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平之役秦军打赢的是后勤战争.doc
4页读书文摘题目:长平之役,秦军打赢的是后勤战争作者:周亚民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15 年八月下,第 72~75 页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后世评价是役,多从战法上大谈白起的用兵、赵括的无能,以及秦国的反间计让赵国放弃了廉颇事实上,任何一场战争都不仅仅是主将的事,特别是大的会战,往往都是对一国兵力动员能力、军队训练水平、后勤保障能力的综合检验现代人常说,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后勤保障如何将国家的实力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之于此,长平之战中秦军后勤保障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明证体系完备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集结 100 多万士兵参战,其中秦军约 60 万人这么大规模的作战,必定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后勤保障不得不说,2200 多年前秦军建立起的后勤体系是令人惊叹的——既有辎重的供应和管理、尤其是军粮的配给,也有军用牲畜的繁育和管理;既有军用交通工具的管理,也有军事工程的修建与维护,以及伤病的医护等诸多方面的管理,颇有现代军事后勤的雏形尽管史料上没有秦军后勤编制的专门论述,但《六韬》中有包括其后勤在内的整个军制的阐述由此可知,秦军后勤组织体系从中央到基层已相当完善: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军改革军制,设置了材官将军一职,相当于现代军队的总后勤部部长,负责筹划全部秦军后勤。
此外,还有地官大司徒、冬官大司空,下有小司徒、小司空司徒和司空都是负责后勤保障的业务岗位,司徒下辖旅师、遗人、委人,再下设廪人及仓人,掌管各种委积(指粮草钱财等项)司空辖管匠人、梓人、治氏、筑氏等,主要掌握工具与战具的制造生产据《六韬·王翼》记载,秦军军车分战车和辎车两种,辎车又分守车和革车革车就是后勤车辆,一乘一百人,其中作战人员 75 人,后勤人员 25 人后勤人员中炊子(炊事员)10 人、守装(装卸搬运)5 人、顾养(饲养员)5 人、樵汲(砍柴打水的)5 人这充分反映出,在秦军的基本作战系统中,已形成系统的独立后勤保障单位此外,秦军编制中还有“杂流”,就是军候(相当于现在的尉级军官)之下的后勤人员,设有方士(医官)、马弁、木匠、铁匠、军牢、草史(掌草料兼兽医)、通粮(运送粮草辎重)等云梦秦简”(1975 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涉及了很多秦军在技术保障上的细节,充分佐证了秦军十分重视各作战装备器材的保养和维修秦军对武器保管有严格规定:“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即,如果发现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军械损坏,相关人员要受到处罚现有史料虽没有秦军财务制度的明确记载,但根据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专家的推测,秦军士兵很可能没有军饷,被服也要士兵自费购买。
秦军虽没有军饷,但却有一套赏罚分明、等级森严的军功授爵制度秦军军功授爵制度规定,战争中秦军士兵缴获的财物都要上缴,违者要被处罚;但士兵只要斩获一个敌人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奖赏若干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奖赏也会越丰厚对于秦军军粮配给,秦军设有专门的军粮管理机构——军粮廪云梦秦简”称,士兵不许冒领军粮,违者戍边两年;私自买卖军粮的士兵,同样要受到惩罚秦军军法还规定,在饮食上,军官的待遇与士兵不同在军用牲畜方面,秦军在甘肃天水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座“国营”军马场,并设立太仆一职,掌管军马的饲养、繁育秦军对军马的管理非常严格据“云梦秦简”记载,秦军对军马的数量要严加登记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匹马以上,主管养马的官吏要受惩罚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雌马,其中的三头不生小马的话,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当时的养殖业尚不成熟,秦军的规定可谓苛刻随着秦军制度的逐渐完备,至战国晚期,秦国各地置乡丁乡丁是一种地方性的预备役,如遇大规模战事,听从征调,专属秦军后勤秦军乡丁大都是奴隶转户的壮丁,数量十分可观,大约有 50 万粮与箭《史记》记载,战国晚期秦国总人口仅 500 万,秦军规模在 50 万人左右,到统一战争(即灭六国的战争)时,秦军“带甲百万”。
而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军团只有五万人,罗马军团最强盛时期也不过几十万农耕文明时代,国家无法长期维持高员额军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无法生产更多的粮食,来养活更多的士兵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秦国是如何支撑经年累月的大规模战争的呢?首先,秦国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这里有战国时期农耕条件最好的土壤,是秦国实现农业强国的根本统一战争前 85 年,秦军攻取巴蜀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修成之后,灌溉了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关中、巴蜀作为秦国的两大粮仓就此建成在农业生产上,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人生活中只有两件大事:耕与战一个老百姓,要么是生产,多打粮食;要么就是到前方去拼杀,多杀敌人在当时所有国家中,秦国最早废除了西周以来确立的井田制,并最彻底地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开发荒地,奖励耕织,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拥有的耕地相当于今天的 15 亩,比其他各国高出一倍而秦国最早推广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则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量这一措施保证了秦国即使在举国征兵、缺少劳动力的情况下,仍然有极高的农业生产率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制定了《田律》《厩苑律》《仓律》《徭律》等多种经济法规,以此来规范和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对农业有效的宏观管理。
