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文学概括复习大纲(下).doc
7页五、19 世纪文学 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大诗人是布莱克这个靠镌版谋生的手工匠人是法国革命的热烈的拥护者,但又反对它的哲学基础理性主义,所写的诗也大异于 18 世纪的优雅含蓄, 而着重想象力和神启式的宗教感,初期的《天真之歌》(1789)写得纯真,《经验之歌》(1794)写得沉痛;后来诗风一变,转而写作篇幅巨大的长诗如《四天神》(1804),其中有一套独特的象征和神话系统 大学生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却经历了另一种变化,即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两人的诗歌合集,题名《抒情歌谣集》,于 1798 年出版两年后再版,华兹华斯加了一个长序,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主张诗人 “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 ,而反对以 18 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 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 ”,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这一理论有足够的实践作为支持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他的十四行诗雄奇 ,他的《序曲》(1805) 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 “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
柯尔律治另有特长他的《古舟子咏》(1798)借用了一个充满了奇幻之美的航海故事,探索了罪和赎罪的问题;他的短诗《忽必烈□》(1816) 发掘了诗的音乐美和人心的联想作用;他的理论著作《文学传记》(1817)吸收了德国哲学家谢林的论点,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尤其是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使他成为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敏锐的理论家之一 然而这两人的诗才在短期的闪耀之后相继熄灭了,另一代诗人在 1815 年左右起来,把浪漫主义诗歌带进了更广阔的境界拜伦、雪莱、济慈三人各有特色,但是都忠于法国革命的理想拜伦是出于对暴政的反感,雪莱是着眼于未来的理想社会,济慈是由于憎恨这个使“青年脸色苍白、骨瘦如鬼” 的残酷世界在艺术上 ,他们都有重大的创新拜伦在他的杰作《唐璜》(1818~1823)里一反欧洲旧传说,把主人公从纨 □子弟转变成热血青年, 让他两度横越欧陆,通过他的眼睛见证了又评论了广阔的欧洲现实,而作者在本诗里对于口语体的运用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拜伦诗如其人,始终为自由而斗争,产生了超越英国和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上的重大影响雪莱的抒情诗情思专注而意境高远, 《西风颂》(1819)鼓舞了当时和后世的革命志士;他的哲理诗探讨人类解放和理想的男女关系等重大问题,以议论入诗而诗句依然绚烂多采;他有志于复兴希腊式的诗剧,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20)里他师法埃斯库罗斯而又不取其懦弱,重申人的复兴的胜利,诗句挺拔,取得了辉煌成就。
而济慈,这个英年夭折的天才,在 1819 年一年之内,写出了他几乎全部最重要的诗篇: 《心灵 》 、 《夜莺》 、 《希腊古瓮》 、 《秋颂》 、 《许佩里翁》,每一篇都使人感染到年轻诗人是怎样不知疲倦地追求着美,然而这却只使他更憬然于当时英国无处不见的丑,使他明白“只有那些把世界的苦难当作苦难,而且苦难使他们不能安息的人” 才能达到艺术巅峰正是这对于“世界的苦难 ”所感到的切肤之痛使得济慈的诗篇不仅瑰丽,而且深刻 这一时期诗歌还有司各特、克莱普、莫尔、坎贝尔、胡德等人的作品,总的成就是惊人的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去世以后,没有另外一个时期有这样多的第一流诗人,创作了这样大量的为后世所珍视的第一流作品 浪漫主义也有著名的散文作家,如哈兹里特和兰姆,前者的《时代的精神》 (1825)是精辟的文论;后者的《 伊利亚随笔集》(1823) 以其风趣、典雅得到了英国和世界无数读者的欣赏此外还有《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1821)的作者德•昆西 ,《幻想的对话》(1824~1848) 的作者兰道尔,都讲究风格, 喜作“美文”德•昆西还运用词句的音韵,试图在散文中造成诗的效果与之成为对照的是平民政治家科贝特所写的《骑马乡行记》(1830),结合对民生疾苦的观察和美好山水的感兴,表明朴实有力的平易散文仍在发展。
