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福建平讲戏艺术特征及其价值探析.docx

25页
  • 卖家[上传人]:woxinch****an2018
  • 文档编号:42812177
  • 上传时间:2018-06-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67.13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业论文写作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结课作业福建平讲戏艺术特征及其价值探析福建平讲戏艺术特征及其价值探析姓 名:胡燕婷学 号:15407300211班 级:艺学 1502专 业:艺术设计学I目录目录第 1 章 概述 ..........................................................................................................- 2 -1.1 平讲戏的历史渊源.....................................................................................- 3 -1.2 平讲戏的发展脉络...................................................................................- 4 -1.2.1 萌芽阶段 ...........................................................................................- 4 -1.2.2 发展阶段 ...........................................................................................- 5 -1.2.3 鼎盛阶段 ...........................................................................................- 5 -1.2.4 建国后屏南平讲戏的情况 ..............................................................- 7 -第 2 章 平讲戏剧目情况...........................................................................................102.1 剧目目录........................................................................................................102.2 代表剧目及大纲............................................................................................11第 3 章 平讲戏的艺术特征.......................................................................................143.1 唱腔与乐器....................................................................................................163.2 角色行当与身段科介....................................................................................183.3 特色技艺........................................................................................................193.4 服装与化妆....................................................................................................203.5 舞台与布景....................................................................................................20第 4 章 平讲戏传承现状及价值...............................................................................214.1 平讲戏传承现状............................................................................................214.2 平讲戏现实意义及价值................................................................................21第 5 章 结语.............................................................................................................23《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1 -第第 1 章章 概述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不断进步,人们似乎越来越沉浸、游戏、电视剧,占据了大部分人生活的重心。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被社会被世界忽略这个便是来自于福建的戏剧--平讲戏(图 1-1 所示) 1.1 平讲戏的历史渊源平讲戏的历史渊源平讲戏系闽剧前身之一,是明末清初流行于闽东民间的“驮故事”(也称“肩头棚”)表演艺术演变而成的,形成于清代初期,鼎盛于清咸丰、同治年间;起源于福建屏南,流行于闽东北及福州等广大地区它用当地方言唱,平俗如讲话,因而得此名经调查发现,自清初以来,屏南全县有一百一十五个村庄办过平讲戏从屏南平讲戏的班社发展情况来看,福建平讲戏的发祥地就在屏南龙际平讲班建于康熙年间,前身由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耿军和屏南龙岗寨寨主张良瑞兄弟策划反清复明时引进的“江湖班”逐渐衍成明末平讲戏名旦张志慎,二十岁从艺,三十岁成名,被后人称为平讲戏“一代宗师” ,就是从龙际平讲班出道的图 1-1:平讲戏,图片来源:作者拍摄福建平讲戏艺术特征及其价值探析- 2 -一九八四年,在屏南棠口乡龙源村陆姓老艺人家里,发现了清嘉庆年间该村龙源平讲班遗留下来的两箱戏装,共三十一件,内有生、旦、净、末等角色穿戴的衣裙、莽挂、帽盔等,刺绣精美,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所发现的数量最多、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古戏装。

      东山岗,平讲班,台搭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演过六月四,还有八月三 ”当地传统民间流传的歌谣,可见屏南平讲戏的盛极一时在清光绪末年到民国初期,平讲戏与儒林戏、江湖戏开始结合俗称“三合响” ,形成今日闽剧的雏形儒林戏、江湖戏已不复存在,仅音乐唱腔保留在闽剧里,而平讲戏依然以独立的形式在屏南存留受各种因素制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平讲戏基本停演屏南开始开展平讲戏艺术的抢救挖掘工作,又使平讲戏焕发新的光芒屏南平讲戏已被中国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1.2 平讲戏的发展脉络平讲戏的发展脉络经调查发现,自清初以来,有 115 个村庄办过平讲戏,从屏南平讲戏的班社发展情况来看,可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鼎盛阶段1.2.1 萌芽阶段萌芽阶段自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6)的 130 多年中,是屏南平讲戏的萌芽阶段,当时是处于“官腔”改用方言的改革时期,全县只发现龙氵示上村和图 1-2:富春公园平讲戏活动基地揭牌,图片来源: 作者拍摄《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3 -下村(今际头村) 、九洋谢厝、下大碑以及忠洋、兰溪等村办有平讲戏龙氵示上村平讲班,据际头下村张氏族谱记载和相传,建于康熙初年,该班前身是耿精忠与龙岗寨主张良瑞兄弟策划反清复明时引进来的“江湖班”逐渐衍成。