这种管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先进的到秦昭襄王执政期间,秦国的粮食产量已远超东方六国,秦军的军粮储备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其次,秦国在武器生产领域,有着先进的制作工艺和超前的管理制度以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兵器——箭头(共 4 万多枚)为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研究资料表明,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制作极其规整,并且箭头的三个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 0.83 毫米他们通过对秦军箭头做金相分析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不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所有射向对手的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秦军其他的制式兵器也相当精致:兵马俑坑出土的秦剑上,有三条 90 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在长度、硬度和韧性上,此种剑己达到了青铜铸剑的极致水准专家就此推测,战国时期秦国各地的兵工作坊已经开始标准化以及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以提高武器的生产效率《吕氏春秋》中说:“物勒工名……工有不当,必行其罪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如果不符合标准将被治罪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多级,从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铭文查到责任人。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多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这也算得上世界上最早的质量跟踪管理制度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蛮和蒙昧包围时,秦国就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车和路秦人有悠久的修路传统和精良的车辆制造技术公元前 316 年,秦国为了攻取巴蜀,就修筑了秦栈道栈道长度曾达数百公里,分布在秦岭、巴山、岷山之间同时,栈道盘旋于高山峡谷之间,或凿山为道,或修桥渡水,或依山傍崖构筑用木柱支撑于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构道路,秦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出色的筑建能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史记》所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不仅如此,商鞅变法后,秦国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广修驰道(从咸阳通往各地的交通大道),逐步建立了当时世界最发达的道路网络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为南征北战的秦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道路和车辆是相互依存的想必当年奔驰在秦军各条要道上的,不是奔赴前线的部队,就是运送后勤给养的车辆,秦人的车辆设计和制造技术又如何呢?以兵马俑坑出土的秦军青铜车为例据秦汉史研究会的专家介绍,该车的精巧做工还在其次,重点是其车轮做得非常考究:30 根密集的辐条,分散了车身重量对轮圈的压力,使得轮子既轻快又结实。
从侧面看,辐条靠近车毂的地方明显加宽,以加强轮子横向受力的强度,很像今天的自行车轮车毂的加工复杂性,令人印象深刻车毂中间是一个灌满油或脂膏的空腔,使行车更轻捷秦车的系驾方式颇为奇特在欧洲,一直到公元 8 世纪,皮带都勒在马的喉部,高速奔跑的马经常窒息而死秦车的系驾方式就完全不同骖马的带子分别裹在胸肌和肩胛处,使得驾驭大为简化,也使牲畜能拉更重的货物,这是比较先进的一种系驾方式由此也不难理解秦军的后勤运输为何如此出众了此外,秦国还有高效的战备机制,“寓军令于内政,令民为什伍”战国时期,尽管各国已普及由牲畜牵引的双辕车,但由于那个时代路况极差,使车辆损耗严重,导致车辆普遍寿命不长这常常致使军队出师远征时,即使运输车辆能走到战场,也基本报废为了提高后勤运输效能,秦昭襄王决定在战备机制上下功夫,由此建立了战国版的交通战备机制据“云梦秦简”记载,公元前 265 年,秦国实施马政,鼓励民间养私马,以便备战时有条件征用以秦军征伐楚国的战争为例据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的专家估算,为了供应远在江淮地区的 60 万秦军,按照当时的运输规格,一车 25 石(约合现在的 750 公斤),那么每天就需要 2660 多辆车来运送粮草等物资。
如果运程超过 4 天,在路上运行的车辆至少在一万辆以上可以想象,倘若没有发达的国家交通系统做支撑,如何完成此等规模的后勤运输铁血长平现在我们说回长平之战,看看秦军后勤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由于诸多资料不完整所限,我们只以粮食供应的简单对比,以求窥斑见豹公元前 262 年,战国七雄之中的军事实力最强的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展开决战,赵军失利赵军主帅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改变了部署——利用秦国战线比赵国漫长,后勤保障上稍显困难这点,全军收缩、构筑壁垒防守,以逸待劳结果,两军相持 3 年打起了消耗战,战局如廉颇所料,对秦军十分不利,他们始终无法攻破赵军防线,还损兵折将接下来的剧情大家都很熟悉,秦国用反间计,让赵王以年轻的赵括取代了老将廉颇赵括大举出击,结果一败涂地但是,史学家们对这极富戏剧性的离间计的真实性越来越怀疑,认为是大军的粮食消耗让赵国不堪重负,不得已才改变了坚守的策略这些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战国策·齐策二》记载说:“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意思是 3 年相持,赵国吃不上饭了,到齐国去借,还没有借到赵国吃不上饭了,补给线漫长的秦国又怎样呢?《史记·秦本纪》记载:“困赵长平,将请粟……卒与之粟。
以船漕车转,自关中相望至长平舫船载卒,一舫载 50 人,与 3 月之粮,下水而浮;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意思是,秦国的补给线虽长,但运输方法灵活,而且粮食还相当充足(据“云梦秦简”记载,一个秦军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概在 40斤左右据此推算,当时秦军每船能载 3000 公斤粮食)早在春秋初期,秦国在渭河和黄河上就有大量船队而长平战争期间,秦军运送物资的船只从秦国雍城(今陕西风翔),通过渭河、黄河、汾河到达河内绛邑(今山西翼城)没有粮食吃还打什么仗?所以,从上面的对比不难看出,长平之战中途换将是赵王主动或无奈之选,也是赵王冒险寻求战略大决战的一个想法为赢得胜利,赵王押上了全部筹码,让赵括带领 25 万援兵奔赴长平战场赵括只是执行了赵王的旨意赵王赌,秦王也在赌他下达举国动员令,将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悉数征召,组成一支大军这支临时征调的秦军,从战场两翼一直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赵军的后路同时,秦王亲临河内前线,加封该郡所有应征者爵位一级,把他们编入辎重部队,增加秦军后勤供应秦国国力当时虽已接近透支,但赵国的状态更糟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最后的日子里,赵国缺乏劳动力,大量田地荒芜;为解长平之围,赵王不得不把赵都邯郸城的守军也派去了。
后勤断绝,被围赵军陷入绝境,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赵括不得不连杀 8 名都尉,以稳军心赵军多次突围均告失败,统帅赵括也被秦军射杀赵军在战场的突围不成,会不会与饥饿有关呢?可惜历史未见相关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