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家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址板施工技术要求.docx
17页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址板施工技术要求1编制说明1.1本技术要求适用于苗家坝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 址板和连接板施工1.2本技术要求中及招标文件(MJB-CI-3)b不符之处以本技术要求 为准1.3本技术要求未经事宜按照《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规范》 DL/T5128-20011.4面板、址板和连接板混凝土开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招标文 件和施工图纸的要求完成配合比试验,同时应满足抑制骨料减活性反 应粉煤灰最小掺量要求试验成果应过监理工程师的审核和组织专家 评审,否则不得应用于施工2材料运至工地的水泥、外加掺和料和钢筋等材料,应有生产厂家的出厂合 格证和品质试验报告,并应在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复核检验2.1水泥2.1.1水泥应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42.5P.MH2.1.2运至工地的每一批水泥,应有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和品质试验报 告,施工单位应进行验收检验,按每200t同厂家、同品种为一取样 单位,不足200t也作为一去样单位2.1.3先出厂的水泥先用袋装水泥储运时间超过3个月,散装水泥 超过6个月,使用前必须从新检测2.2水2.12.1凡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均可用于拌和和养护混凝土。
未 经处理的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不得使用2.2.2拌合及养护混凝土用水的PH值和水中的不溶物、可溶物、氯 化物、硫酸盐的含量符合2. 1的要求2.3骨料2.3.1拌制混凝土的人工砂料应质地坚硬、清洁、继配良好,细模度 在2.4-2.8范围内,2.3.2粗骨料的质量应满足表2.3的要求2.4外加剂2.4.1混凝土中掺加的粉煤灰、外加剂均应通过试验确定2.4.2粉煤灰使用2级标准2.4.3面板、址板混凝土中应掺加引气减水剂、抗裂剂等,以满足抗 裂、抗冻和耐久性招标,吧并根据试验研究确定3配合比设计3.1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在选用配合比时,必须考虑采用 适当的措施,合理降低水泥用量,以减小好混凝土中水化热量3.2施工单位应按设计图纸、技术要求和监理工程师的指示,通过室 内试验成果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对最终的推存的施工用配合比 的各项招标进行检验3.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混凝土试验按照《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 计规程》DL/T5330-2005和《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 的规定执行抗冰冻性能以快冻法试验确定3.4混凝土的水灰比应根据面板、址板混凝土的性能,通过试验确定, 水胶比不宜大于0.45.3.5混凝土的塌落度应根据建筑物性质、钢筋含量、混凝土运输、浇 筑方法、每日的浇筑时间和气候条件决定,尽量采用小的塌落度。
采 用溜槽送入仓时,溜槽入口处的他落度应控制在3cm-7cm3.6粗骨料级配及砂率的选用,应考虑骨料生产的平衡,混凝土和易 性及最小单位用水量等要求,综合分析确定3.7本工程混凝土骨料具有减活性反应特性,其掺入粉煤灰控制在 20%-30%之间,应满足规范要求3.8应进行外加剂、掺加材料(改性聚炳稀钎维)掺入量对比试验, 其性能应满足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抗冻和抗裂等性能要求3.9混凝土性能试验应包括一下内容:(1)原材料性能的检验,应满足出厂招标2) 拌和物性能:他落度、含气量、泌水率、容重、凝结时间;(3) 力学性能:抗压强轴心抗拉强度、轴拉弹模、抗压弹模等:(4) 变形性能:极限拉伸、干缩、湿涨、自生体积变形;(5) 耐久性能:抗渗、抗冻:(6) 热学性能:决热温升、线膨胀系数:(7) 除要求进行以上常规试验外,还应做掺加改性聚丙烯钎维及不 掺加的对比试验主要对其抗裂性能指标和干缩裂缝发展及分布情况 进行对比研究4混凝土拌和4.2混凝土拌和程序、拌和时间等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4. 2拌和时各种材料的称量误差,骨料不超过±2%,水,水泥,粉 煤灰和外加剂不超过±1%4.3混凝土最佳投料顺序应通过试验确定。
