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表.doc
6页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表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三万里河”指的是________,“五千仞岳”指的是_______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_____和很______[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比[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4]如果把本诗第三句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类文阅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沙场秋点兵”中“秋”的表达作用是( )A. 给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B. 渲染了秋天凉快的感觉C. 一个“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2]“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是什么事? ( )A. 统一国家的大业 B. 天下正在发生的大事 C. 国家的战事[3]“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A. 哀叹年华老去的悲凉心情B.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C. 慨叹岁月无情、青春不在的失落[4]这两首词的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 )A.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风格是婉约的,后者是豪放的B.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风格是豪放的,后者是婉约的C. 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风格,只是后者稍微婉约一点[5]这两首词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第一首词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词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B. 第一首词第一首词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第二首词则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生活的喜爱和向往C. 第一首词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第二首词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 阅读理解山 行(唐)杜 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理解下列词语寒山:________________ 径:________________坐:___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诗句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远”和“斜”两个字分别写出了山路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作者按照由________及________的顺序,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还学过杜牧的哪首诗?请写出其中两句5. 阅读下面的边塞诗完成练习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①不顾身,_________犹是春闺④梦里人注释)①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②貂锦:这里指装备精良的将士③无定河:在陕西北部④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1]补全古诗[2]从第一、二句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_____________的精神6. 试一试1.两首写“水”的诗,比较各自怎样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本是无情物,诗人为什么能把它写得有情有义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拓展阅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宋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②,少壮工夫老始成③纸上得来终觉浅④,绝知此事要躬行⑤注释)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1]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2]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练习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其二)半亩方塘一鉴开, 昨夜江边春水生,天光云影共徘徊 蒙冲巨舰一毛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将诗句补充完整[2]这两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这两首诗描绘其“______”的感受,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_____________的现象,比喻_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______________,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9. 古诗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1]解释下列词语将晓:_________ 河:________摩天:________ 泪尽:_______[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B.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D.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3]如果把本诗第三句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阅读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诗的前两句写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句写所闻:________(均用诗中词语回答)[2]“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手法[3]“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远上”和“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试做分析[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杨柳”指《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C.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11. 课内阅读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1]将古诗内容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元:_______ 九州:_______[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爱国诗人_______,这首诗是他在临终前写给_______的,交代的事情是__________,表达作者________的感情[4]写出两句爱国的诗句12. 课内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______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 [3]诗中一、二两句描绘了___________,以白描的手法写出 ___________ 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___________[4]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漫步古今,阅读与感悟材料一:《舟过实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材料二:《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材料三:《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材料一至材料三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都表现了儿童________的生活四字短语)[2]翻译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3]选做题(二选一) A.“张伞使风”“放纸鸢”“追黄蝶”是古代儿童快乐生活的写照,你有类似快乐经历吗?请模仿古诗写两句七言诗句展示 ________ , ________B.如果你没有类似的快乐经历,请说出你的感受、想法和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