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知识沟”理论简论.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61706384
  • 上传时间:2022-10-3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89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研班-知沟理论文稿"知识沟”(knowledge gap)理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知识沟”(knowledge gap)理论随着媒体的出现,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到了大众传播阶段大众传播深刻地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它打破了特权阶级对于知识的垄断,使 得知识不再是稀缺的资源传统观念认为,大众传播正在消弭不同阶层之间的知 识差距,重塑社会的平等,然而现实果真如此吗?1.“知识沟”理论提出背景在60时年代的美国,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呼声不断高涨,其背景之一 就是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目也 就是说富裕儿童在上学之前就接受了较好的学龄前教育,而那些贫困儿童因为家 境困难,既没有钱购买启蒙读物也没有钱聘任家庭教师,进入小学后,两者在学 习能力和成绩上体现了明显的差距有关研究表明,这种差异随年纪的上升而逐 渐扩大,并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两级分化这种现象 是由不平等的经济结构造成的,而种族主义者却把它归结为人种素质问题这样,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 过大众传播和其它手段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制作一 部题为《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

      利用普及率 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制作这部系列片的重要意 图然而实际的播放的结果却显示,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是失败的,因为对节目 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儿童以缓解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这部系列片, 实际结果是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这种情况说明,在现代社会,尽管大众传播 将同样的知识或信息传达到每个家庭和社会角落,但是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却并 非如此简单2・“知识沟”理论的提出以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为主的“明尼苏达小组”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 “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勺主要负责人蒂奇 纳(P. J. Tichenor)是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教授,多诺林( G .A .Donohue)是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奥利娅(C . N . Olien)是明尼苏达 大学社会学系助教这三位学者因多次合作,并同在明尼苏达大学,故被称为“明 尼苏达”小组明尼苏达小组首次正式提出“知沟理论”假设,从而开了世界范 围内大众传播“知沟”现象研究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小组就“知沟” 假设持续发表了多篇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主要特点为,从宏观社会结构视 野分析“知沟”现象。

      美国学者蒂奇纳等人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 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 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知识量 知识量(图1知识沟假说)(图2上限效果假说)图1是A.M.松伯格为“知沟”假说绘制的模式图图中横轴表示时间推移, 纵轴表示获得信息的知识量的变化该图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 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低者都带来经济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 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2.1 “知识沟”的定义:“知识沟”是指由大众传播所带来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知识差距也就是 说,在大众传播的环境下,穷人和富人都将从大众传播中获益,但是他们对 于知识吸收的速度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他们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2. 2 “知识沟”理论的两种表述方式(蒂奇纳):1•使用时间(Over time):在一段时间内,当媒介已经对某个话题做过大量 宣传之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2. 定点时间(At a given point in timb: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 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 关性。

      这两种表述即是说,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比教育程度低的人能够更快地吸收 知识,同时也表现得更有兴趣2.3 “知识沟”存在的原因(蒂奇纳):1. 传播技能不同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 阅读、理解、记忆等)相对较好2•知识储备不同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基于所受的教育,可能对某个问题早有 了解3•社会交往不同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相对来说有更多的社会交往,交往层次 咼,获取知识机会大4. 选择性心理机制发挥作用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信息,从而导致对信息的兴趣降低5. 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是高学历阶层无论那个方面,社会经济地位 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地位,这是造成“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批判:上述的分析,很好地论证了“知识沟”存在的原因,但在论证中,蒂 奇纳等人把社会经济状况好和教育程度高划上了等号,忽略了社会经济状况差而 具有高学历的变数;以及为社会大众为服务的媒介通俗化的另一变数这使得“知 识沟”理论过于绝对而不够完善3.相反观点:“上限效果"(ceiling effect)理论1977年,艾蒂玛和克莱因提出相反观点“上限效果”理论。

      他们认为:个人对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而是达到一个“上限”后就会慢下来,甚至停 下来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获得知识的速度快,但“上限”来得也早;而社会经 济状况差的人获得知识的速度慢,但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上限”赶上前者 这意味着,大众传播并不会扩大“知识沟”或者说“知识沟”的存在是暂时的, 最终人们获得的知识将是一样的如图2)“上限理论”的三条论据:(1) .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大众媒介传播的是一般知识,而非高深的学问,无论经济地位如何,人们都不可能从中获得超出一般范畴的知 识;(2) .受众本身具有“上限”:获取知识快的人感到自己获得足够的知识后,会自动减慢或停止追求知识;(3) .现有知识已达到“上限”:如果个人的知识超出大众传播的程度,就会转而寻求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批判:一些学者认为,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追求某种特定的知识的过程中,这 个“上限”可能是存在的但在一个人一生追求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这个“上限” 是否存在还是一个问题如果“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 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话,那么,“上限效果” 理论正从反面说明了“知沟”、“信息沟”理论的正确性。