4.4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保证骨料含水率稳定,砂的 含水率应控制在6%内应根据气候,供应的变化情况测定骨料的含 水量,以变调整加水量4.5混凝土必须拌和均匀,最少拌和时间不小于表4.1的规定最佳 拌和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4.6对掺加引气剂的混凝土应视具体情况延长拌和时间,视和易性情 况取 150s-180s5混凝土运输5.1混凝土运输应采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时间不得超过45分钟5.2混凝土的塌落度应根据运输,浇筑方法和气候条件,通过试验确 定当混凝土他落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只允许在拌和站进行他落度调 整,严禁在输送和浇筑地点往混凝土中加水6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开始浇筑前8小时,施工单位应通知监理工程师对浇筑 部位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地基处理、已浇混凝土面 的清理以及模板、钢筋、插筋、预埋件、止水和观测仪器等设施的埋 设和安装等,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6.1面板混凝土浇筑6.1.1面板浇筑前应对面板底部挤压墙坡面布置3mX3m网格用2m长 直尺进行平整度测量,坡面最大偏差不得超过面板设计线土 5cm6.1.3面板浇筑前,面板基础应满足一下要求:底部高程及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后;在浇筑混凝土范围内,无楼水,挤压墙面清洁;挤压墙面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后,表面已喷涂厚度不小于3mm的 阳离子乳化沥青。
6.1.4面板钢筋宜采用现场绑扎或焊接设在挤压墙上的架立筋应能 满足施工要求,但数量不宜太多,以免过多增加面板基础的约束力6.1.5面板混凝土浇筑隐患采用无轨滑摸,起始三角块应及面板一起 浇筑测模的立设必须保证模板本身及至水片的中间凸体紧靠;夹在 模板中的橡胶止水片应牢靠固定,其中心线偏离设计线的偏差不得超 过土5mm止水片应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6.1.6面板混凝土浇筑可有中心条块向两侧跳仓浇筑混凝土浇筑应 连续进行,如因终止且超过间歇时间,则应按施工缝处理混凝土允 许间歇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6.1.7采用溜槽输送混凝土入仓时,为防止小石在溜槽中飞出,溜槽 应装有挡板并每隔5m分段设置防护措施,防止骨料离析和飞溅为 减少溜槽入仓口的摆动,尽量减少平仓作业,面板宽度大于6m时, 每仓应设置两条溜槽,每条溜槽底部应设置两道支槽,至少四个入料 点在溜槽首部应准备一小性振捣器,当好混凝土下滑困难时,借助 振捣器使其下滑在混凝土下滑前,应先湿润溜槽,下滑过程中应左 右摆动溜槽尾端,以避免槽尾端混凝土堆积过多6.1.8面板混凝土入仓必须均匀布料,每层部料厚度为25cm-30cm, 并应及时振捣振捣时间不得大于40cm,深度应达到新浇筑底部一 下5cm,严禁在提升模板时振捣。
使用的振捣器直径不宜大于80mm, 靠近侧模和接缝止水处的振捣器直径不得大于30mm .对周边缝和伸缩 缝内止水两翅的上下混凝土必须十分仔细地加以振实,使两翅表面及 混凝土能紧密结合,以充分起到止水的作用每一位置的振捣时间以 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并开始泛浆时为准同时应防止 过振造成混凝土分离,并应注意防止止水片变形、变位6.1.9入因故终止混凝土浇筑且超过允许间歇时间即形成施工缝,那 么,面板水平施工缝在钢筋下部应按水平方向,在钢筋上部按面板法 线方向留设,钢筋必须穿过施工缝,露出施工缝的钢筋长度应不下于 其锚固长度施工缝处理应遵守DL/T5144-2001及本技术要求第7章 中的有关规定6.1.10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沾在模板、钢筋上的混凝土滑动模 板滑升前,必须清除前沿超填混凝土每次滑升距离不大于30cm, 每次滑升间隔不宜超过30min滑摸平均滑升速度宜为1.0-2.0m/h, 最大滑升速度不宜超过3m/h6.1.11浇筑混凝土时,应保护好各种预埋件、止水等预埋设施,并 应经常观测模板、支架、预埋件和止水设施的情况,如发现有变形、 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正完好。
