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助词“过”的发展与演变.docx
4页动态助词“过”的产生和发展汉师2班陆梦娇1220301215“过”从最初的动词义发展为现在的助词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过”的词义逐渐虚化实现了一次语法化的过程先秦时期,“过”是作为动词和名词来用的,大多数也可单独用 作谓语,少数的或后面紧跟别的动词,或紧跟在别的动词后构成连动 谓语例如《商君书•开塞》“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中的“过” 用作名词,表示“错误”的意思《孟子•陈仲子》“井上有李,蜡 食宾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中的“过”单独作谓语《庄子•盗 跖》“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于之驰过隙也中 的“过”直接跟在别的动词后构成连动谓语两汉时期,“过”出现了有连动用法的后项虚化成前一动词的趋 向补语的情况如《汉书•宣帝纪》中:“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 中的“过”跟在动词“飞”的后面,也表示一种趋向义,此时“过” 用作趋向补语魏晋南北朝时期,紧跟在别的动词后的“过”发生部分虚化,由 连动式后项虚化成前一动词的趋向补语如《世说新语》中“自送过 江,寄山阴魏家,得免的“过”不再是连动结构中的成分了,而 是表示动作的趋向,作趋向补语动态助词“过”,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动作行为 的完成和结束,通常称之为“过”二是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1或这样的经历,通常称之为“过”。
学界通常认为“过”出现在唐2 1代在唐代,“过”开始表示动作的完结即“过”如李频的《汉上1逢童年崔八》中“去岁会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中的“过”就表示动作的完结但是在唐代,“过”基本上只出现在“动词+过”1这样的语法环境中,而且多有承接分句,如上述诗句,它很少出现在 “动词+过+宾语”或者“动词+过+了 ”这样的格式中,可见此时“过 ”仍处在发生阶段并未发展但是到了宋代,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1“过”开始被大量使用如“即时问成死罪,奏过官里”的“动词1过+宾语”的结构与“王公分付小二过了,一连暖五斗酒,放在桌上” 中的“动词+过+了 ”的结构过”的产生晚于“过”,“过”是在“过”的基础上进一步2 12 1虚化而成的过”的出现是表示完结的“过”在一种特定条件下的2产物当表示完结的“过”用于表述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句子时,它就有了“曾经”的意思,变成了“过”过”产生的年代,一般认为2 2是在宋代《朱子语类》:某尝问季通:康节之数,伏羲也曾理会否?' 曰:‘伏羲须理会过某以为不然此例答句中的“过”与问句中 的“曾”对应,显然已经可以独立使用表示“曾然”的意义了,所以 说“过”产生于宋代是比较合理的。
在明代的《老乞大》和《卜通2事》这两部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书中竟然没有一例使用“过”的2例子,由此可见在明代“过”尚未真正的扩散发展,实际上到清代2“过”才开始扩散2“过”与“过”都表示“发生并终结”但是“过”既不表示1 2 2“时”也不表示“频率”例如“他找过她”是“过”,除了表示“发1生并终结”外还有“时”和“频率”的意义他找过她了”是“过”,只表示“发生并终结”,没有“时”和“频率”的意义这个例2子还可以看出“过”可以与“了”共现,而“过”则不能另外,2 1“过”还可以加上“以后”或者用于前后相继两件事情的前一件事2情,“过”则不行例如“吃过饭再走”中“过”均为“过”,“过1 2”不能进入这些格式中1元代以后,“过”表示“曾经”或者“完结”的用法得到发展,“动词+过+宾语”格式普遍增多如《元典章•户部》中“种过三十 年公田”就是“动词+过+宾语”的格式明代以后,就“过”的意义和功能来看,仍然维持着宋以后的情 况,但是它的使用频率大幅度增加了唐代是“过”的萌芽时期,宋代是形成期,元代是发展期,明代 是大量使用期,清代至现代是“过”的繁荣期过”本来是表示空间位移的动词,后来成为趋向动词,再进一 步虚化以后失去了原有的词汇意义,发展为只具有语法意义的助词。
参考文献:[1] 王娇:《动态助词“过”的语法化过程》•现代语文,2008 (9) :34-35[2] 王世群:《动态助词“过”的语法化历程》•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 (3) :85-89[3] 陈小红:《助词“过”辨析》•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07:22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