      4•“知识沟”理论的修订:(1) .大众传播有时会扩大“知识沟”,而有时会缩小,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知识沟”缩小的证据同样来自对《芝麻街》分析所得出的数据278 图示)在经常收看该节目的孩子,富裕儿童和贫困儿童的进步得分呈缩 小趋势这也就是说,如果经济状况差的人有寻求知识的强烈意愿时, “知识沟”不仅不会扩大,还会缩小这里起作用的是个人的努力,似 乎可以看到,如果个体有充分的求知欲望,便可以弥补其经济状况差所 带来的劣势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推翻原有的理论2) .“知识沟”不仅局限于社会经济状况不同的人群之间,还存在于对政治的兴趣不同,以及年龄不同的人群之间后续的研究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它不仅表现在贫富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 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以及文化之间这些或许是蒂奇纳最锄 提出“知识沟”理论所忽略的一个方面3) •不同的媒介对于“知识沟”的作用是不同的和电视相比,印刷媒介更 可能扩大“知识沟”,而以电脑为基础的新媒介也可能扩大“知识沟” 我们认为,这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硬件的购得成本;理解的难易程度; 获取信息的习惯。

      也就是说,那些硬件价格便宜,信息传播的符号容易理解, 而且符合大众获取信息习惯的媒介往往有助于抑制、甚至是缩小“知识沟”5■“知识沟”理论的演变:知识沟(knowledge gap)f 信息沟(informationgap)f 传播效果沟(communication effects gap)f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5.1 “信息沟” :1974年,由卡茨曼提出,它可以说“知识沟”理论的放大,试图回答信息社会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即: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社会矛盾问题该理论从新传播技术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如下观点:第一,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增加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的接触量,这对 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第二,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并不都有是均等 的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枵获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信息水准较低或获取信 息能力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其理由有四点:1、 传播新技术的早期会带给那些传播活动活跃、信息积蓄量大的社会群体2、 接触和使用新媒介技术和传播内容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这对现有获取 信息能力较弱的人是不利的。

      3、 采用传播新技术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和其他相关资源,而现实社会中, 人们的经济条件是不同的,资源的分配是不均等的4、 受众现有信息水准的程度与他们采用新媒介技术的积极性成正比,主观 因素也决定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处于有利地位第三,电脑等机器处理和积蓄信息的能力要比人的能力强大得多,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使用、熟练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传媒,能够比其他人拥有更大的信 息优势第四,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升级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很可能是,“老 的信息沟”还未填平,而“新的信息沟”又出现了这种情况,在新媒介的使用 过程中尤其明显理论影响:蒂奇纳提出的“知沟”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揭示出造成“知沟”的根源 在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不同卡茨曼提出的“信息沟”理论,实际上可以 把它理解为是“知沟”的一个扩展如果说“知沟” “信息沟”理论的重点在于 揭示“知沟”、“信息沟”问题的存在及其原因的分析,那么后来这两个理论在应 用领域的两个研究方向(即新媒介的普及过程,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其 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的对策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值得肯定的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知沟、信息沟的存在是一个 事实,它不仅表现在贫富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 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以及文化之间。

      这些或许是蒂奇纳和卡茨曼在分析 “知沟”、“信息沟”的原因时所忽略的一个方面5.2"传播效果沟” :1976年罗杰斯提出,他认为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沟,不仅是纯粹的知识差距,还包括人的态度及外在行为上的差距5.3[字鸿沟” :1995年,美国商业部发表《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报告,正式提出“数字鸿沟”的概念国际电信联盟2002年对“数字鸿沟”下的定 义是:“由于贫穷、教育设施中缺乏现代化技术以及由于文盲而形成的贫穷 国家与富裕国家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新技术方面的不平等在该定义中,除了对国家、贫富等因素考量之外, 还将教育程度、年龄差异、居住地区等因素也纳入了数字鸿沟的分析框架 中在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将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区别为“数字鸿沟ABCD” 四个方面:A(access)指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B(basic skills)指数字化时代 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C(content)指网上内容;D(desire)指个人上网的动机、 兴趣1994年以来美国商业部所属统计局已经做出了四次大范围的调查,其中 2000年8月的一次调查表明,青年与老年之间的“数码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