6.1.12脱模后的混凝土应及时修整、压面和保护脱模后的混凝土 无强度,不能进行洒水养护6.1.13面板混凝土浇筑后28天内,20m范围内不得进行爆破;20m 以外进行爆破时,最大一段起爆药量必须严格控制6.1.14模板拆模后,应及时对止水件进行保护6.1.15面板混凝土在周边缝、水平缝一侧以及垂直缝两侧50cm内的 表面应仔细平整,用2m直尺检查,不平整度不超过5mm6.2址板、连接板混凝土浇筑6.2.1址板混凝土浇筑应在基础面开挖、处理完毕,并按隐蔽工 程质量要求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入基础面搁置时间较长,* (超过 3个月),基础面需重新验收河床址板应在覆盖层基础面做强夯处 理并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为防止灰浆灰浆流失影响到混凝土的密实 性,基础面应铺设2cm厚的水泥砂浆,砂浆强度应及址板混凝土一致6.2.2址板混凝土应在相邻的垫层、过度层和主对石区填筑前完成6.2.3两岸址板基础应按设计图纸要求设置钢筋,锚筋孔直径应比锚 筋直径大20mm,并用微膨胀水泥紧密填塞锚筋施工应先注浆,后插筋砂浆的28天强 度应不低于20Mpa6.2.4河床部位的连接板在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完毕、坝体填筑到 8.1m、沉降至少3个月、面板施工基本完成后进行施工。
6.2.5址板混凝土浇筑后28天内,20m范围不得进行爆破;20m及、 以外进行爆破时,最大一段起爆药量应严格控制6.2.6两岸址板基础超挖较大时,应将超挖部分按设计图纸要求用同 标号的混凝土回填至设计址板高程,其表面应采用冲毛或凿毛处理, 再浇筑址板混凝土超挖部分址板锚筋深入岩石的深度应满足址板基 础缺陷处理图的要求6.2.7址板混凝土在周边缝一侧的表面仔细整平,用2m直尺检查, 不平整度不超过5mm6.2.8混凝土浇筑时应及时振捣密实,并应特别注意止水附近混凝土 的密实应避免止水的变形和变位7施工缝的处理若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因间歇时间过长或其他原因,需按施工 缝处理时,应按以下原则进行:(1) 施工缝处理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后进行;(2) 施工缝面上不应有浮浆、松动料物,宜用冲毛或凿毛处理成毛 面,以露出粗沙粒为准施工缝面上的钢筋,在浇筑前进行清 理、整形;(3) 施工缝面应冲洗干净、湿润、无积水4) 混凝土浇筑前缝面铺设2cm厚的砂浆,砂浆强度及面板、址板 相一致8混凝土温度控制8.1混凝土温度控制要求8.1.1温控要求(1) 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图纸所示的分缝、分块尺寸、混凝土 允许最高温度及有关温度控制要求,编织详细的温度控制 措施,作为专项技术文件列入混凝土施工措施计划,同时 报送监理批准。
2) 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应满足合同文件的规定在施工中施工 单位应通过测量建立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及现场温度之间 的关系,并采用有效措施减少混凝土运送过程中的温升或 温降3) 面板、址板及连接板混凝土温控要求4) 河床址板、连接板体积较小,且位于软基上,可采用全年 常温浇筑,施工单位应采取措施做好保温、报湿工作,以 防混凝土裂缝发生8.1.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为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必须加强施工管理,严格进行泵温度控 制,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及冬季的保温工作,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抗裂能 力,不仅应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抗冻、抗渗、极限拉伸等主要 设计指标,还应满足混凝土均匀性指标8.1.3混凝土温度控制及防裂措施(1) 加强混凝土原材料及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优化混凝土配合 比,有效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温升,提高混凝土自身的 抗裂能力2) 合理利用低温季节施工,有效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面板、防浪墙混凝土应利用10月-4月低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