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启示.docx
17页策论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汉代以来,中国开始有“贤良对策”制度,到唐宋与科举制度合流,形成了更完善的“制科”制度,考试内容主要是策论策论分为“论”与“策”两种文体,前者偏重理性分析,后者重在具体建议讨论的有历史人物和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国家政策等从文体特征看,策论比记、序、传、书等更接近今天的高考议论文写作 古代的策论涉及范畴较广,如针对经典著作的《诗论》《易论》,针对朝代的《商论》《唐论》,针对历史人物的《韩愈论》《秦始皇帝论》,针对某一主题的《说仁》《防边论》等,都是较为宏大开阔的话题,显示的是考生的社会视野、襟怀抱负,乃至治国安邦之策 今天的高考主要是选拔建设国家的各类人才,除了学习专业技术,也需要考生思考时代召唤、自身价值等话题高考议论文写作,越来越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强调学生在伟大时代中肩负的责任如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中获得精神滋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做“有为”青年全国新高考I卷则针对毛泽东1917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要求考生针对“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段话,对“强弱转化”的话题进行思考,包括如何在这个时代锤炼自己、如何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强弱竞争等 这类对国家和民族重大问题进行思考的试题在古代的策论中很常见,如《政理之要在广言路》《富国策》《安民策》《魏武帝论》《食货论》等重要的是,这些策论有不少是一流作家在写作盛年体现其最高水平的尽心竭力之作,对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结合典范策论作品的行文思路,考察文章的论证过程,为高考议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策论的多重立意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我们以当前试题的设计模式,“以今律古”,模拟设计古代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陈述诸侯罪过,请求削减各诸侯王封地,加强中央集权景帝听取意见,下达削藩令诸侯哗然,憎恨晁错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私下献计说,吴楚七国造反,目的在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
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不久,大臣联名上书,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晁错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穿着朝服经过长安东市时被腰斩 请结合材料,以“晁错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晁错事件是个争议极大的历史事件,作为策论的试题,为写作者提供了足够的讨论空间我们今天的议论文命题,一般也会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事件,同时又能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折射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还能见出学生的情怀和担当,因此以重要史实为论述对象的文章,其立意的丰富性可以最大限度打开考生的视野 晁错事件涉及多重话题,如皇帝与忠臣关系、皇帝与藩属关系、权臣与权臣关系、个人恩怨与国家安全关系、为国尽忠与谋略施展关系、事件解决与道理是非关系等 对于这个问题,历代作家也各有自己的看法司马迁认为晁错被杀是咎由自取;桓谭感叹君臣之间坚不可摧的信任,同情晁错的被枉杀;班固为晁错未得善终而感到悲哀;苏轼认为晁错缺乏舍身的勇气;李贽认为晁错善谋国而不善谋身 以上种种,有的同情,有的批判,有的哀叹;有的就事论事,有的拓展开去,由个别人的遭际想到某一类人的命运这就是审题立意的丰富性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个人当下的境遇、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各不相同,观点可能异彩纷呈。
这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针对同一件事,分析和思考的角度也完全存在同质化的可能只有高明的策论作者、史传作者和史论作者,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思考的别致,针对当下的现实问题借题发挥,才会对同一史事产生差异极大的观点,这为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提供了借鉴当然,思路的开阔和立意的深刻主要依赖作者的见识,但我们至少可以借助典范的策论,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考路径: (1)我们可以针对人物/事件本身立论,也可从人物/事件与相关人物/事件的关系的角度立论,还可以针对特定人物/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而不要仅仅盯住一端不及其余 (2)我们可以正面肯定材料中提出的事件/人物/现象,也可以否定之;可以赞美有加,也可以质疑反驳铁定的历史事实尚且有这么丰富复杂的判断和评价,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观点/现象,我们更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去质疑问难、考察辨析 以这样的思路来看202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我们会脑洞大开 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学习先贤的策论、史论的立意方法,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第一,认同书法中“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从描红的模拟走向真实的人生”等观点漫画中的书法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某些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演绎据此写我们如何与人相处 