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外来工子女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研究.doc
5页关于广州外来工子女学校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研究摘要此文主要从广州外来工子女学校初中英语教学中弃学,厌学的现状出发,结合《课程教育论》的原理和策略来探讨如何改善外来工子女学校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此文共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研究背景,文献综述,英语教学现状,英语教学的反思及策略,研究结论及其局限性关键词:外来工子女 初中英语 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 反思及策略研究背景广州外来工子女学校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让人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从中考的成绩来看,英语是他们升学最大的障碍,很多人就因为英语成绩而落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初一入学开始学生的英语水平就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从内地转跟随父母来到广州,小学时从来就没学过英语有些学生虽然从小学开始学英语,但是英语基础差,对英语根本不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曾转学多次,本来学习态度就不好,对英语的学习更是越来越觉得乏味其次,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英语教材采用单元话题形式,分别设计有reading, listening, speaking, language, writing and more practice。
这本教材对英语的听书读写能力要求比较高,词汇量大,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英语基础这一点与外来工学校的学情相形见绌再者,外来工子女在学习方面的存在很严重的很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主要的问题是学习态度差,没有学习热情,厌学弃学的现象比较严重至于那些学习差,行为习惯也差的“双差生”,他们更把学习看成是一件痛苦的事,纯粹是为了应付“九年义务教育”而在“混日子”二,在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身上,他们一般被安排到好一点的班级,他们学习态度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要上好的学校,上大学不过,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很多成绩好学生可以考上高中,但父母却支付不起昂贵的“择校费”,因此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中考报名时只能选择职校,甚至放弃中考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态度就不够端正,学习热情也不高,形成了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校情,学情下,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要求改善这种教育问题,特别是改善这种英语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外来工子女学校的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反思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而意义非凡的任务文献综述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都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日本学者把“教育学称作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大河内一男著,曲程译,1984:p32)。
我国学者孙喜亭(1988:p2)也指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研究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问题黄甫全(2011:p21)也指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时课程与教学问题此外,王本陆(2004:p4)也提出科学研究是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照此类推,就可以把课程与教学论的对象定为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关于外来工子女学校的学情和教材方面的问题,怎样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呢?我们是喋喋不休的抱怨学生基础差,埋怨学生不愿意学,还是应该去寻找办法来解决它呢?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说“不应该因为学生不愿意学习边去鞭挞他们(因为,加入学生不愿意学,那不是别人的过错,而是教师的过错,他或则不知道怎样使学生能接受知识,或则根本没有这样去做)”(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1999:p101)夸美纽斯还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得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p92)照此,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和弃学厌学的问题,出路已经找到了:即从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两个方面去改善和提高然而怎样克服教材的问题呢?教材属于课程的要素之一李方指出:(2005:P2)“在我国,课程的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和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组织性。
同时,他也强调(p4)说:“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不是完全预设的,固定的文本,文本只是课程的要素之一课程的意义是由课程主体师生在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生存的,是师生主动建构的结果至此,教师就可以找到另一条出路: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是可以调整的教师应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同时应结合教师实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等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时过于注重讲授,没有以精讲精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 (2)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活化,内化3)“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生气,缺乏好奇心和对智慧挑战的刺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学学的情绪蔓延(鄢凤鸣,2009:P5)学生没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4)课堂设计缺乏适当适时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教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教得怎样”没能达到统一。
2.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中以上问题的存在,学生学习英语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2)有部分学生基础差,或者之前根本没学过英语,在听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进而有部分学生弃学,厌学 (3)部分学生缺少教师明确的指导,在预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 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英语教学的反思及策略关于英语的教学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四个方面去反思一.增强动力,提高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魏书生在《好学生好教法》(2005:p29)中指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他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在内心的力量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积极性高,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30%他说兴趣不明确的同学要开发兴趣,培养兴趣然而怎样才能增强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呢?魏老师也指出(p2)“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原因也在于没有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今天为了应付家长学,明天为了应付老师学,过两天为了应付考试学,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室里坐着,被老师逼得不得不学。
要取得好成绩,就应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夸美纽斯认为(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1999:p93)孩子的求学欲望是由父母,有教师,由学校,由所教的学科,由教学的方法,由国家的权威激发起来的他强调父母应当当着子女的面弘扬学问与学者,给予他们美好的书籍,称赞他们的教师,称赞他们对学生的友谊,称赞他们的教学技巧,这样他们就容易使子女爱好他们的功课,爱好他们的教师,并且信任他们的教师他认为教师应该温和的,循循善诱的,他们不用粗鲁的方法疏远学生,而是当面称赞学生所学功课的美好,同时不时的称赞用功的学生,善待学生,这样教师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呆在家里了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学校,家庭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们要不断的提高和改善家庭教育;教师也要不断的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二.加强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笔者认为加强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非常重要根据外来工子女学校的学情来看,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也由于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与小学不同,而且学习的科目也增多,刚上中学的新生不能一下子改变角色,不能马上适应初中的学习,因此他们需要一个过渡期。
这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所需要的一个过程鄢凤鸣(2009:P118)认为:“由于初中学生在心理发育中的一系列变化和特点,必然会出现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许多不适应,要尽快的消除这些不适应,教师必须帮助初中生过好六关这六关分别是学习环境关,学习动力关,学习方法关,认知方法关,生理和心理转变,生活习惯关三.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1.让学生先学后教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2.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3.教师对重点难点精讲多练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意识此外,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魏书生在《好学生好教法》(2005:p41)提出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能激发兴趣在书中他说:“每天上课,先生讲,学生听,有点单调,我经常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角色去备课,讲课这种方法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去认真预习,认真去钻研知识同时站在几十双眼睛前讲课,讲课成功了会得到真的快乐,而且其他同学在下面听课,他们的学习兴趣无独有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1999:p117)也提了让学生教学生的方法他说:“有句话,说“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这是很对的,因为时时复习可以把一件实事不灭的铭记在心灵上,而且“教”的本身对于所教的学科可以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不过,夸美纽斯强调的是对知识的“重复”教学魏书生也好,夸美纽斯也好,他们的做法都值得介绍给学生的,而且也容易实行,当然对许多人来说也是有用的四.合理地使用教材关于教材的使用,在外来工子女学校,教师更应该认真的去调整教材内容,备课过程中真正的“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概括的说教材要从“调”、“改”、“删”、“组”去努力,使之符合自己学校的学情和生情,使之更有基础性,可行性和趣味性。
研究结论及其局限性参考文献1. 大河内一男著,曲程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学科出版社,2004:p322. 黄埔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p213. 李方,《课程与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P24.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P93,p1175. 孙喜亭,《简明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p26. 魏书生,《好学生好教法》,漓江出版社,2005:p2,p29,p417.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48. 鄢凤鸣,《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p118。
