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你必须知道的科幻术语及其由来.doc
6页31 个你必须知道的科幻术语及其由来科幻小说里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像“死光” “地球化改造” “群体心智” “心灵感应”和“平行宇宙”等,那么这些词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国外某杂志社曾做过系列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试着了解一下吧! 第一个最常出现的词语是外星人/异形(Alien) ,它是指“所有地球外的人” 最初这个词语仅仅是指外国人,而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家和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则将这个词语的意思衍生为“外星人” 尔后,1929 年《科学奇妙故事》刊登的杰克?威廉森的小说《外星智能》 (Alien Intelligence) ,更是将其直接运用到了科幻小说的描写中 在科幻界中,除了外星球的家伙,地球还有一种“拥有人类外形的智能机器人”伙伴――仿生人(Android) 相传,13 世纪的天主教圣徒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制作了一个机械脑袋,能回答人们的提问而埃弗拉姆?钱伯斯在 1728 年撰写他的《百科全书》的时候,便创造出这个词语来形容麦格努斯的神秘发明 厄休拉?勒古恩在 1966 年的小说《罗卡农的星球》中,撰写了一种能在浩瀚宇宙中即时通信的装置,她称之为安赛波(Ans.ble) 。
与之相辅相成的词汇――传送(Beam) ,则源自 1951 年《科幻字典》的“物质传输机”条目它被记载为“物质的传送” ,让人明确知道这是一种“依靠专用装置的短距离物质传送”的代名词 传说中未来的标准能量武器爆能枪 (Blaster) ,其第一位“发射”者是神秘的科幻作家尼克辛?戴亚利斯这部发表于 1925 年《怪谈》杂志上的早期歌剧《当绿星亏缺时》 ,便生动地将其描绘成一种跨时代武器类似的另一种未来标准武器,名叫射线枪(Ray Gun) ,出自约翰.W.坎贝尔 1930 年的小说黑《星坠落》 说了这么多,自然有人关心未来标准货币的问题这种全宇宙最通行的货币,被称为信用点(Credit) ,首次出现在约翰.W.坎贝尔的《最强机器》里故事主角不仅花费 500 万信用点建造了一座空中实验室,还用令人瞠目的 250 万信用点建造了一艘火箭飞船的船身 1975 年,爱丽丝?布兰登?谢尔顿发表的《存在的短暂滋味》 ,是第一个用冰冻休眠(Cryostasis)来形容“将人冰冻保存,等待漫长的太空旅行或者文明重建完成”的人这之前,在布拉特学院学习工业设计的卡尔?维纳才创造了“crynonics”这个词语用于描述冰冻保存人体的做法。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的目光更多地放在网络世界组成的虚拟抽象空间中被称为赛博朋克宗师的威廉?吉布森,于 1982 年的短篇小说《整垮珂萝米》中,创造了这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单词――赛博空间(Cy'berspace) 从此后,我们迈向科幻文学的脚步更为快捷 沃顿电影公司和百代发行公司推出了《伊莲历险记》 ,在该影片中,一种名为死光(DeathRay)的致命光束武器诞生就像是被死光“光顾”过的乌托邦一般,托马斯?摩尔在其 1516 年的政治哲学著作中创造出了反乌托邦/敌托邦(Dystopia)这个听起来就黑暗又悲惨的词语 也许希望破灭后,就会生出更多的期待 莫雷?莱因斯特在 1945 年的中篇小说《首次接触》里,创造了首次接触(First Contact)这个神秘的词语在他的形容下,人类首次遇见外星智慧生命的事,显得趣味性十足接触到了外星人,我们自然也想要瞧瞧“具有太空旅行能力的智慧生命的发源星球” 善解人意的科幻作家兼探险家乔治?格里菲斯,就在 1900 年的《皮尔森杂志》的连载小说太空蜜月》里,提到了母星(Homeworld)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汇 做这样的“长途旅行” ,不可或缺的便是一种特殊的、可供民众世代居住的飞船。
