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阳市沁河滨水景观带概念设计0001.docx
3页沁阳市沁河滨水景观带概念设计项目概况:沁阳市地处我国中部,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西部该市北依太行,与山西 晋城接壤,南边与温县和孟州市毗连,东邻博爱县,西傍济源市全市总人口约 50万人,人口密度约810 A/km2,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县级行政区域之一沁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和2230年的古城史沁阳 自古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覃怀之城”、“河朔名邦”的美誉沁阳是一座蓬勃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境内有铝、铁、铝钒土等20多种矿产 资源,属河南省矿藏密集地带之一;有沁河、丹河等5条河流和两座中型水库, 是华北地区难得的富水区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一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的沁河,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沁河流域两省10县(市)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沁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部绵山 东麓的二郎神沟,流经郭道镇境后与北源赤石桥河、东源紫红河汇合沁河又南 经安泽等县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再经济源、沁阳,在武陟县西营附近 注入黄河12900平方公里的沁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长达456公里 的沁河流经区域内,富含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门类齐全,形态完备,源远流 长,绵延不绝沁河流域自西向东横穿沁阳平原,将沁阳分为沁北与沁南两部。
座落于沁阳 市区东部的古城区位于沁河流域以南,沁南平原以北,是沁阳文化的发源地保 护和提升沁河景观形态,对于传承沁阳历史文化、开展沁阳历史文化研究、繁荣 现代沁阳文化、发展当代沁阳文明,具有积极意义本次设计范围为沁阳市城区北部,上游至西外环路桥(常付线)、下游至水 南关村东已拆除的老桥设计范围内河道长约3.8KM设计原则:•生态性原则:沁河历史悠长,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已经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自然景观烙印,在未来对河道的治理和改造中必须遵循自然界 动植物的生存规律,着重强调河道自身生态恢复,妥善处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 的关系,实现天、地、人的和谐相处进一步利用上游的水生植物,开辟生态湿 地公园和环境保护示范性教育基地在为游人提供休闲景观空间的同时,也为动 植物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生存环境•历史文化性原则:沁阳有着2230年的古城史,域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 上文化名人荟萃,自晋朝至清末是豫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 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留下众多的印迹和遗迹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省级保 护历史文物、市级保护文物多处唐有诗人李商隐,元有科学家许衡,明有科学 艺术家朱载堉、何瑭等。
如天宁寺三圣塔、清真北大寺、药王庙皆是当地历史文 化的沉淀,因此应围绕历史、人文等主要特征为主题展开设计,以突显这弥足珍 惜的资源同时应注重新地标的营建,体现当代沁阳发展的雄心与气魄•经济性原则:沁河滨水景观工程将为沿岸土地增加附加值,推动城市建设 的开展作为市区北侧入境的必经之路,本次设计范围内的沁河河段将在一定程 度上成为沁阳市市区形象的一个窗口,规划除景观本身外,还同时应注重对区域 内土地的影响和功能界定最大限度提升土地价值•功能与艺术相结合原则:景观的营造从功能上说是为给市民提供一个户外 休闲娱乐的场所,让人们最大程度的融入到自然中来在设计中我们将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根据空间的不同功能来提供给人们相对合适的空间尺度 在满足场地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场地进行艺术化的渲染与整合,形成集功能性与 艺术相结合的场地形态策略框架:在对项目背景、用地现状、历史文脉、城市发展等因素进行了全局性的分析 后我们将着眼点落在与河道联系最紧密的沁阳市市域规划体系中首先,沁阳古 城依水而建,沁河自北向东绕城而过,城市的西、南两个方向形成较大的发展腹 地作为城市的起源地,古城区在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她与传统风貌街区一起 形成了城市的主要轴线。
随着沁阳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心将向西发展,形 成新兴的城市主中心,并在其南北规划了流通中心与文体中心,她们与城市主中 心一起将成为新的城市轴线在设计中我们将古城轴线与城市新轴线向北延伸至 沁河景观带,通过景观的寓意,表达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憧憬此外河道南岸相邻 地块分别为生活用地和公共绿化用地,未来他们将与改造改造后的沁河形成整体 与互动的关系综上所诉我们将利用城市的历史、功能、分区等因素将河道划分 为现代风貌滨水区、栖居休闲区、滨水湿地生态区、文化遗产展示区和对未来建 设提供空间的发展预留区,这五大功能分区,并结合沁河这一天然景观带和在其 功能分区内的点状公园形成“一带、五区、多园'的景观格局通过这一格局的确 立我们可以强化沁河在城市中的地位,她自古至今不仅印证了沁阳的发展,也留 下了众多名人名士的印迹,通过对河道的重新塑造,沁河将成为进入市区的窗口,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据此我们将沁河的滨水景观改造定义为“沁阳之印”,通过 景观的营造我们希望将沁河打造成为沁阳的文化遗产之印、生物教育之印、休闲 娱乐之印,以及生态廊道之印在对河道的全局把控上,我们将河道分为南北两岸,其中北岸在尊重河岸自 然生态原貌的前提下,进行大面积植物景观的营造,充分体现自然野趣之印。
并 对水岸线进行局部调整,保留历史形成的湿地岛与植被群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 为干预的痕迹,后将人行漫步系统贯穿其中,在原生植被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视 线的考虑,重新组织植被群落,行成北岸自然原生的景观形态在南岸的设计中 我们遵循中国传统的地相学说,多在场地的顺弓处设置场地,营造景观空间在 河道的上风向五行属“金”位,规划开敞空间与地标性构筑物,强调河道上游对整 个滨河公园的控制性并通过游人的参与植被群落的营造以暗合我国传统的“人 与天地参”的地相学说此外,我们在五个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规划了一条机动车 道路,将几个区域进行连接,并通过与其垂直的通道沟通市政道路,延机动车道 设置停车场,便于游人就近进行游览设计中利用可规划场地宽度形成绿化隔离 带、游客游览带和亲水景观带三个带状景观层次,结合功能分区与路网构建形成 全局性的景观策略框架分区景观设计:•现代风貌滨水区:该区域毗邻沁河大桥,是外界进入市区的重要通道在设计中我们希望通过 景观的营造体现沁阳开放的胸怀和城市的现代感,进而反映出沁阳蓬勃朝气与活 力的一面结合这一原则我们在临沁河大桥一侧规划出相对开敞的开放空间,并 结合场地设置景观标志塔与具有象征意义的构筑物,形成进入城区的地标性特色 景观。
作为新型工业城市,沁阳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为突出这一特点在本区域内 的景观材料选择上我们将集中采用例如锈板等现代工业材料来营造景观空间,形 成兼具地方特色与实用功能的“锈色长卷”在这里沁阳的现代文明将体现为一种 超越形式与功能的载体,打造本区域的“现代之印”•栖居休憩区:分析本区域的功能划分,栖居休闲区应具备游人聚集、体育运动、休息养生、 植物观赏、亲水小憩等户外休闲功能结合各个功能之间的动静分区关系与组织 形式,我们将本区域内场地依次划分为:能提供给市民户外健身场地以及器械的“体育公园”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适合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够给他们童年带来乐趣的 “儿童公园”针对社区居民进行集体活动而设置的“邻里公园”为老年人户外活动提供既方便锻炼,又有一定保护措施的“老年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