还是声音在前、文字在后的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只有“作诗” 、 “作文” 、 “作歌”之称,并无“写诗” 、 “写文” 、 “写歌”的说法,因为诗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声音“作”出来的汉诗文的这种创作方式,决定了汉诗文的意义产生机制今天,我们的创作已经变成了上来就写,涂涂改改,或者上来就敲键盘,删除回车汉诗文创作不再是声音的创作,而纯粹是文字的创作,这恐怕是白话诗文在形式上最大的软肋对于古代文学研究来说,把古诗文仅仅当成是文字的作品,恐怕也是在形式研究上最大的误区那么,先吟后录这种创作方式,或者说声音的创作这件事,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要从汉语汉字本身说起二、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二、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首先关注形声字的研究。

      占了汉字 80%以上的形声字,以前常被解释为“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这种解释就意味着,声旁与语义没有关系,汉语的语音和语义没有关系而“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正是索绪尔的语言学第一大原则,汉语这不是正好符合了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这种看法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严重的理念:全世界的文字都是由象形文字发展到拼音文字的,汉字已经表音了,但还没有放弃表义,所以是处于中间阶段,已经落后了,早晚有一天要发展成拼音文字 “五四”以来的很多汉语汉字事件就与这个理念有关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许慎对形声字的定义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声旁 “以事为名”怎么理解,后世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说文解字》收录的 9352 个汉字中,有 222 个字亦声字,如“姓,从女从生,生亦声”,说明“生”旁既是声旁,又表义后世学者在对亦声字的研究中,不断扩大亦声字的范围,最早系统整理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是北宋初年的徐铉、徐锴兄弟,徐锴所作的《说文解字系传》影响尤大他除保留原书的亦声字外,又增加了很多亦声字,说明了声旁与字义的关系 徐铉评之为“形声相从” 相从,就不是相合,这里已经蕴含了 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理。

      稍后王子韶《字解》提出了“右文说”: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1形声字多左形右声, “右文说”实际上就是声旁兼义说南宋郑樵《六书略》提出了“六书相兼”说,其中“形兼声” 、 “事兼声”等类,也有同义至元初戴侗主张“六书推类”之说,因声求义,对同源词的声旁之义做了探讨 至清代,段玉裁更提出了“声义同源”说,黄承吉直接说“字义起于右旁之声”,很多学者补充了大量的字例综合来看,古代文字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是倾向于声旁兼义的,但是还有些细节问题没有梳理清楚 “五四”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就属于非主流了近些年来,随着学界对西方语言学局限性的认识的提高,对亦声字和形声字声旁的研究又复升温,很多学者都对许慎的“亦声说”给予了积极评价,对亦声字和形声字进行了深层探讨,对于汉字声旁兼义(声符表义)的特性有了普遍的认同,只是在很多细节上还没有完全搞清,理论还没有完全建构起来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声旁只表音的形声字应该是后起的,最早的形声字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基本上也是会意字。

      台湾的字典已经把绝大部分的1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形声字也兼注为会意字了,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既然同声则近义,声旁怎能与语义毫无关系呢?象形、指事、会意、假借等字按照传统的西方语言学的说法,大都不能算是表音,因为没有声符,但是实际上其字音与字义常是相关的,这已经不是西方语言学能涵盖的问题了说汉字是象形文字、表音兼表义的文字都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原初汉字基本上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既表音,又表形,又表义形与义不同,形者, “取譬”也表音与声符不同,表音不一定形成符号把语言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式的独立封闭、由结构决定意义的系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优势,也是缺陷对于结构主义语言学来说,关心的是语言的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关心的是在生活中语言的意义是怎样的就算结构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之外的各种元素也是有意义的,有规律的如果跳出结构主义的窠臼,就能还汉字以本来面目:音形义的统一体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为什么后来他们都变成了拼音文字?公元 1444 年,朝鲜朝世宗大王李祹命学者郑麟趾等创制本国文字,当时朝鲜已经使用汉文超过了一千年,按说应该深受这种音形义统一的文字的影响,可是新创制出来的朝鲜文字却是典型的拼音文字。

      为什么呢?世宗在《训民正音诏》中说的很清楚: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人人易习,便于日用” ,这就是原因拼音文字因为包含的信息少,会说话就基本可以拼写,所以容易学习、容易应用日文假名的创制在朝鲜之前,可以看出把汉字简化为表音符号的趋势朝鲜定是吸收了日文的经验教训,索性把文字变成了彻底的拼音文字五四”以来的“汉字革命” 、 “汉字拉丁化” 、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