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10 说明文阅读(专题)-小升初衔接语文讲义(解析版).doc
17页旧知回顾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小学时我们学了几篇简单的说明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等基本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和一些简单的说明方法1.语言特点①准确: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 ②简明: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 ③周密: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2.说明方法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作比较 ④打比方3.说明顺序①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②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③ 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旧知例析例题一:海啸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能掀起狂涛巨浪,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 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 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下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 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 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1.从第②段可以看出,海啸分为( )和( )两类答案】自然型与人为型【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仔细阅读第②段,首句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学¥科网2.在下面几句话中,符合短文意思的画“√,不符合的画“×”1)海啸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2)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近两年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也不少 )(3)当海啸发生时,有经验的船长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4)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答案】(1)√ (2)X (3) √ (4)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正误的辨析能力3.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的原是 答案】海啸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第③段“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这段话来作答4.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答案】举例子,列数字【考点】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运用5.第④段中“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一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进行了介绍,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生动、形象 ②简洁、流畅 ③准确、具体 ④通顺、连贯【答案】③【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解析】这句话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太平洋地区发生海啸的几率非常大例题二:森林对人类贡献是很大的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这里的空气清新,它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为什么在森林里会有这种感觉呢?①原来它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人们需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到这座工厂你就会感到舒心、惬意的②据测算,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而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制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随着工业发展,城市人口猛增,人们就会感到城市里的噪音大,森林却又具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所以它又是净化城市的功臣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一技之长,它们都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有人测验,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内可放出五十公斤植物杀菌素,③所以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多也只有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空旷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可见,森林卫士的本领还真大呢森林有这么多妙用,难怪城市里的人们都要邀请森林这个家族的成员到街道旁、公园里、花圃中安家落户,美化我们环境,陶冶我们情操让我们都来植树造林,迎接这人类的保健卫士到我们身边来安家落户吧!1.“森林对人类贡献是很大的” 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它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析】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森林对人类贡献是很大的”让我们找出文章围绕这一中心,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森林对人类的贡献,只要认真阅读就不难找到答案2.说明性的文章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打比方等 文中加横线的三个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 ② ③ 【答案】①打比方②列数字③作比较、列数据考点】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运用解析】要求指出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只要抓住几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就能发现衔接知新初中的说明文阅读在小学的基础上难度加大,文章内容也比较难懂常考知识点有下面几个1.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2.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和把握(1)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分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2)说明顺序①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②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远到近等等,也可反过来③逻辑顺序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如: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别与分析①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②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作用: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源:学科网]③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作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④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
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来源:学科网ZXXK]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对克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即下定义为“不仅仅指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都叫克隆”⑤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说明“纬度位置对物候的影响”,作者便例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开花的时间加以说明 ⑥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⑦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⑧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
⑨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⑩引资料: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其作用是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注意: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4.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品析①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②在准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