散文的更大成就见于小说原来以写诗出名的司各特从 1814 年起写了 27 部长篇历史小说,用雄迈的文笔再现了苏格兰、英格兰和欧洲历史上的一些有突出意义的事件,包括人民起义、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和近代国家在反封建的斗争中的建立,展示了历史的进程,刻划了众多的英雄人物,留下了《威弗利》(1814)、 《罗布• 罗伊》(1817)、 《米德洛西恩的监狱》(1818) 、 《艾凡赫》(1819)等名著,不仅创建了一个新的小说部门,而且对英、法、德、意、俄、美等国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影响同样有影响的,特别在英语国家的读者当中,是女作家奥斯丁她一共写了 6 部小说, 都以乡下绅士家女儿的婚姻为主题,用笔细腻而略带嘲讽,写出了真爱情的可贵,伪善的可笑,创造了一类有见地、有个性的新的青年妇女典型,而小说结构匀称,组织紧密, 《傲慢与偏见》(1813)与《爱玛》(1815) 尤为精心之作小说在 19 世纪 40 至 50 年代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是英国国内阶级斗争激化的时期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运动即宪章运动” 带来了宪章派文学同时科学技术在加快发展,达尔文的划时代的进化论给了传统信仰以猛烈冲击。
在宗教界内部,出现了围绕“牛津运动” 的论争在政界和舆论界,围绕谷物法和 “英国现状”问题展开了时间更长的论争论争锻炼了散文正是在这个多事之秋,散文文学成果累累,卡莱尔的《法国革命》(1837)和《过去和现在》 (1843)、麦考莱的《英国史》(1849~1861) 、罗斯金的《威尼斯之石》(1851 ~1853)、穆勒的《论自由》(1859)等便是明证读者层也在急剧扩大;不少新刊物问世,开始了逐期连载长篇作品的作法 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使小说作者更加关心社会上的重大问题狄更斯最初用幽默风趣的笔触写了《匹克威克外传》(1837) ,使人们感染到他的乐观主义;而不过两年,他就在《奥列佛•特维斯特》(1838) 里写孤儿的苦难和伦敦贼窟的黑暗;进入 40 年代,他又写了一系列小说揭发崇拜金钱的罪恶后果,其中《董贝父子》(1848)尤为深刻; 《大卫• 科波菲尔》(1850)是一部充满人世沧桑之感的成熟作品;接着而来的《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与《小杜丽 》(1857 )则更见阴郁; 《双城记》(1859)强烈地谴责了法国贵族的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民采取暴烈行动的戒惧;60 年代的《远大前程》(1861)写的是前程渺茫,而《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则用巨大的垃圾堆来作英国社会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更多使用和对于小说结构的注意是他后期小说的特点,表示了他在小说艺术上的发展;然而他最吸引读者的依然是他一贯保持的优点,即真实的细节与诗意的气氛的结合,幽默、风趣与悲剧性的基本人生处境的结合,具体情节与深远的社会意义的结合这些结合 ,加上他对于语言的莎士比亚式的运用,使狄更斯的小说不仅内容丰富、深刻,而且以其艺术上的创新对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同样关心社会问题但在范围与写法上不同于狄更斯的还有一大批别的作家萨克雷的《名利场》(1847~ 1848)是另一部有长远吸引力的巨著 ,用文雅的笔法讽刺了上层社会的贪婪和欺诈,而他的《亨利•埃斯蒙德》(1852) 则发扬了英国历史小说的优良传统1847 至 1848 年间是英国小说的“奇迹年”:除了狄更斯的《董贝父子》和萨克雷的《名利场》外,还出版了夏洛蒂•勃朗特的 《简• 爱》,埃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 》更多女作家的出现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而她们各有特长: 盖斯凯尔夫人用同情的笔调写工人斗争;勃朗特姊妹一个把倔强、有个性的家庭女教师放在小说的中心,让她对有钱的小姐们发出抗议的声音;另一个则用炽热的情感写爱与恨的故事,以荒凉的约克郡的野地为背景,情节中充满 40 年代特有的严厉性。