E.C.塔伯的《生于太空》里,将其命名为世代飞船(Generation Ship) ,它能承载我们的子子孙孙,也能承载我们的梦想 这当然还需要一种特殊的精神来支撑 詹姆斯?H.施米茨在 1950 年的小说《夏日的第二夜》中,就提出了一种名为群体意识(HiveMind)的概念它是“众多个体生物的心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集合体”的意念,力量十分强大倘若想要抵抗这种力量,似乎只有 1931 年约翰.W.坎贝尔在中篇小说《太空群岛》中撰写的力场(ForceField)方有可能这种足以包围整个城市的“防护场” ,可以阻断外来物质的进入,自然也能抵挡一定的攻击 有阻碍也有前进 人类将自己连接到电脑、网络或者其他机械体上的“接入(Jack In) ”行为,在 1970 年的雨果奖和星云奖提名长篇《玻璃塔》中第一次得到正名它的作者名叫罗伯特?西尔弗伯格,是一位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人 ’ 相较于雷蒙?麦克唐纳在 1908 年的系列小说《疯狂科学家:一个未来的传说》中,提到的一种掌握强力技术手段并妄图以此征服世界的疯狂科学家(Mad Scientist)来说,后人类(Posthuman)更让人感觉到可以接受。
这是恐怖作家洛夫克拉夫特在 1936 年的长篇《时间之外的阴影》里,第一次描写“因为生物、技术或者魔法因素经历了重大变化的人类”而使用的单词 当然这些仅仅是较为普通的“人” 卡雷尔?恰佩克在 1921 年的剧本《罗素姆的全能劳工》中,提到了一种类似生化人的“robota” ,后来在理查.C.梅里迪斯 1969 年的长篇小说《我们都在分离站里死了》里,这种名为机器人(Robot)的、有着自主运行能力的机械装置(不限于人形)才真正被命名 而最为人们所熟知,且一次次被搬上大银幕的,则是一种拥有超乎常人能力的超级英雄(Superhero) 当然,最初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这个词语被用在 1899 年的某起真人案例上后来 1924年即《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形容了电影《火舌》里的主人翁后,才正式将其确认为“虚拟人物的特别称呼” 我们所熟知的“大叔”超人,最早出现在 1938 年的《动作漫画》大舞台这个来自外星的老好人,让我们不止一次幻想与友好的外星生物交友 所以杰克?威廉森的地球化改造(Terraforming) (首次使用这个单词是在 1942 年的小说《碰撞轨道》里) 、布莱斯?沃尔顿的月球基地( Moon Base) (首次使用这个单词是在 1947 年的小说《黎明任务》里)和太空船(Spaceship) (最早出现在 1880 年 1 月《帕尔摩报》上)就相继出现了。
这些借由远距传送(Teleportation) (源自 20 世纪的查尔斯?福特作品看《啊!》 ) ,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另一种可以远距移动并操控物体的牵引光束(TractorBeam)技术,由爱德华?埃尔默?史密斯在 1931 年的《IPC 的太空猎犬》中命名 当然更为有趣的,则是“不借助五官,直接感受到他人思想或向他人传播思想的心灵感应(Telepathy)能力” 最初由诗人兼古典学者弗里德里克?迈尔斯,在 1882 年的《心灵研究学院年报》上倾惰打造 随着时代迈进,科幻类词汇的学术性来源更为广泛比如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 1895 年在哈佛大学基督教青年会的演讲稿《人生值得过吗?》中提到关于“许多并行存在的宇宙(可以是时间上并存也可以是空间上并存) ”的词语――多重宇宙(Multiverse) 与之类似的一个词语平行宇宙(ParallelUniverse) ,则源自科幻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H.G.威尔斯 1923 年的长篇小说《化身为神》 穿梭于这样的“不同宇宙”间,我们不由得联想到同一作者发明的时间旅行(Time Travel) 在他 1894 年的长篇《时间机器》中,我们了解到了一种全新的“旅行方式” ,并知晓了关于时间旅行者(TimeTraveller)的说法。
而上面那些充满了趣味性与想象力的词汇,都是来自科学或者看起来像科学的东西为核心元素的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小说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记载,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威廉?威尔逊1851 年创作的《关于一个古老重要话题的一本严肃的小书》 当然还得顺便感谢科幻出版的先驱雨果?根斯巴克,因为大名鼎鼎的科幻雨果奖就是以他命名的整个科幻文学的前进之路,也有着他以及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