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远古历史进程.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36237105
  • 上传时间:2022-08-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远古历史进程一、穴居时代人类已经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了目前,在中国境内各省发现的二百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从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五十万年的北京人、距今约二十八万年的金牛山人、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到距今一万年的仙人洞人等,绝大部分遗址是在洞穴或洞穴附近鉴于人类的智力和气候等因素,穴居是那个年代的首选,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我们称这个时代为穴居时代穴居时代是天然的血缘婚,没有形成氏族(没有姓氏),没有祖先崇拜,没有墓葬习俗,没有宗教意识如在山顶洞发现了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身物品随身物品不是随葬品说下室有“墓葬”、“随葬品”的说法缺乏佐证再如澳大利亚“梦戈一号墓”、“梦戈三号墓”(距今3——2.8万年)基本资料显示,“梦戈墓”没有墓圹轮廓,没有挖掘生土的记录,根本就不是墓墓葬不仅体现了宗教意识,也体现了一种能力穴居时代,人类没有能力建造墓葬穴居时代,人类发明了石斧、弓箭、人工取火技术、稻谷培育技术、制陶技术等二、草居时代草居时代有两个时代特征,就是洪荒时代和有巢氏时代1、洪荒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洪荒不仅仅是指人类混沌愚昧的状态,还有个客观标准,就是大洪水期。

      这个时期是人类从走出洞穴到定居,度过了一个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的历史时期洪荒时代也是人类创造记忆、创作神话、缔造英雄的时代人类在洞穴里居住了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当小心翼翼地走出洞穴时,迎接他们的是滔滔洪水带来的灭顶之灾……大理冰期后期,天气渐渐转暖,动植物渐渐活跃起来由于石斧、弓箭的发明和人工取火技术的掌握,人类战胜敌害和获取食物的能力增强由于食物的改善,促使人类智力增长和体质增强,繁殖能力提高,人口增加人口增加的直接后果是取食半径加大洞穴周围的食物日益匮乏为了获得食物,人们渐渐远离了洞穴,渐渐在远离洞穴食物充足的地方定居下来山顶洞人后期,有了人工取火和搭建小窝棚的能力,具备了在野外临时过夜的条件除以上的主动走出洞穴的原因外,还有多种被动走出洞穴的原因如地震暴雨,造成洞穴坍塌;如山洪泥石流淤塞洞穴,都迫使人类走出洞穴由于寻求食物的途径不同,生产经验的差异,性别的差异,一个洞穴出去的人可能走向四面八方,不同洞穴出来的人又可能走到一起走出洞穴,是对旧的洞穴式血缘部族关系的破坏,为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新的婚姻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人类陆续走出洞穴的时间大致是从山顶洞人到仙人洞人,从距今一万八千年到距今一万年之间。

      人类走出洞穴的时刻,也是将要毁灭人类的世界性的大洪水发生的一刻,人类的记忆就产生在这一刻因为痛苦,记忆才深切大洪水有多大?洪水大劫后人类还剩下几人?各族又是如何逃生的?西方人有西方人的痛苦的深切记忆,华夏民族有华夏民族痛苦深切的记忆西方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基本上是《圣经》模式:造一只船,只有几人和动物能逃难,暴雨下了很久,洪水淹没了大地和高山华夏民族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基本上是女娲伏羲模式:大水到达山顶,只剩下女娲伏羲兄妹二人,女娲抱着一只鸡,手举一支谷穗,伏羲牵着一条狗洪水退后,女娲伏羲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繁衍出华夏民族汉族、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藏族、满族、蒙古族等都有类似的神话传说,大同小异华夏民族这些传说质朴、真切,透露出人类走出洞穴后依然保留着血缘婚这一历史真实,同时也反映出大洪水过后人类开拓荒野、繁育后代的艰苦历程同是神话传说,西方关于洪水的记载是神话,虚构的成分多了些;华夏民族关于洪水的记载是传说,有的是口头传说,事实的成分多一些因此,华夏民族关于洪水的传说更具历史价值大理冰期时代,全球气温下降由于寒冷,海水蒸发后以冰雪的形式降到陆地上,成为冰川雪原由于气温低,陆地上的冰雪不能融化,不能以水的形式回到海里,海水的补充量达不到蒸发量,造成海平面下降。

