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什么是古诗中的“兴寄”.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232588
  • 上传时间:2018-05-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什么是古诗中的“兴寄”作者:牟世金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兴寄”的深浅有无,古人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因此,了解这种特点,对阅读或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古诗的“兴寄”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本文只是简述它的来龙去脉及其重情意、主兴象的基本特征兴寄”也称“寄兴”如沈德潜评阮籍诗:“兴寄无端”(《古诗源》卷六),陈廷焯评贺方回词:“寄兴无端”(《白雨斋词话》);胡应麟既以“寄兴无尽”评《青青河畔草》(《诗薮》内编卷二),又用“兴寄无存”评《柏梁诗》(同上卷三)元稹论诗评诗则多用“寄兴”,如评“沈、宋之不存寄兴”,说自己的诗“稍有寄兴”等(均见《叙诗寄乐天书》)所谓“寄”,就是寄托钟嵘《诗品》评张华的诗“兴托不奇”,也就是“兴寄”平常的意思兴寄”可称为“寄兴”,“兴托”也可称为“托兴”,《诗人玉屑》中就有“托兴”一条此外,如“讽兴”、“托喻”等,也是相近的意思所谓“兴”,原是赋比兴的“兴”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三种写诗方法兴”的写法就是“托事于物”(郑众《周礼》注引),或“托物兴词”(朱熹《晦诗侍2说》)。

      寄托于某种事物以表达感情的“兴”,也就是“兴寄”或“兴托”兴”字的含意是“起”,诗人所兴起的是情,所以,《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有的便直接说:“兴者,情也”(《二南密旨》)只是这种情是诗人触发外物而兴起,又寄托于物而表达出来的由上述可见,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兴”或“兴寄”是一种历史的概念,它在我国古代漫长的诗歌史上,还不断有所丰富和发展《诗经》民歌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这是文学史家所公认的;加以汉人尊为五经之一,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典,更增强了它在古代文学中的权威性,汉魏以后,每当文学创作出现浮华艳丽的严重倾向时,评论家乡强调《诗经》的优良传统以反对过分地追逐形式兴诗的托物起情,便逐渐受到诗人和评论家的重视,并越来越突出其“起情”的意义刘勰论比兴,就批评汉代文人“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他第一次明确区分比、兴的小大轻重,认为诗歌创作抛弃了更重要的兴,就远不如周代诗人的《诗经》了钟嵘评张华“兴托下奇”,就因他的诗“其体华艳”,“务为妍冶”到陈子昂提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修竹篇序》)也是为反对“彩丽竞繁”,希望恢复“风雅”的传统而强调“兴寄”的其后,如李白一方面声3称“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一方面强调“兴寄深微”(《本事诗》);直到明人许学夷所论“汉魏五言、深于兴寄,盖风人之亚也”(《诗源辨体》)等,无不是从发扬《诗经》优良传统的要求来讲“兴寄”的兴寄”的这种发展过程中,虽然始终没有离开“兴”的本义,却逐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不仅仅是一种“托事于物”的写诗方法了,而更侧重于用这种表现方法所寄托或兴起的情兴寄”逐渐形成和“彩丽竞繁”、“其体华艳”的相对概念,用以指对诗歌应具有充实而有意义的思想内容的要求这和整个“比兴”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一致的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论:“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过矣;索其凤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憧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从白居易在同文中称自己有关“美刺兴比”的诗为“新乐府”,元稹在《进诗状》中称自己的乐府诗“稍存寄兴”,可知“比兴”和“兴寄”的要求是相近的这种“比兴”或:“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了。

      用这样的要求来衡量齐梁时期的诗作,自然是“兴寄都绝”唐宋以后,诗词的“兴寄”受到诗人们更大的重视除上举明人胡应麟、许学夷等多次用“兴寄”的深浅来评论诗歌的优劣外,到了清代,甚至认为“文无比兴,非诗之体也”(冯4班《钝吟杂录》);“伊古词章,不外比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没有比兴就不成其为诗,以至一切文学作品,无不是用比兴写成的,这就把比兴的地位提得更高了比和兴的共同特点都是托物寓情唐宋以后“比兴”连用,就往往指托物寓情的共同要求清代诗人不仅认识到托物寓情的普遍意义,且不满足于一般的寄托,如陈延焯所论:“托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深矣厚矣,而喻可专指,义可强附,亦不足以言兴《白雨斋词话》卷六)不仅要有深厚的寄托,还要有广泛的意义而不专指某一具体内容,情与物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勉强的比附,才算得“兴”这样的“兴”,就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创作了古代对“兴寄”的要求,这又是一大发展兴寄”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古代写诗或评诗的重要要求,并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是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兴”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从《诗经》的实际创作经验中总结出来,又为历代诗人的创作实践不断丰富起来的。

      这样,它就符合诗歌艺术的基本规律诗以言志”,诗歌必然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而写,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诗是不存在的但不借助于一定事物、不通过具体的形象而直陈其情,也不成其为诗,至少不是好诗托物寓情正是“兴寄”的基本特点,它能受到历代诗人的普遍重视,并不断有所丰富,就是这个原因5“兴”的含意古来虽有种种不同解说,但如“触物起情”、“借物兴情”、“托物寓情”等,大多不能离开“物”的作用,这个“物”,就指事物的形象,所以,“兴”和“象”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古代诗人对“兴”的重视,正因为诗人抒情言志必须通过一定的形象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熙载举以为例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艺概·诗概》)仅仅说“春往冬来”,的确毫无诗味,甚至不成其为诗运用“兴寄”的托物寓情则不只是为了有诗意诗味,还在发挥诗的更大作用古代诗词,篇幅短小的甚多,怎样才能使有限的篇幅,容纳丰富而深厚的内容?主要就靠“兴寄”《诗人玉屑·讽兴》中举到王安石一诗为例:“黄雀有头颅,长行万里余想因君出守,暂得免苞苴此诗乃“送吕望之赴临江”,因其出守临江,使黄雀敢于远飞而无遭捕杀之虑,这确能说明很多问题。

      所以《玉屑》析云:“诗才二十字耳,崇仁爱,抑奔竞,皆具焉何以多为!能行此言,则虐生类以饱口腹,刻疲民以肥权势者寡矣这里有歌颂,有批判,确是思深意广这种“寄兴”之妙,就是充分发挥了形象的作用钟嵘《诗品》释“兴”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这话发展成古代诗话中的名言:“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实,能发挥“有余”或“无穷”作用的主要是形象,所以,“深得文理”6的刘勰在《物色》篇提出:“物色尽而情有余物色”就是事物的形象,上举王待就是借“黄雀”这个形象而“情有余”的古人常讲意在言外,也就是借助形象而产生的象外之意如《六一诗话》引梅圣俞所举诗例:“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诗人并不直言旅途的愁苦,但他们描绘的形象不仅表明了愁苦,且生动地再现了途中早早晚晚的愁苦之状,它比直言愁苦更为感人这种可贵的经验,古人曾做过许多总结如李东阳《麓堂诗活》所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这段话可以作为本文的小结,它具体说明了:“兴寄”的特点和作用。

      直质的陈述,只能是言尽意止,没有感人的力量必须把感情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这种形象中受到感染,才能产生意味无穷的作用细心体味我国古代诗词,不仅会发现这样的作品是很多的,也有助于领略其独特的艺术趣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