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ppt讲义.ppt
111页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则寓言故事,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 “你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的:“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徐悲鸿画马,徐悲鸿从小就听人说,马是最英俊最勇敢的动物,就想画马,可是在徐悲鸿爷爷住的村子里,一匹马也没有,他就到处向别人询问马长得什么样过了不久,他就按照许多人说的关于马的模样画了下来他兴匆匆地把自己画的第一匹马拿给爸爸看,心想一定会得到爸爸的称赞,谁知爸爸看了笑起来说:“这哪里是马呢,一点也不像呀!”徐悲鸿听了非常失望,爸爸说:“要画成一匹好马,光听别人的介绍是不行的,必须去看真马徐悲鸿就把爸爸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徐悲鸿长大以后,就出门去找真马他来到一个养马场,那里有许多好马。
他就每天对着这些马画了起来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画的马也越来越好有一天,他把自己画的马拿去给驯马师看,驯马师看了说:“你的马虽然画得很好,可是,马最好看是在奔跑的时候,如果你能画出奔跑的马,那就神了可是, 马跑得飞快,怎样才能画下它们奔跑的模样呢?徐悲鸿想了个好办法:在马奔跑的时候就认真地看,并且记在心里,马跑了,他就把刚才记住的模样画下来在马再次奔跑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画和马对照,然后修改他就这样不停地看、记、画、改,终于画成了一匹非常英俊的奔马就这样,徐悲鸿画的马越来越神,尤其是那匹奔马,简直没有一个画家能比得上,他到各处开画展,受到人们的一致赞扬 徐悲鸿:“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科学发展史,世界上第一台傻瓜相机的诞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日本“小西六”公司经理对开发部技术人员下了一道命令:必须尽快设计出一种新的相机,将闪光灯和自动对焦装置装进相机,而且体积不能增大技术人员一听认为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经理说:“今天我们的相机已经不能吸引人了,调焦很麻烦,需要操作简单,携带方便”。
正是这样非得要成功的压力迫使他们向前探索,先解决了闪光灯问题,然后又解决了对焦问题,世界上第一台傻瓜相机就这样诞生了 说明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新的实践需要推动人们不断地去获取新的认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的任务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但我们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就整个认识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即为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什么是真理的检验标准?,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权威的标准?,,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1859年比萨斜塔的铁球落体实验,二、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就是把认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能动的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路线上),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物质,感觉和思维,,感觉和思维,物质,,,,(二)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方法上),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机械的反映论,把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看成如同照相、照镜子一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1)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三、认识的过程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列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一)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 定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 是客观事物的某一特征作用于人的感官后形成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个别反映甜!,知觉 是客观事物的多方面特征作用于人的感官后形成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苹果(知觉)=红+甜+脆+……,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事后回忆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认识的起点,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 形象性、生动性 但是,感性认识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还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面、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鱼,鸟,推理,判断,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鱼是用腮呼吸有鳞和鳍的水生脊椎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鸟是长羽毛、体温恒定且卵生的脊椎动物 鸭子长羽毛、卵生 鸭子是鸟类动物,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深刻性,即它不是对事物的表面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而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人们的认识的顺序先有感性认识再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 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成了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毛泽东,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来源于,有待于发展到,,,,,,,(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只有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达到认识的高级阶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才能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毛泽东,“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 ” —康德,“舍罕王赏麦”,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舍罕国王:当然可以……?!,“舍罕王赏麦” 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印度的饶有趣味的故事传说,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着说:“陛下,请您在这个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个格内给四粒,按照这样的比例关系,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就把这些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赏金,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便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结果出乎国王的预料,按宰相的方法放,还没有放到20格,一袋麦子就已经用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国王面前结果,国王发现,如果按此方法摆下去,摆到第64格,即使拿来全国的粮食也兑现不了国王许下的诺言。
仔细一算,这位看来“胃口”不大的宰相所要求的麦子,竟是全世界在2000年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计算结果说明舍罕王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的,这自然使舍罕王甚为尴尬3、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 如:一幅风景画引起的地质发现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如:四面楚歌 楚歌传到楚营,战士心中出现父母、妻子、儿女、家乡这些感性的形象,纷纷逃走一幅风景画引起的地质发现,在画家丘罗夫家里有一幅风景画,画面上呈圆锥型的山峰临湖而立山顶是白色的,但山脚和湖面却闪着蓝光,似乎笼罩着一层蓝色的雾气而山石远远望去又呈红色这幅风景画虽然没有秀丽的山水,但画家却视为至宝,镶上精致的镜框悬挂在醒目的地方有一天,地质学家瓦尔霍夫在画家的家里见到这幅画,画面上的奇特景色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地质学家在画前深思良久,然后问道:“这幅画上的景色是真的吗?”“这是卡顿山脉附近的实地写生画画家回答:“传说这个地方好像有什么魔鬼似的,无人敢去涉足我出于好奇,那天冒险进入这个危险区果真还没走到湖边就胸闷头晕,恶心难忍湖边寸草不生,一片死寂在几乎窒息的窘况下,我草草画好这幅画,回家后病了四年之久!”,听了画家的话,地质学家再次陷入沉思。
他运用自己丰富的地质学知识,在头脑中反复思索着隐藏在这幅画后面的自然之谜 终于,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红色的山石可能就是硫化汞矿石在高热下它可以分解为硫和水银,山脚下的湖必然是一个水银湖,那湖面荡漾的蓝色雾气就是剧毒的水银蒸汽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地质学家带上助手和防毒器具,到这个危险地带考察果然,一切都如他当初判断的那样,一个地质史上的重大发现就这样产生了第一,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经验论”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轻视理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把局部狭隘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 教条主义———“ 唯理论” 教条主义,轻视实践,轻视感性经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即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和书本当作教条,到处生搬硬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第二,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人们认识任何事物,首先从现象(感性认识)入手,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 (1)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案例,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为研究生物和环境条件周期性变化的相互关系,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测量气温、气压、风向、温度等气象要素,每年都要仔细记录北京北海公园的冰冻和融化、植物始花、燕子归来、布谷鸟初鸣等现象的日期,从不间断正是在长期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形成物候学理论2)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的思维以及科学的提炼和加工案例:平托上校的高明测试,二战后期,盟军攻入比利时,一天,一支部队抓到一个嫌疑犯,被怀疑是德国间谍平托上校对他进行了审问,尽管嫌疑犯的回答毫无破绽,但是上校凭多年经验仍感到这个嫌疑犯非常值得怀疑他决定从语言入手,寻找破绽因为这个地区的比利时人都讲法语,如果这个嫌疑犯是德国间谍,不管他对法语的掌握程度多高明,作为母语的德语最终还是可能流露出来上校开始对嫌疑犯进行了三次语言测试但三次测试都失败了把这些豆子数数吧平托上校命令道嫌疑犯端过满满的一盘豆子慢慢地数了起来1、2、3……”当他数到72时,平托上校命令他停住了原来当地人在说“72”时不是用标准的法语,而是说一个当地的特殊方言,这样就能检验出嫌疑犯是不是地道的当地人然而,嫌疑犯在数到“72”时,发音无懈可击。
平托上校的第一次测试失败了平托上校决定进行下一项测试他命令把这个人关在一间马棚小屋里半夜,几个士兵在平托上校的吩咐下,在小屋外悄悄地点燃了几捆草烟一下蹿进了马棚 “着火了!着火了!”士兵们用德语大喊起来这个人醒过来,翻了个身,又接着睡了见没有什么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