稍后,另一个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写了一系列剖析伦理问题的小说,其中充满田野景色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是一动人的悲剧,而她的晚年作品《米德尔马奇》 (1871~1872)则又以缺乏爱情的痛苦的婚姻生活为中心,细致、深入地描写了一整个小市镇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此外,这一时期里还有迪斯雷利写贫富对立的两个英国的社会小说,里德和金斯利写为社会改革服务的揭露小说,特罗洛普写小镇故事和以内阁和议会为中心的政治小说,科林斯写对狄更斯也产生了影响的侦探小说,都留下了出色作品 进入 19 世纪的后 30 年,英国小说依然活力不衰,题材范围继续扩大梅瑞狄斯的《利己主义者》(1879)细致地分析了英国绅士在婚姻问题上的虚妄的自信,而他的《维托利亚》(1867)和《克劳斯威的黛安娜》(1885) 又描绘了一类参与政治斗争的新女性;劳瑟福德在《皮市巷的革命》(1887)里写相信“异议派”教义的手工业者,勃特勒在《众生之路》(1903)里写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冰冷无爱的家庭生活,威廉•莫里斯在《 梦见约翰• 保尔》(1888)里怀念举行 1381 年起义的壮士,又在《乌有乡消息》(1891) 里描绘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吉卜林写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活动的小说和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也是 19 世纪末年的产物小说的艺术性也有新发展:梅瑞狄斯的文采,勃特勒的犀利,莫里斯的用古朴以求新鲜,吉卜林的活泼和嘲讽, 都使英国小说更加丰富多采更向前看则十分讲究小说艺术的美国人亨利•詹姆斯和波兰人康拉德已在向英国文坛叩门然而这一时期的大小说家则是诗人哈代他集中写多塞特郡的农村人物,他们生活简朴而感情强烈,小说的主人公们都受命运的捉弄,他们灵魂的善良、纯洁更加反衬出“不朽者之主管 ”的冷漠和残酷哈代的一系列使人喜爱又深思的小说,如《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 、《卡斯特桥市长》(1886) 、《德伯家的苔丝 》(1891) 、《无名的裘德 》(1896),是 19 世纪英国小说的最后的一批优秀成果,它们成功地使农村的土壤气息、诗样的温情和严峻的宇宙观相结合 总起来说,19 世纪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使英国小说登上了新的峰巅它的现实主义深化了,它的艺术更加精粹;它是典型英国的,而又对世界文学投下了它的深远的影响 诗歌也在继续发展浪漫主义余波不息,济慈与雪莱的影响尤著19 世纪中叶的英国诗坛,出现了丁尼生与布朗宁双峰并峙的局面。
丁尼生一生致力于提高诗的艺术,技巧圆熟,抒情、叙事皆精,长诗《悼念》(1850)深刻地写出了诗人面对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时所感到的信仰危机,虽然最后重申了上帝之道,其动人处则在表达怀疑与不安的段落布朗宁在题材和技巧上进行了多种试验,短诗、长篇都有优秀作品;他特别长于用口语化的词句描绘人物的内心,写了一系列“戏剧性独白” ,跌宕生动,为其最成功的创作此外阿诺德力图以古典主义的含蓄纠正浪漫派的恣肆,他青年时写了一些好诗,但后来转向文艺和思想评论,另有重大建树这时也出现了一个“先拉斐尔兄弟会” 的流派,他们认为当时艺术萎靡板滞,应该回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的素朴真纯,在诗歌方面以罗塞蒂的《神女》(1850)为代表作;其妹克里斯蒂娜• 罗塞蒂也写了清新、哀惋的抒情诗,其特点是富于宗教感另一个重要诗人斯温伯恩则歌颂民主主义和男女间的性爱,所作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特别是波德莱尔的影响,声韵与形象富于暗示,颇有迷人的力量,主要诗集《诗与谣》(1866,1878,1889)在青年中流行一时先拉斐尔派”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则是前述幻想小说《乌有乡消息》的作者莫里斯,其巨制《地上乐园》(1868~1870) 是乔叟式的故事合集,然而更富浪漫色彩;后来他写中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