第二,反对书法里蕴含的观点为什么要藏而不露,人完全可以出名趁早,完全可以鲜明地表露自己的主张,可以才情外现、张扬个性;即使偏激又何妨,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部分偏激比四平八稳不偏不倚更具创造的动能 第三,允许特例一般人学书法和学做人从“描红”“临帖”开始,没问题;但也要允许一些天才独出的人飞扬跋扈,不然“描红”之后多是平庸 第四,另辟蹊径,延伸开去前面一撇一捺是讲规矩,“描红”是指付诸实践,还可以从“知易行难”的角度立论,思考知与行的问题 高考作文试题中呈现的材料(或是事件/现象、名言/典故,或是文字、漫画),一般都具有多层意义,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我们在确定自己的立意时,可以学习古人这种天风浩荡式的思维 二、策论的论证结构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有了准确、新颖的立意,如何将观点令人信服、有层次地展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文以苏轼的《晁错论》为例,展开讨论 《晁错论》指出: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晁错自身——苏轼的策论不少属于翻案文章,发人之所未发,启人之所未思。
晁错尽忠为汉”“忠而受祸”,对此,人多悲叹,苏轼却翻空出奇这个观点是怎样展开的呢? 苏轼首先指出,只有君子豪杰,才能为国家安定挺身而出,以成就伟业如果揭示了国家隐藏的祸患,就要有能力去平息,绝对不能在挑明了祸患之后逃避,让别人去承担平定祸患的责任,不然灾难最后就会集中到自己身上苏轼认为晁错是君子豪杰,能发现承平盛世隐藏的不测之忧;但晁错发现了问题,自己却逃避了问题,这是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这一点启示我们:开篇可以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但要有简单的分析过程,而不能太突兀地呈现,要让读者初步认识、了解你的观点,至于读者是否接受,要靠下文富有逻辑的推理和论证 亮出观点之后,文章先出现了承上启下的金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上承前段指出的君子豪杰当有超世之才,见人之所不见;开启下文,君子豪杰还要有控制事态发展的坚忍不拔之志这一点启示我们:凝练、醒目的句子,能凸显文章的肌理脉络,在结构上能承上启下,在说理上能证实论点、让人回味提醒:金句要扣紧论点,要起画龙点睛作用珍珠项链戴在猪脖子上也是不好看的 紧接着举出例证:从前大禹治水,工程尚未完成,大禹就预见到可能有决堤、漫堤等祸患发生,因此祸患真的发生时就不会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
这个正面例证暗示了晁错失败的原因:捅了马蜂窝,却没有收拾乱局的能耐,所以自己陷入灾难,最后被漩涡吞噬因此,要有预见能力,更要有为自己预见的灾难提前准备预案的能力这一点启示我们:例证对事件的概述要简洁,分析要对准中心论点从大禹治水中得出的观点有许多条,苏轼需要证明的是“预见未曾来到的危险的能力很重要,处置危险的能力更重要”这一论点,所以分析过程必须围绕文章的主旨展开,主旨与例证之间不能有片刻的游离和漂移 再讨论史实本身七国当时很强大,威胁了汉室,突然削弱它,肯定不是一件易事晁错应能预见削藩会引发叛乱,并控制吴楚等国,为天下人抵挡大难,可他居然想让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自己是引发祸乱的主谋,却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将最危险的事留给皇帝,晁错此举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吗?这一点启示我们:在论证展开和推进的过程中,要一直围绕“你惹的麻烦,你得自己去平息”这一核心观点展开分析某种现象导致的结果,从而揭示所持观点产生的背景、原因(因果论证),使观点更易被人理解、接受 文章紧接着指出,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因为晁错建议皇帝御驾亲征,让皇帝不好反对又勉为其难,这正好给了袁盎趁机除掉他的机会。
再从反面提出假设:晁错如果豁出性命去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袁盎再有本领,也无法离间他们君臣关系这一点启示我们:论证过程除了运用引证(金句)、例证(大禹)、深入分析(因果论证)等方法之外,还可以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参见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第86页),即有人认为是袁盎进谗言让晁错丢了性命,苏轼在此驳斥了这种可能,使得论证更加严密,更加无懈可击,增强了论证的逻辑力量 文章最后强调,豪杰君子想要成就功业,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晁错企图保全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这是重申观点,与篇首相呼应这一点启示我们:论述者对自己所持观点必须“从一而终”,在篇首通过简单分析提出观点,读者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趋向,却未必接受其观点,不要紧;在接下来的例证、因果论证,特别是引入虚拟论敌的论证过程中,作者的观点渐次明晰、坚定起来,消除了可能的逻辑漏洞,观点就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即使读者最后未必完全接受作者的观点,至少也能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推理和论证过程,清楚地发现作者考虑不周之处,从而去质疑、补充、辩驳,使观点更趋向完善这样的写作和阅读,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理性精神的洗礼。
综上,《晁错论》的论证过程如下页图1所示无论是观点的翻新出奇还是论证的逐层深入,这篇策论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模仿之处我们且将这种论证结构运用到2021年浙江高考卷写作试题中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道题隐藏一个判断:“得与失是起点、终点还是过程?” 假如确定这道题的立意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论证结构: 初步提出观点:得与失只是起点,因为漫长的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事件组成,每个事件都有它的得或失,任何一件事的得与失,都是下一件事得与失的起点 论证过程: ①引证唐代诗人薛莹《十日菊》中说“得失片时痛,荣枯一岁伤”,得失必然带来欣喜和痛楚,但是面对长长的一生,这都是短暂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