      该班的名旦张志慎,生于明末崇祯庚辰年(1640 年) ,卒于清康熙丁酉年(1717年) ,他二十岁从艺,三十岁成名,后人称他为平讲戏一代宗师他于清康熙九年(1671 年)迁居龙氵示下村,是际头下村溪头族张氏开基始祖,至今繁养 15代 330 多年 清乾隆十年(1746 年) ,九洋谢厝办有平讲班该村恩贡谢昌朝之子谢天鉴,当时正在攻读诗书,因爱好娱乐,在课余时间经常到祠堂里去看教戏,时间久了就学会唱词道白,戏师傅发现他是个戏剧人才,就想方设法把他强逗入班,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旦角,并能改编剧本,他为平讲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清嘉庆年间的际头下村八家族绅士张旭偃(1733—1802 年) ,他家财豪富,又爱好雅乐,招收一批当地弟子,创办平讲儒家班,培养出一大批平讲戏人材,逢年过节、婚喜寿庆,常演戏庆贺乾隆十六年的知县李应明在招举乡贤耆宾时,特赐“赤松烟霞”匾额一块给予褒奖1.2.2 发展阶段发展阶段自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1 年)的 60 多年中,是屏南平讲戏的发展阶段,由于用方言唱词道白,观众易听易懂,也易学易传,又接近于生活,适应于当时文化落后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县发现有际头、龙源、西村、郑佳山、后峭、石亥窑、白玉、前圪、长坋、古厦、下地、大碑、际下、楼下里、杨厝里、后塘、周佳山、高溪、熙岭、四坪、谢厝、坑里、忠洋、北圪等 20 多个班社。

      龙源村嘉庆初年办的平讲班,至今保藏有两箱 31 件古戏装,登记清单的《交头簿》上写着清嘉庆丙寅十一年(1806 年)的年号该村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 ,又办“吉祥庆”平讲班,还保藏一件领口上写有“清道光二十八年”年号的衤莽袍光绪十五年(1889 年) ,该村的“新玉利”平讲班,曾到福安岩下村演出了《赠宝塔》 、 《赠金钗》 、 《赠宝珠》和《赠宝炉》等九本戏福建平讲戏艺术特征及其价值探析- 4 -龙源村保藏的古戏装样式独特,袖阔襟宽,刺绣精美,是福建省自 1949 年以来所发现的数量最多,并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古戏装,从而证实了我县平讲戏的悠久历史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近年来三次深入熙岭乡四坪村调查发现,四坪村潘姓祖先是于元朝末期从江西宜黄八角井徙迁而来,至今 23 代五百多年历史据该村的平讲戏老艺人潘光渭(生于清宣统三年,即 1911 年) ,于 1984 年 4 月时口述,该村的平讲戏可追溯到“潘光闽班” 他才 10 岁时,潘光闽已是 80 多岁的戏师傅了,正是道光年间屏南平讲戏兴盛时期的艺人继“潘光闽班”的是“潘永万班” ,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 年) ,当时潘光渭才十二三岁,潘永万已经70 多岁。

      继“潘永万班”的是“潘永玉班” ,大约在光绪中期潘永玉后为潘光渭的师傅,潘永玉死后,由潘光渭的父亲潘永玄继任班主(掌班头) ,潘光渭也成为教戏师傅这个代代相传的潘姓平讲班,一直办到 1985 年才停止演出1.2.3 鼎盛阶段鼎盛阶段自清咸丰、同治至民国中期(1861——1931 年)的 70 多年中,是屏南平讲戏的鼎盛阶段,全县发现有谢厝、洹溪、洋头、天涂、山垱、管洋、梅花地、南湾、里汾溪、牛山头、上大碑、龙源、仕洋、山岭、孔源、白凌、安溪、樟岭、七步街、上梨洋、际下、周佳山、四坪、棠口等 63 个班社,仅有十来户人家的东山岗、新竹洋、大坪亭、半村、坂顶、前里坪、木臭兜等小村也办起平讲班,曾有民谣唱道:“东山岗,平讲班,台搭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演过六月四,还有八月三 ” 同治四年(1872 年)七月,屏南平讲戏“枯洋平讲班”曾到寿宁廷家洋村演出《赠宝扇》 、 《赠金钗》 、 《三代荣》等戏光绪四年(1878 年)六月,漈水村(甘漈下村)的“和升平讲戏班”,曾到寿宁县官田洋村忠平王庙为神诞演出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 ,九洋谢厝村的“新合兴”平讲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