      距今两万三千年前后,海水全部退出渤海和黄海渤海与黄海成为内陆平原,与朝鲜连在一起东海几乎消失,台湾与大陆连在一起山东、辽东、朝鲜已不是半岛,台湾不是岛世界各地的情况都是这样,因为,海平面是属于世界的一个地理标尺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后,大理冰期结束,气候迅速回暖,陆地上的冰雪开始融化,补充到海里距今一万二千年前后,北黄海发生海侵,至现今水深五十米线附近距今一万年前后,渤海海峡再度海侵,到距今八、九千年间,海平面达现今十米线附近,这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气温高,水汽循环系统异常活跃,暴雨的天气就多冰雪融化、暴雨,是造成洪水的主要原因2、草居时代就是有巢氏时代,草居不是像喜鹊一样在树上筑巢,而是在地上作窝 人类走出洞穴后最先选择的居住形式就是草窝草窝没有盖,能挡风不能遮雨为了遮雨,草窝往往建在大树下或崖壁边有的崖壁向外探出三五米远,正好用来遮雨如连云港将军崖,该崖壁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取石材建山下小学而被炸毁,炸毁前,估计该崖壁有十米高,向外探出约三米远将军崖正是古人走出洞穴后息身的好场所崖壁是遮雨的好场所,久而久之,就像洞穴一样,周围的食物资源渐渐枯竭,就近采食成了问题为了生存,人类必须创造居住环境,创造一个能在食物资源丰富的地带安身立命的环境。

      把草窝加上遮雨的顶,人类就发明了窝棚人类走出洞穴前已经发明了石斧,会砍伐树木,具备了建造窝棚的能力一旦学会了建造窝棚,人类就掌握了生存的主动权,可以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定居下来在窝棚出口上加上挡风的草帘子,就发明了“门”,把火塘移入窝棚,就能越冬,就是家当初建的窝棚形状不是圆的,也不是方的,是不规则的形状,因为那时的人们还不懂圆和方一个方便采食,又临近活水水源,高爽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会吸引人三三两两地聚拢来一个洞穴出来的人聚拢在一起,不同洞穴出来的人,或联姻,或结盟,能够和谐相处的聚拢在一起,前后建起三五个小窝棚,就是最初的聚落在围猎、捕鱼中,有生产经验的,有组织能力的人往往是大家的核心大家自愿团结在核心人物的周围,听从核心人物的指挥,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共同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对驻地的骚扰,预防外人来抢占领地这个核心人物就是最初的酋长,酋长的诞生标志着新的社会形态——部落的诞生墓葬:人类的居住观念和墓葬观念是对应的,生死观决定墓葬形式在距今九千年前的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穴式墓葬在草居时代,人们居住的是平地建筑的简陋的窝棚,那时,还没有形成“埋葬”的观念,也没有能力埋葬死人人死后,把死尸投入江河,这叫“水葬”;“裹以白茅”,“投于荒野”,这叫“天葬”。

      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卷五)“裹以白茅”是不是葬俗?《诗经》里有“野有死麕,白茅包之”古人对人和动物的死尸一视同仁,死后都用白茅包之,这实在是一种很文明的行为草居时代人们建造的窝棚,除了用树木枝条支起筋骨外,主要的材料就是白茅白茅柔韧细长,可以当绳索绑扎,绑扎在窝棚上又是防雨的好材料人生前住在用白茅搭建的窝棚里,“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就连动物死后也以“白茅包之”,这虽然不是葬俗葬制,已经成为习俗了草居时代有了家庭观念,一个窝棚就是一个家庭有了父母子女、兄弟姐弟的概念草居时代初期,同一个洞穴出来的还在一起居住,依然延续了洞穴时代的血缘婚形式当不同洞穴的人走在一起,住在一起时,这才渐渐产生了族外婚从距今一万八千后人们陆续走出洞穴到距今九千年前称草居时代有的草居时间长一些,如山顶洞人,也只有八九千年的时间,有的草居时间短一些,如仙人洞人,不足千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草居时代只是瞬间草居时代是个洪水滔天,灾难深重、九死一生的时代,人们惊慌失措,还没来得及反思历史,还没来得及形成氏族,没有来得及形成宗教观念。

      三、屋居时代中华民族历尽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屋居时代屋居时代是中华民族反思人生,反思历史,“认祖归宗”,产生抽象思维,发明文字,创造文明,创造未来的时代1、室居时期室,半地穴式居室为室目前,中国新石器考古发现最早的半地穴式房屋遗址在裴李岗文化经碳十四年代测定,裴李岗文化裴李岗遗址较早的数据之一是BK94126:9060~8990年(供参考)距今九千年前后,气温趋于温和,大洪水趋于结束,海平面上升至与现在接近的水平,海陆水汽循环趋于平衡,人类选择了半地穴式的室居形式,人类历史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住房问题:裴李岗文化遗址的房基以地面式建筑为少数,以半地穴式建筑为主流古今都一样,房屋是一次性投资,长期使用的生活设施,追求经久耐用适用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地面式建筑虽然容易建造,与半地穴式建筑相比建造起来省工省料省时,但是,人们还是渐渐放弃了它鉴于当时的建筑水平,人们选择了半地穴式建筑模式半地穴式房屋有一段地穴式墙壁,其壁防风性能更好一些,保温性能更好一些,火塘里的柴火燃烧起来更平稳,人在半地穴式的房屋睡觉有一种安全感,更适合人类越冬和长期居住等人们选择了半地穴式建筑模式,也许是出于对穴居时代的眷恋,也许是为了抵御寒潮。

      裴李岗文化遗址的房基以不规则圆形为主,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占多数,方形的是少数这说明当时人们还没有形成圆和方概念,至少还没有东南西北的概念房屋的出入口南向开启,便于采光取暖,便于越冬房屋内有火塘或灶坑,也是为了烧烤食物和冬天取暖用的距今九千年前后,虽然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一些,但,气温极不稳定在距今八千六百年时气温骤降三十度,严重影响人类生存那时,冬天还是要采用各种方式取暖,白天采用日光,夜间采用生火的方式取暖,半地穴式建筑就有很好的保温节能效果,在抵御冰雪和寒潮中发挥作用住房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气候环境,经济状况,科技水平,思想观念等全部体现在住房上前些年,西方媒体报道发现了一万年前沉入海底的城市,这是西方式谎言冰期、海退、回暖、海侵、洪水、全新世大暖期,这些都是世界性的话题,任何民族的体质智力都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脱离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而独立发展西方式谎言往往是殖民思维在作崇住房问题也是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安居才能乐业,居住模式决定着人类的情感婚姻,思想宗教,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墓葬问题:距今九千年前,人类发明了半地穴式居室有了居室,就有了家庭有了家庭,就有了家庭观念。

      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依恋之情日益深化,一直发展到生死不弃的地步为了达到生死不弃的目的,人们受半地穴式居室的启发,发明了穴式墓葬死者如生,穴式墓葬延续了家庭观念,延续了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依恋之情,迈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凡是死者都对环境有污染,尤其是患传染性疾病的死者,对生者的危害就更大把死尸埋入黄土,就隔断了污染源,保护了环境,保护了生者这比“白茅包之”“投于中野”,任野兽啃噬,任其滋生蚊蝇更文明,更科学穴式墓葬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进步穴式墓葬还被人称为“无字地书”,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婚姻,乃至军事政治就写在这不“无字地书”里目前,在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发现最早的墓葬遗址在裴李岗文化透过随葬品能够看到距今七千至九千年这个时段的古人的生产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为泥质陶和夹沙陶,手制,火候低其种类有鼎、罐、壶、钵、碗、盆勺、盘、豆和器盖等裴李岗文化的石器是从旧石器里脱胎而来,以磨制和琢磨兼制为主多数是通体磨光,制作精良最有典型意义的是石磨盘石磨棒,应为世界上最早最精良的粮食加工工具石器都农业、手工业、建筑和狩猎的工具如:斧、铲、楚、脸、刀、石磨盘、石磨棒、石锛、石凿、磨石、石杵、石矛、使求和石纺轮等。

      龟甲上下甲缝合在一起,当针线筐或针线包一类的物品龟甲里装有彩色小石子,这是人们的心爱之物,装有骨针、麻绳等生活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